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苏联在经互会内的实力地位,东欧国家对苏联经济的依赖,苏联实际上控制了经互会,并利用该组织为自己谋取民族利益。苏控制东欧国家的战略原料和稀有金属,捷、匈、东德、保的铀矿几乎全部为苏所控制。匈盛产铝土,但苏不准匈发展炼铝工业,而是低价收购铝土,再向匈供应铝锭。捷克斯洛伐克的波希米亚中部和摩拉维亚南部铀矿丰富,其中9/10都送到苏联。由苏联专家领导开采、运输和勘探工作。只有苏联自己拥有资料,这些资料对捷克的同行也是严格保密的。〔40〕凡苏能大量生产的机器设备,就不许其它成员国生产,或迫其压缩生产。例如,东德被迫放弃传统的飞机、拖拉机和大汽缸汽车制造工业,匈牙利被迫放弃普通卡车和收音机制造工业。在价格问题上,苏有时也不顾“兄弟情义”,攫取高额利润,如苏联卖给东欧一些国家的原子反应堆,价格比国际市场高4倍。〔41〕经互会内, 苏联在双边或多边的国际贸易公司中起主导作用。苏还利用东欧国家的资金和劳动力来开发苏联资源和从事建设事业,如《1976-1980年经互会成员国多边一体化措施协调计划》规定:苏和其它成员国共同建设10个项目,其中在苏联领土上有8个。10个项目的总预算为90亿转帐卢布, 由苏东国家承担各半。在苏联境内的项目建成后,所有权归苏联,东欧各国只按投资比例获利。东欧各国派遣了成千上万的熟练工人,包括到苏联度假的大学生到苏联从事各项建设,如开发资源、架设输电线路,敷设铁路、建造住宅和收割庄稼,等等,〔42〕以利用东欧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苏还利用“经援”来稳定东欧政局,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如1968年苏军入侵捷克以后,苏给捷克近5亿美元的贷款,以扶植新领导人上台;1970 年波兰发生了危机,苏于次年初给波政府一笔贷款,从苏紧急进口粮食200 万吨及其它物资,以维持波政局稳定。 三、简析 总之,经互会的成立对于对抗马歇尔计划,防止东欧的离心倾向,使东欧国家把传统的贸易方向从西方转向苏联,发展和保护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解决东欧国家的能源和市场问题,提高落后国家的工业化水平,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迅速取得成果,避免重复研究与资源浪费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苏联作了巨大的牺牲,这是不可否认的。这是经互会组织成立和存在的基础,使经互会成为联结苏东的一条纽带。同时,经互会的合作是一步步加深的,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到科技领域,从双边关系到多边关系。经互会也在不断地调整、改革、开放。1987年,经互会第43次(非常)政府首脑会议在决定继续使用转帐卢布的同时,规定欧洲成员国(除民德、罗外)的货币可以相互自由兑换。后又毅然宣布自1991年元旦起实行自由兑换外汇和国际市场价格,企图向自由市场经济迈出重大的一步。 但是,与其资本主义对手欧共体(现为欧洲联盟)相比,两者有很大的不同:欧共体是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各国平等,内部人员、资金、技术、商品、劳动力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并且是鼓励技术和经济的公平竞争的。而经互会是建立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的,以苏联为核心,内部不存在竞争。欧共体对外贸易大进大出,是开放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而经互会的经贸活动主要限于内部,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的体系,与国际市场不接轨。欧共体的组织机构享有一部分相当大的权力和经济实力,在权限范围内欧共体机构通过的法令要高于各国的法令,各成员国政府和议会必须服从,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欧共体的决策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就使欧共体能发挥比较有力的协调作用。而经互会建立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实行全体一致原则,这就使其功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这种非强制性的特点使经互会很难将民族利益与国际利益、个别利益与整体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欧共体各国经济结构、经济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需求相同或相近,而经互会国家经济技术水平严重的不平衡,需求的差距很大,两者虽都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但经互会的政治色彩更重一些,各国经济民族主义也更厉害得多。随着经济的国际合作趋向的进一步发展,经互会愈来愈满足不了其成员国经济发展的新的要求,内部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多,外部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大。经互会本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和政治同盟的基础上的,随着经济问题的暴露,随着1989年的东欧剧变,联结苏东集团的这条经济纽带自然也就维系不住了。 注释: 〔1 〕罗伯特·康奎斯特:《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前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页。 〔2〕Р·耶夫斯基格涅也夫:《经互会的经济机制与一体化》,《经济问题》(Р。Евстигиеев,Фозяйствеииыемеханнзмы СЭВ ппнтеграцпя, Вопро-сы экономпкп),1986年第1期。 〔3〕《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Миро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и международиые отиошения),1981年第1期,第85页。 〔4〕《新世界建设者联盟经互会30年》(Союз стро-итеΛей нового мира 30 гет СЭВ)。 〔5〕参见经互会秘书处:《经互会》(СекретариатСЭВ, СЭВ),莫斯科1986年版,第24页。 〔6〕见《苏东国家逐步调整各国经贸发展战略》, 《苏联东欧问题》,1988年第5期。 〔7〕卢传敏:《东欧剧变与经互会的命运》, 《世界经济与政治》,1990年第6期。 