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王夫之对中国古代史学的突破和发展(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江汉论坛》 古薇 参加讨论

三、新颖而有效的历史研究法
    第一,历史研究中的比较法。
    历史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唯有比较才能把握真正的历史演化规律。比较方法古代称之为“对面相照”法,大多只是把不同现象加以罗列堆积,很少作深层的探讨。王夫之的比较法基本上接近现代科学比较法--比较而推理研究法,使古代历史研究向前迈进了一步。
    《读通鉴论》卷六《光武在战争中不忘经术》条对光武、昭烈、梁武三位皇帝进行比较。虽他们的共同点都以“学士大夫,习经术”陟大位,但刘备偏重于法家,梁武偏重于释氏,惟光武深得儒学之体,在政治上“(昭烈)以刑名乱之”,“(梁武)人道犹籍以存”,“(光武)三代以下称盛治,莫有过矣”,“故曰,光武远矣”。这种通过在“相同”之中发现他们的差别,进而分析他们各自政治效果不同及原因,以达到对史事人物的正确评价,不能不说具有一定科学性。又卷七《丞相三公之分合无关得失条》,通过对历代宰相之制的比较,指出无论是权在三公、在丞相、在三省、在参知、在平章、在内阁,权在权失,在此在彼,都不是形成“治乱”的关键,关键的是“任得其人”。因而他斥责争相权为争“名”,争“名”不如争“实”,争“实”不如争“道”,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张子正蒙注》卷一《太和篇》)。揭示出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皇权和相权之争夺、之更迭,只不过是表面现象,对于我们研究古代史有一定启迪意义。
    第二,综合归纳法的运用。
    历史的发展是由许多因素“相激相荡”而成“势”,“势”的完成就意味着历史向前发展了一步。历史的研究必须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分析、归纳,把握这些因素的主次及互属关系,从而使历史脉络更为明晰。王夫之的研究也这样做了。
    《读通鉴论》卷九《曹操孙坚讨董卓时无窥窃之心》条,利用了综合归纳方法对曹操进行研究,认为曹始无篡位之心,“以操为早有擅天下之心者,因后事而归焉”。这种看法颇与历史事实相符。卷十《诸葛之志不尽行于先主》条,也用了同样方法对孔明的行为环境作了综合分析,阐述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包含着无限苦衷,并不象一般人所言刘备与孔明关系可为天下君臣之楷模,可谓迥异流俗。因为孙刘关系在三国时处于十分微妙地位:两家合则成共抗曹之势,两家分则成渔翁得利之势;而且联吴抗曹也是孔明洞察当时形势所得出的三分天下,再图他举整体方案中最关键一着。所以文章首先从刘备伐东吴而孔明不能止之入手,结果是猇亭惨败,成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势,能说明孔明尽被先主所信任吗?而后分三层展开论述。由于王夫之对孔明的行为环境作了深入的探讨,综合的分析,使他的结论迥异流俗,发前人之未发,又具有历史根据。他如对西汉灭亡原因、唐府兵制的影响、唐藩镇割据的研究均如是,在此不一一赘述。
    第三,从整体角度研究历史--系统方法。
    历史是研究过去的现实的,而任何现实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系统性。且在一个母系统中,其子系统和母系统之间、各子系统之间必须能相互适应,才能达到整体和各自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系统之间及各系统本身必须要进行新的调整--变革,以达到新的“平衡”。历史就是在这种平衡--不平衡--平衡中得到发展。王夫之的论述正是把握了这种特性。如在论封建之制不可复时,他首先指出,每个历史时期都具有自身特色的系统:“一代之治,各因其时,建一代之规模,以相扶而成治。……未有慕古人一事之当,独举一事,杂古于今之中,足以成章也。”(卷二十一)这种系统性都是和它们所处时代相适应的。封建、学校、井田、宗法等构成三代政治的大系统:“封建也、学校也、乡举里选也,三者相扶以行,孤行则踬矣。”(卷三)但它们各自又是一个“独立”的子系统,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互相适应,推动了三代历史的发展。尔今他方面业已不在,封建又怎能独行呢?王夫之把具体历史事件、人物、典型等放到当时总的环境中进行系统的探讨,加深了对问题分析的深刻性。他如卷二《汉惠帝》中对“萧规曹随”的论述,阐明了因时与变法的关系;卷六《光武帝·光武知西域不足为有无》和卷二十四《唐德宗·唐之安西北庭之不可废》条中论述了西域在汉唐时的不同作用。及《宋论》卷三,分析陈抟、种放等四人退隐时的不同背景,因而作出了不同评价等,都运用了这种方法,使问题的研究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具有更广阔的视野,结论也就更令人信服。
    总之,王夫之研究历史方法的精核之处就在于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历史,不但还历史本来面目,而且对历史发展内在原因及利弊都作了深刻的探讨和精辟的论述。
    从以上三方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王夫之对古代史学的重大发展和突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因为有了王夫之的研究,从而提高了封建史学的总体价值。他的研究方法、历史哲学以及在实践中对史论体系的重建等实有继往开来的作用,只不过由于某些原因,“开来”流于清朝纯以汉学为主的学术气氛了,没有得到继承。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抹煞他对史学发展所作的贡献。但他的史学成就为什么一直未引起人们重视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诚如梁启超所言,他的学术贡献突出地表现在哲学方面,这就多少掩盖了他在史学领域所发的光辉。即使研究他的史学成果,也是从哲学角度探讨他的历史哲学为多,在史学上作侧面或全面的立论都甚少。第二,从版本角度而言,现在所见最早的《读通鉴论》刻本是同治四年(1865)金陵书局之《船山遗书》本。在此之前此书一直以极少的抄本形式沉没,鲜为人阅览,更不用说作深入研究。直到此书一出,为郭嵩焘等人所重视,并作出极高评价。不然,若早出,是否会稍稍改变乾嘉学风,使有清一代之学术成多姿局面,也不致章学诚孤掌难鸣之现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