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广东实学馆到黄埔水师学堂(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广州大学学报》 赵春晨 参加讨论

三张之洞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
    广东的海防教育虽然从广东实学馆开始发端,但是由于热心此事的粤督张树声任期甚短,而且任内还被调赴天津署理直隶总督一段时间,所以并未能对广东的海防教育给予更多关注。广东实学馆开馆之后,教学迟迟未走上正轨,学生除了学习外文、算法外,“有关兵事诸端,未能肄及”。这种情况,直到张之洞督粤时方有大的改观。
    张之洞,河北南皮人,原为京师清流派健将,19世纪80年代前期出任山西巡抚,思想开始向洋务派转化,1884年7月接替张树声任两广总督。中法战争中,广东地处战事前沿,又是陆路抗法的指挥中心,张之洞以两广总督的身份参与军事指挥和筹款购械,使得他对中外力量对比上的差距、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有了真切的认识。战后他在给朝廷的《筹议海防要策折》里,总结中国失利的原因和教训,认为:“自法人启衅以来,历考各处战事,非将帅之不力、兵勇之不多,亦非中国之力不能制胜外洋,其不免受制于敌者,实因水师之无人、枪炮之不具。……虽款局已定,而痛定思痛,尤宜作卧薪尝胆之思,及今不图更待何时!”他提出当务之急首在“储人材”,即发展近代军事教育(特别是海防教育),培养具有近代军事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二是“制器械”,即发展军事工业;三是“开地利”,即开采煤铁,兴办冶炼业。为什么要把培养人才摆在首位,张之洞分析说:“夫将帅之智略,战士之武勇,堂堂中国自有干城腹心,岂待学步他人,别求新法?独至船台炮械,则虽一艺之微,即是专门之学。有船而无驾驶之人,有炮而无测放之人,有鱼雷、水雷而无修造演习之人,有炮台而不谙筑造攻守之法,有枪炮队而不知训练修理之方,则有船械与无船械等。故战人较战具为尤急。”(注:《张文襄公全集》卷十一,奏议十一,第16-24页。)这表明张之洞从抵御西方国家侵略的斗争实践中,认识到了建设近代化海防和发展海防教育的重要性。
    基于这样的认识,张之洞在广东积极致力于发展海防教育。他到粤后,即将张树声所建的“实学馆”改名为“博学馆”,1887年8月又在该馆基础上,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此前张之洞在1885年6月给朝廷的奏折中,已提出设立水陆师学堂一事,并开始进行筹划)。张之洞在给朝廷的奏折里,就其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的目的写道:“窃惟古今人才,皆出于学。学之为事,讲习与历练兼之。近日海防要策,首重水师兵轮,次则陆军火器。外洋诸国,于水陆两军皆立专学。天文、海道、轮算、驾驶、炮械、营垒、工作、制造,分类讲求,童而习之,毕生不徙其业,是以称雄海上。我朝圣武恢闳,中国人材所萃,将才何一不备?兵法何一不精?特是时势不同,船炮机算诸端至今日而巧者益巧,烈者益烈,若欲应时制变,固非设学不可。近年天津、福州皆设水师学堂,而天津兼设武备学堂,以练陆师,诚以二者不可偏废也。广东南洋首冲,边海兼筹,应储水陆师器使之材,较他省为尤急。”关于学校规模和生源,他初步设计水陆师均各额招70人(后水师学额扩大为140名),并根据学生来源和文化素质基础的不同,区分为“内学生”、“营学生”、“外学生”三种。“内学生”从原博学馆学生中挑选,“取其翻译已晓,算法已谙”;“营学生”从军营武弁中遴选,“取其兵事已历,胆气已壮”;“外学生”从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文生中选取,“取其志向已定,文理已通”。关于专业划分,初步规划水师分管轮、驾驶两个专业,学生必须学英文;陆师分马步、枪炮、营造三个专业,学生必须学德文。关于学校的规制、课程等,则提出“略仿津、闽成法,复参酌粤省情形,稍有变通。大抵兼采各国之所长,而不染习气;讲求武备之实用,而不尚虚文”(注:《清末海军史料》(上),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398-399页。)。张之洞还奏请调派了曾经担任过福建船政提调十余年的吴仲翔来粤任学堂总办。
