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泽东“超英赶美”思想演变阶段的历史考察(2)
号召阶段:1957年11月--1958年10月 “超英赶美”思想正式作为号召提出是在1957年底。起因缘于毛泽东于该年11月率领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庆典,并出席各国共产党、工人党莫斯科会议。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苏联要在15年内赶上和超过美国。从一些资料来看,毛泽东对此的反映极为兴奋。(注:关于毛泽东对赫鲁晓夫提出赶超美国的反映及其在莫斯科会议上的情况,可参阅吴冷西著《十年论战--1956年至1966年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101页和119页。)虽然他本人两年前就有了这样的志向,但在莫斯科听到这样的声音使他备受鼓舞。首先,赫氏提出的这一口号使毛泽东感到赶超美国并不是幻想,也不会很遥远,用不了花半个世纪以至更长的时间,就是眼前的事情。其次,在当时两大阵营激烈对峙的情况下,由苏联提出赶超美国更具有导向意义,这样可以形成一种氛围。毛泽东受这种氛围的激励十分明显,他在莫斯科期间接见中国留学生时提出的“东风压倒西风”著名论断就是证明。因此,毛泽东马上呼应赫鲁晓夫,于11月18日,在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上宣布:中国要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在钢铁和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英国。他说:“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十五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2](p325)毛泽东提出这样一个赶超时间表非常仓促,事先没有经过充分的酝酿,也未与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商量,完全是在苏联人激励下的即兴发言。 12月2日,刘少奇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上代表党中央正式宣布:“在十五年后,苏联的工农业在主要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美国,我们应当争取在同一时期间,在钢铁和其它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4]于是,中国人民伴随着“超英赶美”的响亮口号,走进了令人振奋的1958年。这一年的第一天,《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就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我们要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它重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在这以后,还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准备要用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赶上并且超过美国。”[5](p6)元月中旬,党中央在南宁召开九省一市的第一书记会议,周恩来等人坚持反冒进的正确举措受到批评,毛泽东的头脑开始发热升温,对经济建设盲目乐观而陷入再一次的急躁冒进。具体表现在讨论二五计划和1958年计划草案过程中,各部门的产量指标不断加码攀高。在这样的气氛下,赶超英美的时间进度表也在不断地修改。 起先,毛泽东还是基本上坚持“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赶上和超过英国”,并且强调:“十五年超过英国口号几年内不要变。”[3](p418)但不久他自己首先就变了。促使毛泽东改变15年赶超时间的事情是他看了两份材料:1958年3月20日,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呈送了《争取有色金属的飞跃,占领有色金属的全部领域》和《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设想的更快一些》两个报告。特别是后一个报告,明确提出了可以缩短赶超时间的建议。报告分析说,英国现在的钢产量为2200万吨,即使它今后每年增长4%,1967年也只能达到3300万吨;美国现在的钢产量为1.02亿吨,这一生产水平估计今后许多年不会有多大改变。我国实行大中小钢铁厂同时建设,建设时又实行投资包干,建设速度可以快一倍,投资也可以省一半。只要有具体措施,1962年的钢产量超过1500万吨、争取2000万吨,是可能的。如果我们1962年能够生产1700-2000万吨钢,则我国钢铁工业的大小基地就初步在全国铺开了。在全国有了几十个大小基地后;1967年产钢3500-4000万吨,就是比较有把握的了,因为每个五年都会有新厂建设,而原有的几十个基地的生产力也会发展。因此报告认为,只要十年超过英国,再有十年赶上美国是完全可能的。这份报告列举得很细致,从毛泽东此后的讲话来看确实给了毛泽东很大的影响。 4月2日,毛泽东在接见波兰政府代表团时就将“十五年超过英国”改为“十年或更多一点时间赶上英国,再过二十年赶上美国”[3](p417)。4月15日,毛泽东写《介绍一个合作社》的批语,他的手稿原话为:“由此看来,我国赶上英美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当时,毛泽东自己也觉得对此要作些说明,他在将此批语送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胡乔木、吴冷西审阅时,写了这样的话:“十年可以赶上英国,再有十年可以赶上美国,说‘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赶上英美’是留了五年到七年的余地的。‘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口号仍不变。”一些中央领导看到此文后,思想上没有准备,对毛泽东突然改变赶超时间感到有些意外。胡乔木在综合其他同志意见后,给毛泽东写了一个建议,“原说十五年赶上英国,现在说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二十五年就可以赶上英美,似觉复杂;可否改为:我国赶上英国固然不需要很长时间,就是赶上美国,也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这里,“似觉复杂”的意思是含糊的,但主张谨慎一些的意思则很清楚。所以后来《红旗》杂志发表毛泽东这个批语时,就修改为:“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6](p177、181)没有明确写明时间。但在毛泽东那里,提前赶超英美的想法已经是很明确的了。在“大跃进”的激励下,毛泽东显然认为用十五年的时间“赶超”太保守了。5月,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李富春提出:“七年赶上英国,十五年赶上美国。”毛泽东在批语中改为:“七年赶上英国,再加八年或者十年赶上美国。”[7](p721)7年再加8年还是15年,但赶超对象已经包括英国和美国,这是赶超加速的一个重要变化,原先15年赶超英国一下子缩短为7年。按照这个批语,赶超美国打得宽一点也只有17年。 尔后,“赶超”继续升温。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又一次将赶超时间提前,他说:我们三年基本超过英国,十年超过美国,有充分把握。[7](p727)第二天,毛泽东在薄一波呈送的《汇报提要》上批示:“赶超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只要一九五九年达到二千五百万吨,我们就在钢的产量上超过英国了。”[7](p724)从15年到7年,再到三两年,如此大幅度的变化,可见赶超时间也在搞“大跃进”。 显然,号召阶段是一个高潮迭起的阶段,“超英赶美”被炒得炙手可热。具体表现在:第一,党中央的会议和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不断提出“超英赶美”的问题,至少在党的高层干部中,对“超英赶美”几乎已经耳熟能详,并且胸有成竹,信心百倍。第二,一些主要的新闻媒体对“超英赶美”都有大量的宣传,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部门表态性的文章,还有一些有关赶超的资料发表,在人民群众中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三,赶超时间一再提前,从原来的十五年超过英国缩短到两年。第四,赶超目标从原来的英国扩大到美国。第五,赶超思想已被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全国出现了片面追求钢产量的热潮,使国内经济建设的平衡遭到破坏。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