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戊戌的思想启蒙和辛亥的革命风暴(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林》 汤志钧 参加讨论

孔子是封建时代尊奉的圣人,他的地位“转移”,自然引起封建卫道者的反对。康有为等把资产阶级的民权、议院、选举、民主、平等,等等,都附会到孔子身上,如说“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造”。把孔子说成是“以时更化”、创立选举等制、想望“民主”之“太平”的“制法之王”,用自己的观点,阐发儒家经籍,铺衍“孔子改制”,想用孔子的“权威”“托古改制”。无怪乎封建卫道者要说他是“乱成宪”、“伪六经”、“背叛君父,诬及经传”,“启人悖逆之萌”的“非圣无法”者了。戊戌时期的“孔子改制”之争,也成为维新与守旧之争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托古改制”的孔子反对“述而不作”的孔子,封建卫道者对“乱成宪”的改良派猛烈攻击,“成宪”,指的是封建的旧的规章制度,改良派要改“成宪”,封建卫道者自然要反对。改良派以“孔子改制”始,又因“孔子改制”而为封建卫道者诬为“叛君父、诬及经传”终。封建时代的圣经贤传遭到“诬及”,孔“圣人”地位也就发生变化了。
    康有为神化孔子,“托古改制”,也有人“深恶长素孔教之说,遂至激而诋孔”(注:章太炎:《与柳翼谋书》,见拙编《章太炎政论选集》第764页。)。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中论述儒家时说:“儒家之病,在以富贵利禄为心”,“孔子之教,惟在趋时”,“用儒家之道德,故艰苦卓厉者绝无,而冒没奔竞者皆是”。“孔子讥乡愿,而不讥国愿,其湛心利禄又可知也”(注:章太炎:《诸子学略说》,见拙编《章太炎政论选集》第288-291页。)。对儒家及其创始人孔子进行了批判。值得注意的是,这篇长文刊登在以儒学为“国家固有之学”的《国粹学报》上,这正反映了孔子“权威”地位的转移。
    
    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但京师大学堂还是成立了,各地也纷纷开设学校,“废八股为策论”的“上谕”也颁布了,试题再不是依据“圣经贤传”,课程兼学西方科技,连多年来受到压制的妇女也能“禁缠足”,入“女学”了,这不能不说是巨大的社会变动。
    维新的启蒙,促使了学校的设立、学制的改革,一些青年还出国留学,新的人才蔚然成长,辛亥革命风暴的掀起,与此有关。
    还在维新运动时期,湖南就已开设时务学堂,以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韩文举、叶觉迈、欧榘甲为分校习,李维格为西文总教习,普通学讲经学、诸子学、公理学、中外史志及格算诸学。专门学则授以公法学、掌故学、格致学。这和过去塾师的专授四书五经显然不同了。
    据《湖南时务学堂遗稿》中的“学员提问”,有姓氏可据的,有李炳寰、蔡艮寅、周镇藩、邹代均、董瑞麟、李洞时、黄汝銮、李渭贤、周宏业、唐自杰、戴修礼、汪燮、谭学芹、唐才质、蔡钟沅、徐世琮、李泽澐、方传鸾、戴敦鼒、郑宝坤、杨树达、杨树藩、左景伊、谭国黼、杨树穀、成曜亭、杨士辉、沈崇德、陈其殷等(注:据《湘报》记载,时务学堂报考三次:1897年9月24日(八月二十八日),第一次考试,取录学生四十名;1898年3月22日(三月初一日),第二次考试,取录内课生三十名,外课生十八名,附课生七名;5月(四月)取录第三期学生内课生四十六名,外课生五十二名,备送北洋学生十名。见《湘报》第三十七号、第六十六号,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八日,四月初二日出版。)。其中蔡艮寅,字松坡,参加自立军,失败后,改名蔡锷,入日本成城士官学校习陆军,立志“流血救国”。1904年,毕业回国,在广西从事军事教育和督练新军。同盟会举行镇南关起义,他事先秘密会见黄兴,“共谋革命”。唐才质,唐才常之弟,参加自立军。李炳寰,自立军死难烈士之一。蔡钟沅,钟浩之弟,也参加自立军。
    实际上,时务学堂学员,并不止此,据古哀洲后死者(林绍先)原稿、赵必振增补之《自立会人物考》(注:原载《湖南历史资料》1958年,收入《自立军史料集》,岳麓书社出版。)和《汉变烈士事略》(注:见《清议报》第六十九、七十一册,孔子二千四百五十二年正月出版。),湖南时务学堂学员参加自立军死难的还有林圭、田邦璇、唐才中、周南、蔡钟浩。又据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时务学堂学员参加自立军的还有林述祖、范源廉、李群、陈为璋、秦鼎彝(注: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海第六章《正气会及自立军》。)。除死难者外,幸存而投身反清革命的也不乏其人。
    京师大学堂是在百日维新期间筹办的,所拟章程,“大都参酌东西洋各国学校制度暨内外臣工筹议”(注: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二日“上谕”,见《德宗景皇帝实录》第四二二卷第二一二页。)。1899年1月,条例“就原议详加分析,凡中学已通,而西学又知门径者作为头班;中学已通而西学尚不知门径者作为二班;其仅通中文而未通中学者作为三班,其中文尚未通者,则与原议十六岁以下、十二岁以上诸生同归入小学堂内”(注:《京师大学堂规条》,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见《万国公报》第一百二十册。)。同年秋,“别立史学、地理、政治三堂”。格致、算术、化学、洋文在小学就需学习。
    1902年,京师大学堂大学分科为:政治科、文学科、格致科、农业科、工艺科、商务科、医药科,自然科学占有很大比例(注:《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钦定学堂章程,钦定大学堂章程》第二章《功课》。)。随着学制的改革,除修身、读经讲科外,增设了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育各科(注:《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一些中小学生不是“一心专读圣贤书”,而是了解中外历史,扩展视野,逐渐关心世界大事、国家兴衰了。
    各地学校,也在维新运动时期先后设立,以上海为例,比较著名的有盛宣怀任督办的南洋公学,设师范院、外院(小学院)、中院(中学)、上院(大学)四院。“公学所教,以通达中西经史大义、厚植根柢为基础,以西学政治家日本法部文部为指归,略仿法国国政学堂之意。而工艺机器制造矿冶诸学,则于公学内已通算化格致诸生中各就质性相近者,令其各设专门,略通门径,则排出归专门学堂肄业。其在公学始终卒业者,则以专学政治家之学为归”(注:《南洋公学章程》,见《愚斋存稿》初刊卷二《奏疏》第一八--二六页。)。此后,公学逐步添设专门。1907年,改隶邮传部,更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即交通大学前身。
    还有上海育材书塾,即南洋公学前身。上海三等公学,也“倡新法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女子学堂在维新运动时期也已设立,如经正女学,还有《女学报》等刊物传播。旧的书院也有不同程度的改革。教育渐向新设学校转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