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思想片论
一 李贽思想是时代精神曙光的“先知”者,正是此“先知”,而被视为“异端邪说”、“离经叛道”。因为“先知”往往超越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甚至与之相背而自觉树起批判现实社会思想的旗帜,为世所不容。此“先知”也非空中楼阁,而有其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李贽从小生活的福建泉州,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城镇,又是中外商品交易的大商埠。阿拉伯商人络绎不绝到泉州经商,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镇和窗口。 李贽祖辈曾从事经商,他在这种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中长大,思想上亦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因此,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的传统价值观,赞扬商贾的功绩:“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注:《又与焦弱侯》,《焚书》卷二,47页,中华书局,1961。)同时李贽公然倡导功利价值,他批评传统正义不谋利,明道不计功的重义轻利价值观:“夫欲正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吾道苟明,则吾之功毕矣。若不计功,道又何时而可明也。”(注:《德业儒臣后论》,《藏书》卷三二,544页,中华书局,1959。 )正义就是功利,道义以功利来呈现,假如不计功利,道义得不到体现,因而不明。只讲道义的道德价值,不讲功利的生命价值。道义的道德价值也得不到实现,而为空虚。 李贽重商的价值观和倡功利价值的根据、基础是人性论。他认为人性作为人的一般本质,不是如宋明理学家所说的天命之性或天理,而是“人必有私”,“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注:《德业儒臣后论》,《藏书》卷三二,544页, 中华书局,1959。)。“私”是社会上“服田者”、“居家者”、“为学者”等各阶层、各主体所追求的普遍价值导向,也是其所普遍认同的共性。李贽批评理学家(道学家)所倡导的存天理之公,灭人欲之私是“画饼之谈,观场之见”(注:《德业儒臣后论》,《藏书》卷三二,544 页,中华书局,1959。),是空谈虚言,“祗乱聪耳,不足采也”。高扬人性本质为私,不仅为私鸣不平,使私获得公正的价值评价,而且是社会开始转型的标志。日本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向近世转变的座标之一。(注:参见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1~8页,台北,国立编译馆,1994。) 二 自汉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以后,就与中国本土传统儒家、道家等各家文化发生冲突。佛教为了在中土能够得到传播、生根、发展,开始依附中国固有的文化,经魏晋南北朝隋唐的长期冲突、融合,再冲突、再融合,并在唐宋兼容并蓄文化整合方法的指导下,最终形成了以宋明理学作为儒、释、道三教文化融突的和合体,而凸显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 文化只有在差分中,才会发生冲突;文化只有在冲突、碰撞中,才能激活各差分文化的生命智慧;各文化生命智慧只有在融突中,才能化育新生命、新事物的和合体。 宋明理学家无论是周敦颐、张载,还是二程、朱熹、王阳明,都出入佛老十几年或几十年。他们不像韩愈那样对佛教采取“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注:《原道》,《韩昌黎集》卷一一。)的方法,而是依照柳宗元“统合儒释”的路径,开出了和合儒、释、道三教的新的理论思维形态--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家和合儒释道,并不是去建构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等,而是汲取佛、老中优秀的思想精神与儒家思想融合起来,建构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理论形态。这就是为什么有朱、陆儒佛之辩和王阳明、湛甘泉儒佛之辩的原因,正因为如此,他们都把自己的学说与佛、老差分开来。 李贽虽然普宣称自己“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注:《王阳明先生道学钞》附《王阳明先生年谱后语》。)。但由于与耿定向相左,他离开湖北黄安耿家, 移居麻城龙潭, 落发后在其所纂的《初潭集》(注:《初潭集》作于1588年,为李贽晚年之作。李贽在自序中说:“《初潭》者何?言初落发龙潭时即纂此,故曰《初潭》也。”中华书局,1974。)中说:“儒、释、道之学一也,以其初皆期于闻道也。必闻道然后可以死,故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非闻道则未可以死,故又曰:‘吾以汝为死知。’……然其期于闻道以出世一也。”(注:《释教》,《初潭集》卷一一,143~144页,中华书局,1974。另见《三教归儒说》,《续焚书》卷二,77页,中华书局,1961。)三教以闻道为宗旨,故孜孜以求闻道,是同一的,并无差异,其实宋明理学就是三教融突的和合体,李贽也是沿此路径的。 三教闻道出世虽一,但其思想境界却异:儒教志在闻道,便视富贵如浮云,弃天下如敝屣。浮云、敝屣,只是轻贱富贵和天下而已,并没有以其为害;道教视富贵如粪秽,视天下如枷锁,粪秽、枷锁,只是视其为臭为累而已,亦没有甚害;佛教视富贵如虎豹在陷阱,鱼鸟在网罗,活人在赴汤踏火,求死不得,求生不得,为害为甚。三教对待富贵、天下有不同的价值度量和态度,这也是很自然的事。 李贽认为,儒教从尧的禅让于舜,是为生民计。后来孔子疏食,颜回处陋巷,有尧之心。但从“颜氏没,微言绝,圣学亡,则儒不传矣”(注:《释教》,《初潭集》卷一一,144页,中华书局,1974。 另见《三教归儒说》,《续焚书》卷二,77页,中华书局,1961。)。这较韩愈以来的儒家“道统”自孔孟以后断绝了,提前到了颜渊。后因汉儒的附会,宋儒的穿凿,流弊至今日,已沦落到“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然也”(注:《释教》,《初潭集》卷一一, 144页,中华书局,1974。另见《三教归儒说》,《续焚书》卷二,77页,中华书局,1961。)的地步。貌为道学,实为富贵;言犹儒雅,行为猪狗。为什么会表里不一,言行分二?“夫唯无才无学,若不以讲圣人道学之名要之,则终身贫且贱焉,耻矣。此所以必讲道学以为取富贵之资也”(注:《释教》,《初潭集》卷一一,144页, 中华书局,1974。另见《三教归儒说》,《续焚书》卷二,77页,中华书局,1961。)。为了要发财致富,升官进爵,必须高唱圣人道学之言,作为改变自己贫贱地位的手段和资本。这种人古有之,今亦有之,而今人的手段恐有过古人而无不及!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