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李贽思想片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 张立文 参加讨论


    李贽激烈抨击、鞭挞道学,是对于当时社会腐败,阳为圣人,阴为市井,为捞取富贵不择手段等现实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抗议;是对于当时统治集团中那些像苍蝇逐臭般追求名利富贵,寡廉鲜耻,欺上瞒下的揭露;是对于表面上道貌岸然,而背地里猪狗不如的道学先生的痛击。他说:“道学其名也。故世之好名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能起名也。无用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足以济用也。欺天罔人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足以售其欺罔之谋也。”(注:《道学》,《初潭集》卷二○, 345页。)世上之人为什么讲道学?究其原因,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私利:譬如“好名者”、“无用者”、“欺天罔人者”等等之人,为了名誉地位,为了为我所用和实现其欺罔的计谋而讲道学,揭示了讲道学的真目的。
    基于此,李贽直斥“道学可厌”(注:《儒教》,《初潭集》卷一一,126页。)。譬如师友之交,以利益为基础的交友, “利尽则疏”;以权势为目的的交友,“势去则反”。早上是亲密朋友,晚上就成为仇人,完全以势利价值为标准。李贽认为,这种朋友之交,是“交易之交”,是买卖关系,而非“君子超越势利之外”的交往。“交易之交”也就是市井之交,就不要打扮成君子之交。应表里一致,言行为一。“吾又以是观之,以身为市者,自当有为市之货,故不得以圣人而为市井病;身为圣人者,自当有圣人之货,亦不得以圣人而兼市井”(注:《易离》,《初潭集》卷二○,358页。)。身为市井或圣人, 就应该名实相符,货真价实,不应该阳为圣人,阴为市井,名实分离。在这里,名实相离实是导致道德价值沦丧的原因之一。
    李贽批判假道学,并不否定真道学。他举例说:韦澳的兄长韦温与中丞高元裕友善,温请高提拔澳为御史。韦温叫澳去见高一面,便可以为御史,澳不见。李贽评说:“此真道学,可敬也”(注:《兄弟上》,《初潭集》卷九,109页。)。为人高洁,不以人情求官, 为李贽赞为真道学,而与假道学有异。
    
    人从哪里来的?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西方有神创思维,有一个被普遍认同的上帝“创世纪”说。《旧约全书·创世纪》讲上帝从礼拜一至礼拜六,创造了昼夜、空气、水、地、青草、树木、果子、太阳、星星、月亮、动物、鸟兽等,第六天上帝照自己的样子用泥土造了人类始祖亚当,为了不使亚当孤独,上帝用亚当的一条肋骨创造了夏娃。中国没有一种像西方那样被普遍认同的上帝或天神创世纪说,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注:《阳货》,《论语集注》卷九。)四时行,百物生是自然的现象,天不说什么,也不创造万物。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负载和拥抱着阴阳,即蕴涵着阴与阳,阴阳在冲气之中获得“和”。这就是说,中国没有设计一个惟一绝对的、全知全能的实体或精神来创造世界万物,而有异于西方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系统。
    然而,中国的思想家、智者又不能不对人如何生,天地万物如何生,即其最初从哪里来的问题作出回答。他们循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类万物之情”(注:《系辞传下》,《周易本义》卷三。)的观法而经验地发现万物化生的奥秘,提出了“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注:《郑语》,《国语》卷一六。)的理念。如何“和实生物”?《周易·系辞传下》有一解释:“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人类从“近取诸身”中体认到由于男女交媾而生出许多儿女来。新生儿女的本质,在和合中存在,离和合即无存在。依此而推及天地万物的化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注:王充:《自然篇》,《论衡校释》卷一八,775页,商务印书馆,1935。 )。天地、男女便是阴阳两极,此两极便是差分,差分便有冲突。冲突发展的趋势是融合,融合是对冲突价值的肯定,冲突若不走向融合,冲突便无所成,只有负面价值。因此,天地、男女、阴阳的对待两极,必须通过絪缊、构精、合气;絪缊、构精、合气是天地、男女对待两极的融合形式;由天地、男女的冲突融合而化生万物和子女;这新化生的万物和子女便是和合体。由此构成这样的公式:冲突和合体(新生儿、新事物)