〔8〕苏共中央社科院:《社会主义阵营国际主义联系:经济、 政治、意识形态》(Академия оьще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 КПСС,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Λизация оп-ыта стран социаΛистического содр-ужества: экономика поΛитика идео-Λогия),莫斯科1987年版,第97页。 〔9〕В·г·佳根:《经互会成员国:经济发展与合作的方向》(СтранычΛены СЭВ: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иенаправΛения з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разв-нтия и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莫斯科1988年版,第5页。 〔10〕胡燕芬:《经互会国家合作和一体化的作用、问题和发展前景》,《苏联东欧问题》,1990年第2期,第75页。 〔11〕苏共中央社科院:《社会主义阵营国际主义联系: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第97页。 〔12〕〔13〕В·М·沙思季特科:《经互会国家的直接联系和商品货币手段》(В。М。шаститко, страны СЭВ п-рямые связи и товарно-денежные инструменты),莫斯科1989年版,第27页,第36-37页。 〔14〕Г·П·穆拉施科:《中东欧社会主义基础建设》(Г。П。мурашко, СтроитеΛьство основ соц-иализма в странах ценраΛьной июго-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ны), 莫斯科1989年版,第50页。 〔15〕В·基尔比其尼科夫:《纪念经互会成立40周年》(В。Кирпичников, к итогам 40-го заседан-ия сессии СЭВ),《国际生活》(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жизнb), 1985年第9期,第18-19页。 〔16〕参见苏联出版《经济互助委员会-25年》,1974年版。 〔17〕格·格欧尔根也夫:《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Г。Гео-ргиев, СоциаΛистическая з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интеграция),莫斯科1983年版,第124页。 〔18〕参见J·布朗:《苏联与其东欧盟国的关系》,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3-44页。 〔19〕西德《新德意志报》1975年2月18日。 〔20〕新华社布达佩斯1972年4月27日电。 〔21〕罗伯特·康奎斯特:《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前途》,第368页。 〔22〕参见《赫鲁晓夫回忆录》,《历史问题》(МемуарыНикиты Сергеевича Фрушёва, Воиро-сы цстории),1994年第3期,第90页;《赫鲁晓夫回忆录》,《历史问题》,1994年第4期,《波兰》一节。 〔23〕《赫鲁晓夫回忆录》,《历史问题》,1994年第4期, 第79页。 〔24〕参见约翰·克莱默:《东欧和1990-1991年的“能源冲击”》,美《共产主义问题》杂志,1991年第5-6期;参见В·И·沃罗科夫:《1980-1981年波兰事件》,《历史问题》(В·И·Воро-нков, События 1980-1981гг。ВПоΛвше взг-Λяд),1995年第10期。 〔25〕〔26〕转引自王文修编译:《苏修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工具-“经互会”》,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47-248页,第292-293页。 〔27〕佩罗·兹拉塔尔:《霍查政治传记》,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246页。 〔28〕阿罗约:《国际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1974年。 〔29〕匈牙利《人民自由报》1973年8月19日。 〔30〕《苏联的对外政治活动和外交活动(1985年4月-1989 年10月)》, 《国际生活》 (Внешне политнческаяндипломатпческая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 а-прель 1985г-октябрь1989г,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жизнь),1989年第12 期,第69、70、71、73页。 〔31〕阿·布科夫:《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А。С。Вуков, экономцческ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СССР состранами соцпаΛизма),莫斯科国际关系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页。 〔32〕《经互会基本文件》(Основные документыСЭВ),莫斯科1981年版,第5页。 〔33〕г·格奥尔基涅夫:《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第117-118页。 〔34〕《苏联与波兰·国际主义联系-历史与现实》,第2卷, 莫斯科政治书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62、277页。 〔35〕《苏联与波兰·国际主义联系--历史与现实》,第2卷,第278页。 〔36〕约翰·克莱默:《东欧和1990-1991年的“能源冲击”》,美《共产主义问题》杂志,1991年第5-6期。 〔37〕С·布雷德利·沙尔夫:《民主德国的政治与变革》,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第193页。 〔38〕匈牙利《人民自由报》1973年8月19 日编辑部文章:《为了共同的目的》。 〔39〕约翰·克莱默:《东欧和1990-1991年的“能源冲击”》,美《共产主义问题》杂志,1991年第5-6期。 〔40〕西德《总汇报》1974年8月21日。 〔41〕《人民日报》1968年11月10日。 〔42〕《俄国人从东欧抽调成千上万名劳动力》,英国《每日电讯报》1975年4月9日;1975年4月11日塔斯社莫斯科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