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现代化模式比较(2)
(二) 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不一样,毛泽东主张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从主要内容来看,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中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二是关于中国如何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三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应该说,毛泽东在前两个问题特别是在关于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是有卓越贡献的。由于前两个问题理论界多有研究,这里重点分析毛泽东关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 如果说在中国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毛泽东有重大理论创新和伟大实践的话,那么在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上,则基本属于传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这一模式的典型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 毛泽东的现代化模式在所有制形式上,主要表现为追求建立一种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其实,毛泽东并不是一开始就要求建立单一的公有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毛泽东在构想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曾提出新民主主义经济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形态。这是一种公有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很快就放弃了这一构想。毛泽东转而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在建国初,人民政权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接管一部分外国在华企业,建立了部分全民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又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造成了全民所有制经济或集体所有制经济,使公有制经济几乎成了我国唯一的经济形态。此后,毛泽东又不断强调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尽量消除一些残存的非公有经济,到1978年,各种非公有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只占1%。毛泽东之所以不让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主张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除了受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有关论述和苏联模式的影响外,还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关。毛泽东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发展生产力。这样,毛泽东所追求的,就是一种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形式。毛泽东的这种追求,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忠诚,体现了他对人民利益的关注,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一个核心内容,并不是人们想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就能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而要受生产力状况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应有相应的生产关系,就应有相应的所有制形式。也就是说,要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本国的现实生产力状况来决定,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的根本标准。而毛泽东恰恰忽视了这一前提条件,主观地希望在经济落后的中国就能建立起纯而又纯的生产关系,就能很快地实现从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超越阶段的“左”的空想论错误。按这种所有制形式搞现代化,不仅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相反还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大跃进”期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挫折和“穷过渡”的失败,就表明了这一点。 毛泽东的现代化模式在经济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上,就是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根据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的思想和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通过国家计划用行政性指令的办法,自上而下地配置资源,排斥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中国作为经济落后的国家,从现代化的发生类型来看,属于现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应付外部世界挑战的外生后发型现代化,这种类型的现代化要求在现代化的启动阶段,权力相对集中于国家,实行带有很强计划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因为,第一,中国现代化的外生型特点,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在其内部现代化因素自然积累成熟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带有一种人为的因素。这样,在自身内部经济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现代化,自然要借助强有力的政治力量的干预。第二,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性,使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有必要和可能学习和借鉴现代化先行者的经验,使中国的现代化少走弯路。要做到这一点,也离不开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的组织。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底子薄,人口多,能够用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建设资金少,要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加速现代化进程,必须将有限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集中于政府,通过公平的分配制度,使绝大多数人都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由于上述原因,决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其历史必然性。实践也证明,这一体制在一段时间内,对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不低,从1952年到1978年,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的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7.9%、8.2%、6.0%。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能建立起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基础的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也同计划经济体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分不开。但这一体制也存在突出的问题:其一,它是靠集权型的计划和政治思想动员驱动经济发展的,而不是靠经济动力驱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明显不足;其二,它是在封闭的状态下运行的,对外开放不够,不利于及时有效地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技术;其三,它是在高积累、高速度、低效率、低消费的条件下运行的,经济效率不高,难以持久。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危机及改革即由此而来。毛泽东也曾部分察觉到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并进行过一些简政放权的改革,实行过有限的市场调节,但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这样,使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没能走上合理、高效的良性发展路子。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