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义熙伐蜀与晋末宋初政局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北学刊》 李文才 参加讨论

    一、刘敬宣伐蜀
        刘裕为控制东晋政局,除注意加强对分陕的荆、扬二州进行经略外,对处于荆州上游的益州及益、梁地区也给予密切的关注。义熙二年司马荣期及四年刘敬宣的伐蜀,都含有这个政治目的。尤其是刘敬宣伐蜀,更成为当时中央政局控制权争夺中的一颗重要棋子,在时局中的干系尤为重大。
        义熙二年刘裕派司马荣期统兵讨伐谯纵,此次伐蜀乃是过后两年刘敬宣伐蜀的前奏,只是在政治斗争中的地位不如后者明显而已。司马荣期首战进击白帝,攻破谯明子,占领白帝城。紧接着,刘裕以龙骧将军毛修之统军,以为增援。毛修之行至宕渠,司马荣期为参军杨承祖所杀。修之遂退屯白帝,与汉嘉太守冯迁合兵击杀杨承祖,并准备继续进讨。但继任的益州刺史鲍陋,却在白帝滞留不前。于是毛修之上表朝廷,力主讨伐。毛修之祖虎生、伯父璩,均曾任益州刺史,父瑾为梁州刺史,毛氏家族在益、梁地区曾经营了很长时间,后谯纵之乱,璩、瑾皆为谯纵所害,因此毛修之主张讨伐,怀有报复私仇的动机,如《通鉴》卷114义熙三年八月条载:击斩杨承祖后,毛修之欲乘胜进讨谯纵,而为鲍陋所阻,修之因而表讼陋违期不赴,其中有云:“人之所以重生,定有生理可保,臣之情地,生途已竭。”胡注云:“谓其父瑾、伯璩举家为蜀人所灭,修之欲致死复仇,不复求生路也。”毛修之挟有强烈的报复私仇之动机,灼然可见。《宋书·毛修之传》也说刘裕哀其事,遂遣刘敬宣伐蜀[1](P1428)。这个说法不尽符合史实。作为一个政治家,刘裕从政治角度的考虑,远比从个人感情方面要深刻得多,以刘敬宣伐蜀,对毛氏固然是一种情感慰藉,但其背后却有更深层的政治企图。
        刘敬宣被选为征蜀统帅,本身就有一定的政治图谋。敬宣为北府名将刘牢之子,《宋书·刘敬宣传》言“高祖方大相宠任,欲先令立功。义熙三年,表遣敬宣率众五千伐蜀”[2](P1413)。刘裕所以要为刘敬宣创造立功机会,是为了利用他与北府的特殊关系,更好地笼络人心。然而,就当时政治形势的全局来看,伐蜀的条件并不完备,这由周祗以“三疑”谏阻可知。祗言见《宋书·刘敬宣传》:“今往伐蜀,万有余里,溯流无险,动经时岁。若此军直指成都,径禽谯氏者,复是将帅奋威,一快之举耳。然益土荒残,野无青草,成都之内,殆无孑遗。计得彼利,与今行军之费,不足相补也。而今往艰险,雨雪方降,驱三州三吴之人,投之三巴三蜀之士,其中疾病死亡,岂可称计。此一疑也。贼必不守穷城,将决力战。今我往劳困,彼来甚逸。若忽使师行不利,人情波骇,大势挫衄。此二疑也。且千里馈粮,士有饥色。况今溯险万里,所在无储。若连兵不解,运漕不继,虽韩、白之将,何以成功?此三疑也。……毛修之家仇不雪,不应以得死为恨,刘敬宣蒙生存之恩,亦宜性命仰报,今将军欲驱二死之甘心,而忘国家之重计,愚情窃所未安。”[1](P1414)足见当时伐蜀的条件并不完全具备。至于周祗认为刘裕决定伐蜀是出于从刘敬宣、毛修之个人恩怨考虑,以“忘国家之重计”相诘,显是未能明白刘裕的真正意图。细绎史实,其中另有如下政治意图:
