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胡汉民与张学良关系述论:1931-1936(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江苏社会科学》 陈红民 参加讨论

    二、拉拢联络
        胡汉民坚定的反张态度并未坚持多久。首先是西南并不具备通过政潮扳倒张学良的条件。其次是汪精卫离开两广的立场,与蒋介石形成联合的局面,使胡汉民等对其憎恨不已,将矛头更多地移向了汪精卫;而更重要的则是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疏离。
        胡汉民曾派出陈中孚到北方考察形势,联络各方,包括寻找对付张学良的办法。陈中孚考察后向胡报告,要在北方策动大局,非除去张学良不可,而除张学良之策在于分化其部下,张“已不抵抗而坐失辽宁,复苟安于平、津,不自奋振,部属之离心离德久矣,略事点缀,呼叱可举。”(注:陈中孚致胡汉民函,“往来函电稿”第40册,第56件。)陈中孚所谓的“略事点缀”,是指用金钱收买,这使胡汉民感到困难,他的回答是:“倒张拨款为数大,请定进行步骤,俾向粤详商决定。”(注:胡汉民致陈中孚刘庐隐何世桢陈群电,“往来函电稿”第23册,第65件。)当时粤方经费捉襟见肘,根本无法专拨巨款用于倒张。
        1932年年中,张学良与汪精卫间发生龃龉,一时水火不容,致汪精卫一度甚至转而求援于西南。张学良对蒋介石的暖昧态度心怀不满,有渐行渐远之趋势,他开始与北方的非蒋势力接触。10月间,有人向胡汉民报告,“张(学良)近感受自身危险,非联韩(复榘)、宋(哲元)不能自存,华北有急转之下之势。”(注:何世桢任援道致胡汉民电(1932年10月4日),“往来函电稿”第21册,第67件。)张学良的代表何世礼持函到香港见胡汉民,胡提出联合的基本条件:“汉卿须能先披露蒋过去一切不抵抗之密谋,同时以抗日讨蒋为职帜,方有办法。”(注:胡汉民电稿(收件人不详),“往来函电稿”第21册,第65件。)并要求张学良在韩复榘与刘珍年对山东的争夺中,支持韩复榘,使张纳入北方反蒋联盟中。胡托何带给张的复信如下:
        月前何世礼兄来港,获诵手书并聆缕述近旨,至以为慰。目前要务首在对日抗战,国际形势转佳,日寇之侵略亦必加甚。惟能对日抗战,庶能运用此国际现势,进求独立。今举国人民咸属望于兄能振衰起靡,御盛张之寇,保障华北,收复失地。幸兄毋以大言忽之,自救救国端在此举。盼有以慰国人之望。何世礼兄北返,即嘱代白近意,即希详察。(注:胡汉民致张学良函,“往来函电稿”,第3册,第23件。)
        这是目前所见胡汉民与张学良间的第一次通信,其内容虽大而化之,但双方的切实的联络由此建立起来。此后,胡汉民对张学良的态度明显转变,提出“张诚能决心抗日倒蒋助韩,当改变原有方针,进商一切”(注:胡汉民电稿(收件人不详),“往来函电稿”,第22册,第55件。)。
        1933年初,侵占东北的日军南侵,先后攻占榆关与热河,时任北平军分会委员长的张学良再次成为舆论攻击的焦点。3月上旬,蒋介石决定让张学良去职,使他再次成为替罪羊。在此前后,张学良与西南的联络密切起来。还在2月初,张学良的秘书陈言即电告西南,东北军“抗日决心上下一致,迫切待援,盼人接洽。”(注:胡汉民致陈中孚电(1933年2月2日),“往来函电稿”第28册,第2件。)胡汉民再派陈中孚带给张的亲笔信北上,“先观察真相,以备应付。”胡函如下:
        汉卿我兄惠鉴:
        自榆关陷落,即得陈言同志来电,谓兄已决心抵抗,顾荏苒经月,未见有实际之表现。弟谓日之于中国,其侵略方式为蚕食而非鲸吞,故经一度之攻城略地,即出之以延宕和缓之手段,巧为解脱,使当局受其愚蒙,国联被其欺骗,而日人之计乃大售。苟不能窥破此点,积极抵抗,并进而收复换地,则日人本此政策进行,华北终必沦亡,中国且为日有。兄前以不抵抗而丧失东北,兹又以不抵抗而丧失榆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虽云负最终之责任者当别有人在,顾兄身当其任,究何以自解于国人?纵不为个人计,独不为数万万人民之身家性命计耶?西南同志持抗日剿共之旨,戮力经年,限于地域,效命无所,然所以期望于兄者至极殷厚,切盼毅然决然,先求华北将领步调一致,振奋一心与日抗战,使中国不至自此而亡,则绵薄所及,必当力为应援也。兹以陈中孚同志北上之便,顺致拳拳,尚希审察而笃行之。专此。即颂
        近祺
        000入七月四日(注:胡汉民致张学良函,“往来函电稿”第3册,第40件。此信末所署“入七月四日”。但该年4月张即出国,时间与内容显然冲突。前引杨天石文中认定写作时间为“2月4日”较接近,唯不知根据为何。)
        信中,既有对日本侵华阴谋与不抗日危险的分析,又有对张个人的规劝,尤其是“兄前以不抵抗而丧失东北,兹又以不抵抗而丧失榆关,……虽云负最终之责任者当别有人在,顾兄身当其任,究何以自解于国人?”等句,更是直指张的痛处,希望用激将法促其奋起。
        张学良接见了陈中孚,并写信托陈带回:
        展堂先生伟鉴:
        违教驰企,适陈君仲孚莅平,藉聆宏旨,承于近日抗日之举关注至殷,兼示力赐赞助。高怀至谊,佩感极深。良以不才,遭值多难,只思少裨艰局,庸敢计及一身。御侮决心,誓当不二,所有一切情形,统浼仲孚兄代为罄陈,尚祈时锡明教,于精神物质两方面并予惠赐鼎助,俾得循率兼利进行。引睇崇标,曷胜盼荷。专上。敬颂
        勋绥
        张学良再拜二月二十五日(注:张学良致胡汉民函(2月25日),“往来函电稿”第36册,第1件。)
        复信中“御侮决心,誓当不二”等语,透露出的信息是,张基本上接受了胡的意见。值得注意的是,陈中孚在向胡复命时,特地提到,“附汉卿函一封,及密码电本一册”(注:陈中孚致胡汉民函(2月9日),“往来函电稿”,第40册,第55件。)。更可见张学良希望与西南建立秘密联系,双方的关系已非同一般。
        3月4日,胡汉民致信陈济棠、萧佛成、邹鲁等,分析北方反蒋抗日形势,商讨策略。胡指出,阎锡山与西北军旧部可以信赖,对东北军“苟善加运用,从同殆无疑义”。他建议在北方建立“以抗日救国为名”的军事组织,其成员“须笼罩鹿(钟麟)、韩(复榘)、阎、冯及东北各旧部”(注:胡汉民致陈济棠萧佛成邹鲁李宗仁邓泽如刘庐隐函(3月4日),“往来函电稿”第3册,第41件。)。可见到此时,西南对张学良的态度仍无把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