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1939年斯大林“联盗防贼”的外交(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外交学院学报》 霜木 参加讨论

苏德两国之间的外交往来仅是此间欧洲“三国演义”中的一部分。在这复杂微妙的三角角逐中,不仅英法与苏联从1939年3月起开始谈判,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进一步加强政治联盟,5月签订了史称“钢铁公约”;而且,英国与德国也在6-8月间进行秘密谈判。(注:1939年7月中旬,根据英国方面的提议,英德两国代表谈判两国之间政治、军事、经济及殖民地等问题的谈判(见注(43)第127-134页)。英德之间谈判涉及到双方利益问题,德国保证不干涉大英帝国的事务,而大英帝国许诺完全尊重德国在东欧和东南欧洲的势力范围,即英国放弃向德国势力范围内某些国家提供保障(见注(38)所引书第149-150页)。)斯大林在18大上的讲话在德国引起了相应的反应。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后来说,从1939年3月起,他就从斯大林的讲话中听到了斯大林改善苏德关系的愿望。里宾特洛甫将斯大林的讲话呈给希特勒,并要求授权进一步弄清斯大林的真实意图。(注:《醒悟与坦白:纳粹上层关于第三帝国反对苏联战争:内部谈话,日记和回忆》,莫斯科,1996年,第15-16页。)里宾特洛甫后来回忆说希特勒起初对苏联持等待观察和犹豫的立场,(注:见注④所引第15页。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也极力促进苏德关系的改善。在5月初德国国内指示对苏“当前我们要持谨慎态度,要等待观察俄方态度更加明朗”。舒伦堡提出建议,“我们小心是必要的,但我认为这一点是明确的:门没有关闭,进一步谈判的道路是通畅的”。参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秘密》,明斯克,1995年,第299页。)但敏感的希特勒未必没有感到斯大林的18大讲话及其外交部长换马所标志的苏联外交的微妙变化,并实际上开始考虑苏联问题。1939年夏季,希特勒对外政策的要点是为侵波战争作外交准备,其中的重要内容是探索与苏联达成协议的可能性。(注:H.雅科夫列夫编辑:《前夜,1931-1939:和平是如何变为战争的》,莫斯科政治出版社,1991年,第782-783页。)7月初希特勒对与苏联达成协议确立了某种信心,并在汉堡的内部讲话中提到了此事。(注:H.雅科夫列夫编辑:《前夜,1931-1939:和平是如何变为战争的》,莫斯科政治出版社,1991年,第802页。)希特勒在对波兰行动之前几周内主动地研究了苏联的立场。希特勒认为,消灭波兰之后,苏德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拉巴洛时期。希特勒说,起码,在最近两年,作为解决西欧问题的前提,必须与苏联确立和平的关系。在这一时期,考虑到苏的利益,德将不对波罗的海国家进行军事进攻。(注:麦尔查洛夫主编:《历史与斯大林主义》,莫斯科政治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205页。)7月底,希特勒决定与苏联达成协议,并确定了方案,其中决定瓜分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注:《前夕:1931-1939和平是如何转为战争的》,莫斯科,1991年,第232页。)据此,德国外交部对苏联开始外交攻势。(注:谢缅·拉特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秘密》,明斯克,1995年,第300页。)7月初期,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得到国内电报,“电告您与莫洛托夫下次会谈的日期和时间。我们非常希望尽快的会谈”。(注:麦尔查洛夫主编:《历史与斯大林主义》,莫斯科政治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205-206页。)德国外交部政治经济司东欧处处长什努尔与苏联驻柏林临时代办阿斯达霍夫在柏林会见。德方力图使苏方相信苏德在敌视资本主义民主方面是“一致的”。西方要求苏联参加欧洲战争,而德国希望苏联保持中立,避免欧洲冲突。德方还表示,如果苏方愿意,将建议德苏双边利益上的相互谅解,并提及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及在远东的范围问题。