    宋明理学家在“兼容并蓄”文化整合方法指导下,和合儒、释、道三教之学而构成宋明理学的理论思维形态。在宋明理学中,无论程朱道学(胡(宏)张(栻)性学、陆王心学,还是张(载)王(夫之)气学,都建构了一个伦理价值本体,即道5FB7形上学。这便是程朱的理、胡张的性、陆王的心、张王的气。理、性、心、气是其最高范畴,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据、总根源,是形上学本体。他们又都以为理、性、心、气是独一无二的,因而有违“和而生物”的传统和合理念。
    李贽在批判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程朱道学时,回到了先秦“和合”理念。他批判理学家“又谓一能生二,理能生气,太极能生两仪,不亦惑欤!”(注:《夫妇篇总论》,《初潭集》,1~2页。另见《夫妇论》,《焚书》卷三,90页,中华书局,1961。)此“惑”,即是没有继往圣之惑,李贽引“《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资始资生,变化无穷。保合太和,各正性命。’”(注:《夫妇篇总论》,《初潭集》,1~2页。另见《夫妇论》,《焚书》卷三,90页,中华书局,1961。)他接着解释说:“夫性命之正,正于太和;太和之合,合于乾坤。乾为夫,坤为妇。故性命各正,自无有不正者。然则夫妇之所系为何如,而可以如此也夫,可以如此也夫!”(注:《夫妇篇总论》,《初潭集》,1~2页。另见《夫妇论》,《焚书》卷三,90页,中华书局,1961。)乾道变化,性命各各差分而有异,有异而有冲突,这就是要使不正归于正;正是正于太和,太和之合,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就是乾坤、夫妇之合,即《周易·系辞传》所说的“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和合之合。
    据此,李贽认为,“夫厥初生人,惟是阴阳二气,男女二命耳,初无所谓一与理也,而何太极之有”(注:《夫妇篇总论》,《初潭集》,1~2页。另见《夫妇论》,《焚书》卷三,90页,中华书局,1961。),天地间没有绝对的一、理、太极来化生人类和万物。最初生人,都是由阴阳、男女融突和合化生,“故吾究物始,而但见夫妇之为造端也。是故但言夫妇二者而已,更不言一,亦不言理”(注:《夫妇篇总论》,《初潭集》,1~2页。另见《夫妇论》,《焚书》卷三,90页,中华书局,1961。)。通过这种对世界万物端始的追根究底,得出不是“一”和“理”,而是夫妇二者才是万物端始的结论。为了证明“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李贽“因畜有感”,提出“夫妇,人之始也。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兄弟,有兄弟然后有上下……极而言之,天地,一夫妇也,是故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注:《夫妇篇总论》,《初潭集》,1~2页。另见《夫妇论》,《焚书》卷三,90页,中华书局,1961。)。这段话与《周易·说卦传》的“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相近,只是把“君臣”改为“兄弟”而已。以夫妇为人类的端始,就是夫(男)妇(女)二者构精、合气而化生人类,由人而推及万物,由夫妇而推至天地,天地亦犹如夫妇,天地絪缊、合气而化生万物。就此而言,所以讲夫妇是人类的端始。
    李贽的论证,理由是充足的。这个论证证明天地万物、人类不生于“一”和“理”。“以今观之,所谓一者果何物,所谓理者果何在,所谓太极者果何所指也?若谓二生于一,一又安从生也?一与二为二,理与气为二,阴阳与太极为二,太极与无极为二。反覆穷诘,无不是二。又恶覩所谓一者,而遽尔妄言之哉”(注:《夫妇篇总论》,《初潭集》,1~2页。另见《夫妇论》,《焚书》卷三,90页,中华书局,1961。“又恶覩”的“恶”字,《焚书·夫妇论》作“乌”。)。这种对“一”、“理”、“太极”何物、何在、何所指的诘难和穷诘,确使宋明理学家很难做出回答。在这种穷诘下,“一”、“理”、“太极”只能表明是一种主观的预设和虚构。这就把宋明理学的终极根源或根据给否定了、破坏了,从而回到由多元要素融突和合而化生人物的“和实生物”上来,凸显了中国多元开放哲学的魅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