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欧亚海路的开通与葡萄牙东方帝国的建立 地处欧洲西南角、濒临大西洋的葡萄牙,是最早稳定政治疆界的欧洲国家之一。这为葡萄牙航海事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前提与制度的保障。葡萄牙经过几个世纪的独立政治生活,形成了一个单一的民族社会,但是,国内社会矛盾重重,平民起义和贵族政争此起彼落,经济财政也入不敷出,向外扩张,拓展新资源,安定社会局势,便变得理所当然且势在必行。正如葡萄牙史学家萨拉依瓦(J·H·Saraiva)所说, “扩张运动是由于国内找不到有理想报酬的就业机会而引起的一场向外迁移的运动”,(注:萨拉依瓦《葡萄牙简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第 122-123页。)此一运动既有助于解决国内种种矛盾, 又在客观上符合各个社会阶级的利益。(注:萨拉依瓦《葡萄牙简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第123页。) 弱小的葡萄牙往东占领邻国领土的可能性微之又微,因此,很早就有利用天然地理优势往海洋扩张贸易的倾向。事实上,葡萄牙在1336年前后就向加纳利(Canárias)群岛进行了一次类似性质的海外扩张, 1415年远征攻占北非重要城市休达(Ceuta )则被认为是推行海上扩张政策的正式起点。这与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1405-1432年)相比较,可以说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葡萄牙的航海大发现,与郑和下西洋或多或少有相似的政治原因,然而,且不论宗教动机,其经济目的已截然不同。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葡萄牙航海大发现虽有直接的政治原因,但其最终的根本目的是经济和宗教的,符合举国上下的利益。所以,郑和开辟的航道和建立的商业网络没有受到本国重视而加以利用,反而为多半世纪后远航东来的葡萄牙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从当时所绘制的地图可以看出,在1400年,欧洲对其本身边界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概念模糊,且经常是错误的。1406年,才将托勒密公元二世纪撰写的《地理学》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出版,提高对世界的认识,而其时的航海知识和造船技术也难以跟中国比拟,因此,远航大西洋是创举,更是冒险行为。然而,正是文艺复兴所激发的好奇冒险精神,驱使他们拓展大西洋航路,寻找13世纪末之后欧洲需求甚殷的黄金。 1453年土耳其攻占君士坦丁堡、切断欧洲连接亚洲的香料航路后, 更加速了其进程。葡萄牙穷80年努力,终于开通了摩洛哥至好望角的航道,达伽马(Vasco da Gama)的船队于1497年底绕过风暴角,进入印度洋,然后利用郑和的航道,1498年到达驶入印度的古里(Calicute),再过十几年抵达中国珠江口。 葡萄牙人在非洲西岸探险的80年里,基本上可以顺利与非洲部落酋长联合,和平地进行黄金、象牙和胡椒贸易,并令土著居民基督教化和欧洲化。抵达印度洋之后,他们面对组织严密的商业网络和具有高度文明的穆斯林人,非但不似以往那样轻易地可以挤进去,还受到公开挑战,于是便发扬复国时期习染上的十字军精神的好斗性,使用武力征服,左拉右打,逐个击破,将阿拉伯人的政权和商业网摧毁。当葡萄牙人试图以征服者的姿态进入中国的时候,则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折。 达伽马的船队抵达古里后,葡萄牙人便大规模系统地搜集有关亚洲的地理和人文资料,主要目标是远东的中国。葡萄牙占据果阿后,更加关注中国。根据曾在印度生活半个世纪的历史学家戈雷亚(Gaspar Correia)在其《印度传奇(Lendas da India)》卷一中的记载,达伽马从印度带回给王室的礼物中,多件在古里购买的中国瓷器深得王后赏识。这刺激了唐·曼努埃尔一世(D·Manuel I )国王从海路发现中国的强烈愿望。 戈雷亚还称当时遇到Chinacota , 意即“中国人的保垒(fortaleza dos Chins )”,因为“黑长头发的白种”华人在印度一带也曾有过许多“官厂”。另一位供职果阿的葡萄牙人加尔西亚·达·奥尔塔(Garcia da Orta)在其著作《天堂及印度香药谈(OsCol óquios dos Simples)》中,也提到中国人在印度洋的航海活动: “华人很早便在这一带航行了”,“来航的中国船只是那么多,根据霍尔木兹人的记载,有时一次涨潮便有4000只船进入哲朗(Jeru,今称霍尔木兹)港口”。