        其一,在于阻断卢循与益州谯纵之间的联系。关于卢循与谯纵之间的勾通,《通鉴》已有明确记述:“(义熙四年五月)谯纵遣使称藩于秦,又与卢循潜通。”[2](P)3606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后来发生的事情中推知:义熙六年,“七月庚申,群贼自蔡州南走,还屯寻阳。……公还东府,大治水军,皆大舰重楼,高者十余丈。卢循遣其大将荀林寇江陵,桓谦先于江陵奔羌,又自羌入蜀,伪主谯纵以为荆州刺史。谦及谯道福率军二万,出寇江陵,适与林会,相去百余里”[1](P921)。从荀林与谯道福、桓谦会兵可知,卢循早有与益州方面联兵的准备,或者荀林进兵江陵是为了入蜀探路?而谯纵至迟也在桓谦入蜀后,就产生了与卢循联合的想法。对于卢循与谯纵合作的可能性,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刘裕可能也早有觉察,史言“初循之走也,公知其必寇江陵,登遣淮陵内史索邈领马军步道援荆州”[1](P21)。所以刘裕“大治水军”,其目的主要就是为应付有顺流之势的荆、益二州之水师,以索邈援荆,即在于确保江陵,以打破卢循与谯纵合军的企图。
        另外,自桓温平蜀后,桓氏曾在益、梁地区经营,其潜在影响犹不可低估,也正因此,桓谦在败逃后秦姚兴,再转往益州后,很快就成为谯纵割据集团的重要成员;而桓玄败时,毛修之以入蜀相诱,玄竟不怀疑,可能因为他本就有通过益州以图再起的打算。据《晋书·桓玄传》,桓玄败后,“欲出汉川,投梁州刺史桓希”[3](P2601)。桓氏曾在益、梁一带经营数年,故此桓玄之欲奔梁州,与后来桓谦败逃汉中,再转往益州,其想法是一致的,即以益、梁为根据地,再图兴复。毛修之既曾为桓玄贴身僚佐,对于其想法不致于一无所知,或者桓玄曾表露过这个想法,故毛修之出言相诱,而玄不疑。《宋书》卷51《宗室·临川武烈王道规传》更直接说:“郭铨与玄单舸走,江陵不复能守,欲入蜀,为冯迁所斩”。[1](P1471)因此,就当时益州在时局中的作用而言,有成为桓氏复兴基地的可能,而更为明显的表现,则是可能发展成为与荆、扬相颉颃的割据集团,甚而成为与荆、扬角逐江南政权的强有力对手。而其时卢循之乱正困扰荆、扬,种种迹象又表明卢循与益州准备联合。就时情而言,刘裕最担心的就是这种局面的形成,或出现卢循窜入益州的情况,因此必须切断二者之间的联系。而达此目的的最有效措施,莫过于据益州而有之。刘敬宣伐蜀,虽未必有绝对胜算,但却迫使益州方面首先要注意防守,然后才可能腾出手来去应接卢循。
        其二,含有同刘毅竞争的用意。刘毅在当时为刘裕政治生活中最有威胁的竞争对手。刘敬宣伐蜀,乃是刘裕经过筹谋后打出的一张牌,对刘毅来说,是极不愿意接受的。根据分析可知,刘毅是反对这次讨蜀行动的,所以当刘敬宣损兵折将、无功而返,刘毅便乘机发难,欲重惩之,其真意是在回击刘裕,即《宋书·刘敬宣传》所载:“初,敬宣回师于蜀,刘毅欲以重法绳之。”刘裕则极力保护刘敬宣,“高祖既相任待,又何无忌明言于毅,谓不宜以私憾伤致公,若必文致为戮,己当入朝以廷议决之”[1](P1415)。何无忌的话可以这样解释:不应借刘敬宣伐蜀失利报复个人之间的私怨,如果一定要追究刘敬宣军事失利的是非,应该由廷议判定,而“不宜以私憾伤致公”。虽然其后刘敬宣因而免官、削封,刘道规降号,刘裕亦因此请求逊位,但在何无忌的支持下,刘敬宣得以保全,刘裕在这场政治对局中其实是保持未败,最后“毅虽止,犹谓高祖曰:‘夫生平之旧,岂可孤信。光武悔之于庞萌,曹公失之于孟卓,公宜深虑之’”[1](P1415)。刘毅只能承认这个结果,空发一番牢骚而已。再后来,刘毅出刺荆州,提出以刘敬宣出任荆府长史、南蛮校尉,而“敬宣惧祸及之,以告高祖”。刘裕再次伸出援手,笑对敬宣说:“但令老兄平安,必无过虑”[1](P1415)。以之出为使持节、督北青州军郡事、征虏将军、北青州刺史,使他避开了刘毅。从中不难看出,刘裕用刘敬宣伐蜀,是为加强自己在权力争夺中的优势;刘毅欲治罪刘敬宣,其真意也只是借以打击刘裕;刘敬宣在其时政局中,只是充当了一粒任人搬弄的棋子。伐蜀也就因此成为二刘角逐政治权力的一块筹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