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的整合与中华文化一统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这个国家和民族,数千年来,经历过无数次的民族间的磨擦、争战,阶级间矛盾斗争以至战争的大风大浪,但是分裂和争战是短暂的,而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基本的、永久的。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牢固的统一和团结的纽带是什么?强大的凝聚力来自何方?可以无可置疑地回答:来自中华大一统的思想文化。 中华大一统的思想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融合同化的结果。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中华大一统思想文化确立的标志。但汉代确定独尊的“儒术”,已不是孔子初创时的儒术,而是以孔子儒学为核心,以齐、鲁之学为主体吸纳诸子百家学说而形成的“新儒学”。可以说,它是齐、鲁文化融汇整合的产物。 一、齐、鲁文化的融合 “齐、鲁文化”本是齐、鲁两国文化的合称,后来随着夷夏民族的融合和人文同化,两国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为有别于中原、三晋、燕赵、荆楚、吴越、巴蜀等中国古代地域文化的“齐鲁文化”。 齐、鲁是先秦时期今山东地区的两个文明古国,受封于西周初年,灭亡于战国之末,前后800余年。在这800年中,两国文化经过了同源、分流、融合的发展过程。齐、鲁两国文化同源,是因为两国同为周王室所封,都封在中国东部今山东地区古东夷故地。地缘相邻,互为亲戚,文化上,都是以周文化为指导,以商文化和土著东夷文化为基础的。但是,既为两国,就有差异。如族系不同,国情不同,环境有异,采取的建国方针政策不同等,故文化也就分流发展,形成了各自的体系和特点(注:参见拙著《齐鲁文化》(华艺出版社1997年)和拙文《齐鲁文化发展论略》(《文史哲》1995年第3期)。)。 但是,文化的分化是历史的必然,融合也是历史的必然,同社会政治一样,中国古代,随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政治上合而分,分而合,已成一条历史定律。在齐、鲁两国800年的历史过程中, 开始,两国一统于周天子,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注:《论语·季氏》)。而自平王东迁,西周灭亡,周室衰微,王纲坠地。周王失去了权威,礼乐失去约束力量,诸侯国各自为政,四分五裂;大国争霸竞雄,互相攻伐,天下大乱。但是,物极必反,分裂是统一的前奏,大乱是大治的序曲。新旧制度交替,必然经过斗争,新制度战胜旧制度之后,必然是国家的统一,社会的进步,天下大治。 国家由谁来统一?却是一个未知数。因此,大国都有统一天下的欲望。大国争霸竞雄的纷乱局面当中,却已涌动着统一的暗流。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天下人民的强烈要求。 思想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反映,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但是,社会运动,舆论先行。由于“诸侯异政”、“士无定主”,为造统一的舆论,学术思想也和政治一样,出现了大分化。所谓百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注:《汉书》:《艺文志》第十、《食货志》第四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的这种大辩论、大争鸣,一方面是学术分化,形成许多新的学派;另一方面是学派间通过辩论互相吸纳,互相渗透,渐趋融合,因为百家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实现国家的统一。诚如《汉书·艺文志》所说:百家“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诸子百家、齐鲁文化就是在大辩论、大分化中走向融合统一的。至战国末年,经过齐稷下百家争鸣,许多学派都得到了改造和创新,结果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用胡适话说是“大混合”的“杂家”了。胡适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小史》中说: 战国晚期以后,思想多倾向于混合。法家是一个大混合,阴阳家也是一个大混合,道家是一个更伟大的混合。汉朝的儒家也是一个伟大的。(注: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附录,第279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稷下学宫就像大熔炉,争鸣辩论就像粉碎机和搅拌机。旧的学派儒、道、墨、名、法等家,经过争鸣辩论,被粉碎搅拌装入熔炉熔炼形成许多新的学派。如黄老道家、阴阳家等,就是战国稷下的产物,是齐学的新产品,用司马谈的话说是:“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注:《史记》:《太史公自序》、《秦始皇本纪》、《儒林列传》、《刘敬叔孙通列传》、《郦生陆贾列传》。)形成的。墨家阴阳家和法家本出自儒家,但都各引一端,成为新派了。就是儒、墨两家这种产自鲁国的鲁学代表,在齐稷下也被齐化了。如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堪称是齐、鲁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他不仅集儒学之大成,而且集诸子学之大成。因此,他既是儒学大师,又是“三为祭酒”“最为老师”的稷下学者,既可代表鲁学,也可代表齐学,既为法家韩非、李斯的老师,又极具黄老道家色彩,难怪有人说他是“稷下道家代表”(注:赵吉惠《论荀子是稷下道家代表》(载《齐文化纵论》,华龄出版社1993年版))了。由稷下学术争鸣的结果,不难看出战国末年齐鲁文化融合情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