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关于毛泽东“超英赶美”思想演变阶段的历史考察(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齐卫平/王军 参加讨论

    终止阶段:1960年底--1961年1月
        两次“大跃进”的盲目举动终于让人们尝到苦果。1958年以来“左”倾思想指导的失误极大地破坏了经济建设的平衡发展,再加上中苏关系破裂、频繁严重的自然灾害,各种压力和各方面的问题纷至沓来,应接不暇。1960年起,严重困难的局面迫使党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新的调整。显然,与1958年郑州会议后的纠“左”相比,这次面对的情况更严峻、更复杂。
        面对现实,毛泽东不得不再次使自己冷静下来,并对自己这几年所走的弯路作一反省。1960年12月24日至1961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的讲话透现出他心情的沉重。据薄一波回忆,毛泽东说:“这三年都是指标高了,后来退不下来了。1958年北戴河会议后从9月份开始大搞,1959年庐山会议反右倾后又大搞,1960年又一年,这三年大炼钢铁挤了农业。”[7](p923)这虽是粗线条的总结,但意思尽在其中了。毛泽东还说:“过去总是冷得不够,热得多了一点”,“现在看来,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办不成事,越急就越办不成,不如缓一点,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今天看了一条消息,说西德去年搞了三千四百万吨钢,英国去年钢产量是两千四百万吨,法国前年搞了一千六百万吨,去年是一千七百万吨。他们都是搞了很多年才达到的。我看我们搞几年慢腾腾的,然后再说。今年、明年、后年搞扎实一点。不要图虚名而招实祸。”[8](p233-237)这里不仅没有再提实现赶超的问题,而且“图虚名而招实祸”的话就是针对赶超问题的,应当说分量很重。中央工作会议以后,对一些经济建设的指标进行了调整,该压缩的就压缩,该下马的就下马,1960年12月中旬还在紧张突击炼钢,下旬就打住了,关于“赶超英国”的口号也基本上偃旗息鼓。
        当然,毛泽东并没有对中国钢铁生产发展失去信心。1961年1月18日,他在八届九中全会上指出:“英国去年产钢2400万吨,日本2200万吨,他们暂时还比我们多,我看再有7年,到1967年总会赶上甚至超过”。[3](p535)可见从心底来说,毛泽东还是存有这样的目标,但这里毛泽东不是作为号召来提出的,从此后的情况来看,赶超英国或美国的口号实际上都放弃了,毛泽东更强调中国经济建设要作长期奋斗的打算,不要急躁冒进。1961年5月,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来华访问,毛泽东对他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8](p301)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上,柯庆施提出了“十五年赶上英国要不要”的问题[7](p1055),毛泽东在讲话中回答说:“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我劝同志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是有许多好处的,设想得短了反而有害。”[8](p302)毛泽东这里所说的一百多年的概念已不是时间表意义上的具体设定,而是要强调长期奋斗的意思,因此,这不能理解为将原来的十五年赶超英国,二十五年赶上美国,拉长到一百年。中共中央的领导人后来议论过“赶超英美”问题,吴冷西回忆,在1964年因中苏关系而举行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时,议论到赫鲁晓夫准备12年内在经济上赶上美国的事情,“大家都笑了,大家回忆起我们在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大家认为“我们和赫鲁晓夫犯的毛病当然不完全一样,但是急于求成这一点是类似的”[12](p834-835)。这些资料都表明,“超英赶美”的思想在1960年底以后就终止了。
        从1955年提出“超英赶美”思想到1960年这一思想终止,前后5年正是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刚开始迈出第一步的几年。这几年初步摸索经历的曲折,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超英赶美”思想的形成、号召、降温、复燃和最后终止,与这个曲折的摸索经历紧密相联,或者我们可以说,“超英赶美”思想的波动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着这个摸索的坎坷。因此,对“超英赶美”思想阶段作具体的历史考察,对于深入总结经验是必需的。至于如何评价毛泽东的“超英赶美”思想,不属于本文所论述的范围,不拟在这里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4]人民日报。1957-12-03.
        [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8]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晋夫。文革前十年的中国[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10]廖盖隆。中国共产党发展事典[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11]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年-90年代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2]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年至1966年中苏关系回忆录: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