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戊戌的思想启蒙和辛亥的革命风暴(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林》 汤志钧 参加讨论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命军机处传知总理衙门:“现在讲求新学,风气大开,惟百闻不如一见,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诚以语近费省,文字相近,易于通晓。且一切西书均经日本择要翻译,刊有定本,何患不事半功倍”(注:见《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五二第二页。)。自此,前往日本的留学生日渐增加,据1901年的统计,中国在日本的留学生,计“湖北47人,官费者36人,自资者11人。江苏44人,官费者16人,自资者28人。浙江39人,官费者18人,自资者21人。广东23人,官费者共10人,自费者13人。湖南19人,官费者10人,自资者9人。直隶17人,官费者11人,自资者6人。安徽15人,官费者7人,自资者8人。福建12人,官费者4人,自资者8人。四川11人,官费者9人,自资费2人。江西4人,官费者3人,自资者1人。贵州2人皆官费。山东1人、陕西1人皆自资。广西1人官费。奉天2人,官费者1人、自资者1人。宗室2人,满洲14人,驻防4人,汉军7人,蒙古4人皆自费。又女子3人,浙江2、江苏1。男女凡272人”(注:《日本留学生调查录》,光绪壬寅,《光绪壬寅政艺丛书》上篇一卷五。),说明官费、自费留学人数为272人,包括湖北等15行省和宗室、驻防、汉军、蒙古,还有3名女子。其中以湖北、江苏、浙江、广东、湖南为最多。实际上留日学生的人数并不止此,此后又逐年增加。
    国内教育的改革和出国留学的增加,使一些知识分子在戊戌变法以后扩展视野、睁眼看世界,从而推动了此后的革命运动。只要看,辛亥革命的一些领导人,差不多都曾出国留学或旅居海外开展革命活动。
    孙中山在1894年的《上李鸿章书》中还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注:见《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8页,中华书局1981年8月版。)。同年,创立兴中会。政变后,在日本托人请康有为改弦易辙,共同革命大业,并支持自立军起义。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为同盟会。朱执信于1904年官费留学日本,次年加入同盟会。刘揆一,维新运动时期参加南学会,政变后结识会党,支持自立军。并赴日留学,曾代理黄兴主持东京同盟会庶务达四五年之久。
    华兴会的领导人黄兴原在湖北书院肄业,课程“除经史文学外,尚有天文、地理、数学、测量、化学、博物等,兵法史略学及兵操等新学科”。“于课程余闲,悉购西洋革命史及卢梭《民约论》诸书,朝夕盥诵”(注:《黄克强先生荣哀录》第21集。)。曾协助自立军。1902年,被选派赴日本留学。1903年秋末,发起组织华兴会。同盟会成立,推孙中山为总理。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他赶赴武汉前线,任民军战时总司令。和他一起创立华兴会的宋教仁,也留学东京,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促使了同盟会的成立。
    光复会的领导人陶成章自称:“愚从事军事之心,起自甲午,以迄今日”(注:陶成章:《致陶汉超书》,1903年2月8日,见拙编《陶成章集》第7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政变”发生,康、梁出逃。接着,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入侵,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他离开书斋,投身社会。1900年-1901年,曾两次北游,“欲手刃慈禧”(注:魏兰:《陶焕卿先生行述》。)。1902年赴日本,入清华学校,继入成城学校。1904年归国,联合会党参加革命,成立光复会,推蔡元培为会长。1907年,在日本东京参加同盟会,任留日会员中国浙江分会长。辛亥革命上海光复时,光复会起了重要作用。蔡元培,甲午战后,“鉴于明治维新之效,竞言维新”,“亦涉猎繙译西籍,与友设东方学社,习和文”。政变后,“元培深致惋惜,叹其寡助致败,谓欲革新排旧,必先培养人才”。从事教育,曾在上海南洋公学等校任教,创设爱国女校、爱国学社,光复会成立,“被推为会长”。章太炎于甲午战后同情维新运动,政变后流亡日本,逐渐倾向革命,1902年,在日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1903年,发表了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把康有为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光绪皇帝说是“载湉小丑”。入狱三年,出狱后再赴日本,主持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
    上面所举,都是辛亥革命期间的主要领导人,他们差不多都是在甲午战后关怀国事,从事政治活动,变法失败由改良步入革命的;他们也差不多都是旅居日本或留学异乡而投身革命的。戊戌的思想启蒙引发到对皇帝的不信任而推翻帝制;由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经怀疑而兼学政教科学,短短的十多年间,社会发展是那么迅速,这正证明了对传统否定的启蒙运动的伟大作用,也证明了启蒙是政治变革和社会革命的理论先导。
    
    皇帝的消失,又是随着清朝政局的动荡和革命风暴的掀起而消失的。
    戊戌政变以后,清朝皇帝由权力的丧失到帝制的废除,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些过程:
    第一,由“幽禁”到“建储”。
    政变发生,光绪皇帝被幽禁瀛台,慈禧为首的后党还不甘心,企图立“大阿哥”,作为同治皇帝载淳的子嗣,借以废黜光绪皇帝。1900年1月24日(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召集王公大臣会议,决定立端王载漪之子溥为“大阿哥”,预定次年庚子元旦(1900年1月31日),迫使光绪皇帝行“让位礼”,改元“保庆”,这就是所谓“己亥建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