    广东水陆师学堂成立后,即一面利用博学馆旧有校舍,“甄选学生,调派教习暨各委员,购买书籍、仪器,先行开办”;一面在附近增购土地47亩有奇,建造新学堂。至1889年11月,新学堂的各项工程次第完工,“计正中一路,前后五院,内有楼者三院,以作讲堂及委员教习住房;左右两路,前后各四院,均属上下楼房,以作学生住房;后院小房,平列者三院,以为厨灶、茶房、浴房,暨丁役住房。凡为院一十有六,为房一百八十有六,而每院之左右厢廊,正中路亭之属不计焉。堂外别建机器厂一座、铸铁厂一座,附厂烟囱一座,储料所、打铁厂、匠丁住房大小共七间;又建操厂一座、操场一区、演武厅一座、帅台一座、操场水沟三道、前后围墙一周、堂前石堤一带、洋木马头一座,共支工料银五万九千二百余两。”新学堂建成后,张之洞将新旧两堂作了划分:水师之驾驶、管轮两个专业学生居新堂,陆师学生居博学馆旧堂,“其委员、教习亦各视所职,分配两堂”(注:《清末海军史料》(上),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402页。)。
    广东水陆师学堂额设学生数为210名,即管轮、驾驶、陆师各设70名。到1889年,已招进115名学生,其中包括博学馆原有之70名学生,经考核陆续淘汰,剩余38名,分别在驾驶、管轮两个专业学习;1888年从天津调入武弁20名,派令专习陆师诸学;1889年从福建船政后学堂转入之水师学生37名;1889年又从天津招进“曾经读书能文”幼童20名,计划“权令学习英文、算学以为初基,将来酌配水师、陆师,仍专一艺”(注:《清末海军史料》(上),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402页。)。
    广东水陆师学堂的师资由洋、汉教习若干人组成,其中洋教习最初聘用3名:一为原福建船厂英员李家孜,任水师驾驶韦业洋教习;一为德国军官欧披次,任陆师语文、测算兼操练正洋教习;另设副洋教习一员。汉教习有11名,包括水师驾驶、操演、洋文各一员,华文三员;陆师英文帮教二员,德文帮教一员,华文二员。另有负责稽查各堂及经管钱粮、文案的委员若干人。广东水陆师学堂学制为3年。其中水师两个专业采取课堂教学与在船上练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以使即平时在堂所学者,一一徵诸实践,以备娴其法”(注:《清末海军史料》(上),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403页。)。规定学生平时每年9个月在堂学习,3个月在船练习;学成毕业后,派赴练船实习1年,其中表现优秀者可再选拔赴外国学校、兵船留学深造。为此张之洞专门调派了“广甲”号轮船为学堂练习船,委任副将刘恩荣为练船总管、原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生程璧光为副总管,并且从英国聘请教习在船教学。随后,又添派“广业”号轮船到堂,“以为诸生讲授轮机之用”(注:《合肥李勤恪公政书》,卷10,第6页。)。
    迄1891年底,关于广东水陆师学堂中水师专业开办的情况,时人曾记述道:“建于1888年的水师学堂,是一座位于黄埔海关宿舍东面的大型建筑。它设有一个工程部门,装备有良好的现代机械设备,这些设备均使用蒸汽动力。学堂有25名学生,学习和训练期约为6年。教习包括4个中国人,负责教授工程学、航海与航海技术、中文和英文等课;还有两名外籍教习理查兹(Richards)先生和埃德蒙兹(Edmonds)先生,前者教授理论航海学、航海人文学及英语;后者教授实用工程学。”(注:《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94页。)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广东水陆师学堂是一所初具形态的近代军事学校,而水师、即海防教育在其中居主要地位。正因为如此,它的创办对于近代中国海防教育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推动。在张之洞督粤期间,广东还办起了鱼雷学堂:1884年广东为加强虎门炮台及治海一带的防守,先后从德国购回双管鱼雷艇3艘、单管鱼雷艇8艘和数百枚水雷、鱼雷,并在黄埔设立水鱼雷局,负责鱼雷的储备、修理和装气校定。水鱼雷局内附设鱼雷学堂,招收鱼雷生数十名,聘请德国人马驷等为教习,传授鱼雷技术,前后毕业的学生共有五届,全部分配在鱼雷艇工作(注:《清末海军史料》(上),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43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