(注:参见加尔西亚·达·奥尔塔(Garcia da orta)《天堂及印度香药谈》,里斯本,官印局-铸币局,1987年,卷1,第204页。)1502年9 月在里斯本绘制的第一次标明赤道线和热带回归线的一张地图上,有关满剌加的说明如下:“这个城市所有的物产,如丁香、芦荟、檀香、安息香、大黄、象牙、名贵宝石、珍珠、麝香、细瓷及其他各种货物,绝大部分从外面进来,从唐土(terra dos Chins )运来。”(注:《澳门:从地图绘制看东西方交汇》,纪念葡萄牙发现事业澳门地区委员会,第29页。)此乃葡萄牙文献上有关中国的最早明确记载。 1504年,意大利人佐治(Alessandro Zorzi)在其《印度游记》中称葡萄牙船队与来自中国的白人相遇。一年后,葡王唐·曼努埃尔一世向西班牙天主教国王写信时声称收到确切消息,在交趾(Cochim)一带有许多天主教徒,众多王国只服从一个叫做大中国的国王。 葡王唐·曼努埃尔一世得到达伽马的情报后,对远东地区的发现极为关注。 1505 年, 葡王派遣弗朗西斯科·德·阿尔梅达(Franciscode Almeida)出任葡印舰队司令时,便嘱咐他“……对满剌加及尚未十分了解的地区”(注:布扬·帕托(R·A de Bulhāo pato)及洛佩斯·德·门多萨(H·Lopes de Mendoca )《阿丰索·德·阿尔布科尔科信函及其说明文件(Cartas de Affonso deAlbuquerque,seguidas de documentos que as elucidam)》,里斯本社会科学院-官印局,1884-1935,第2册,第323页。)进行开发。但他出于政治及战略原因,未完全执行国王的嘱托。翌年,唐·曼努埃尔一世再令其开发南洋群岛,设法在满剌加或其附近设立一城堡。他未采取大规模的行动,只是派遣了些间谍打听情况。因被沿海居民察觉,他们退回原地,致使唐·曼努埃尔一世于1508 年派遣一舰队再航满剌加。 舰队司令塞格拉(Diogo Lopes de Sequeira)从国王处获得的指令是: “你必须探明有关秦人的情况,他们来自何方?路途有多远?他们何时到满剌加或他们进行贸易的其他地方?带来些什么货物?他们的船每年来多少艘?他们的船只的形式和大小如何?他们是否在来的当年就回国?他们在满剌加或其他任何国家是否有代理商或商站?他们是富商吗?他们是懦弱的还是强悍的?他们有无武器或火炮?他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他们的身体是否高大?还有其他一切有关他们的情况。他们是基督徒还是异教徒?他们的国家大吗?国内是否不止一个国王?是否有不遵奉他们的法律和信仰的摩尔人或其他任何民族和他们一道居住?还有,倘若他们不是基督徒,那么他们信奉的是什么?崇拜的是什么?他们遵守的是什么样的风俗习惯?他们的国土扩展到什么地方?与哪些国家为邻?”(注:此文原件仍存葡萄牙国立档案馆。参见编年部,第1部分,第6札,第82号文件。) 塞格拉的船队于1509年驶抵满剌加后,马上展开与在当地经商华人的交往。华人运销满剌加的主要货物为麝香、丝绸、樟脑、大黄等,以换取胡椒和丁香。(注:拉莫斯·科埃略(Ramos Coelho)辑《国立档案馆中庋藏的有关葡萄牙航海及征服的数则文献(Algunsdocumentos da Torre do Tomboacercadasnavegac ō ese conquistas portuguezas)》,里斯本社会科学院,1892,第219-225页。)华商一般趁3、4月的季风前来满剌加,于5、6月又赶风返回中国。葡萄牙人千方百计向华人打探中国的情况,企图挤入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网中。他的舰队在满剌加逗留了数月,后因无法补充给养而撤退,但与华人有了初步接触。 1510年2月6日, 当时身陷囹圄的代理商卢伊·德·阿拉乌热(Ruide Araújo)从满剌加狱中偷偷发出一封致阿丰索·德·阿尔布科尔科(Afonso de Albuquerque)的信件,详细向其汇报了满剌加的贸易、 航行及防卫情况。(注:拉莫斯·科埃略(Ramos Coelho)辑《国立档案馆中庋藏的有关葡萄牙航海及征服的数则文献(Algunsdocumentos da Torre do Tomboacercadasnavegac ō ese conquistas portuguezas)》,里斯本社会科学院,1892,第219-225页。) 同年,阿丰索·德·阿尔布科尔科挥师占领果阿。此后,开始向满剌加挺进。这是其扩张计划的重要部分,以致他亲自出征。满剌加是印度洋与太平洋的交通要冲,又是向中国沿海进军的基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