与此同时,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委托德驻苏联大使舒伦堡向莫洛托夫解释德国在波兰问题上的任何进展都将“尊重苏联全部的利益”,包括波罗的海一带。(注:阿·崩达连科等编辑:《危机的一年1938-1939》,莫斯科政治出版社,1994年第一卷,第523-525页。)1939年5月31日,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兼新任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报告国际形势和苏联对外政策时,分析了绥靖政策的破产和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之后,指出“我们坚持和平事业,不允许侵略行径的进一步发展。然而,我们应该记住斯大林同志提出的原则:‘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我们推入冲突之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最终扞卫我们国家的利益和全世界的利益”。(注:阿·崩达连科等编辑:《危机的一年1938-1939》,莫斯科政治出版社,1994年第一卷,第527页。)在讲话中,莫洛托夫肯定了英法苏在法西斯侵略时相互支援的同时,表示应该保持与法西斯国家的经贸往来。他指出:“与英法谈判的同时,我们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拒绝与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实业联系”。(注:阿·崩达连科等编辑:《危机的一年1938-1939》,莫斯科政治出版社,1994,第二卷,第66页。)从上述莫洛托夫的提防挑拨者以及不拒绝与德国实业联系的暗示中,可以隐约地感觉到苏联外交的弦外音。在随后的两个月中,苏德双方开始了改善双边关系的实际接触。
    1939年6月末,莫洛托夫与德国大使舒伦堡进行会谈。会谈中,舒伦堡表示德国政府不仅希望与苏联关系正常化,而且希望改善两国关系。他强调这一意见经希特勒同意由里宾特洛甫授权他作此表示的。莫洛托夫表示坚持包括德国在内的所有国家改善关系的立场,起码保持苏德关系正常化。(注:阿·崩达连科等编辑:《危机的一年1938-1939》,莫斯科政治出版社,1994,第二卷,第120页。)1939年7月24日,苏联驻德国临时代办阿斯达霍夫与德国外交部经济政策司东欧处处长什努列在柏林进行会谈。关于改善两国政治关系问题,后者表示他与里宾特洛甫接近并了解其主张。德国政府认为两国政治关系改善应该分三步走:首先是顺利完成贸易-贷款谈判,这是关系正常化的第一步;其次是新闻、文化方面的关系正常化,相互尊重;最后才能提出政治接近的问题。什努列指出,德国方面对此的多次努力都没有得到苏联方面的答复。(注:阿·崩达连科等编辑:《危机的一年1938-1939》,莫斯科政治出版社,1994,第二卷,第138页。)7月26日,上述两人再次进行会谈。德国方面进一步说明改善苏德关系问题。什努列指出,苏联方面对德国方面的多次表示没有答复。他指出他所表示的意见与了解希特勒思想的里宾特洛甫的意见相同。他进一步指出,如果苏联方面需要德国在改善两国关系方面表示诚意的话,那么,德国方面准备“用事实证明可以谈判任何问题,给予任何担保”。德方指出站在英国和波兰方面对苏联不利,而“完全可以与我们达成一致”。如果苏联政府对此谈判感兴趣,将会从“更高层人士口中听到这种意见”。阿斯达霍夫表示将尽快将此信息报告莫斯科。(注:阿·崩达连科等编辑:《危机的一年1938-1939》,莫斯科政治出版社,1994,第二卷,第145页。)7月28日,莫洛托夫电示阿斯达霍夫“您仅仅听取什努列声明和许诺并将此传达到莫斯科的作法是正确的”。(注:阿·崩达连科等编辑:《危机的一年1938-1939》,莫斯科政治出版社,1994,第二卷,第145页。)第二天,莫洛托夫再次电示阿斯达霍夫,“苏联与德国之间,在改善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可以改善政治关系”。然而,需要德国方面应该向苏联方面提出具体在哪些方面改善。德国方面不愿提出“任何具体或清晰的建议”,“事情完全取决于德国人”。他再次重申“两国之间政治关系的任何改善,苏联方面当然是欢迎的了”。(注:1939年8月1日,德国驻英国大使向国内报告指出,英俄谈判,因为军事代表团的组成成员而值得怀疑。英方代表团成员不是退休的,就是一般的将领。因而,认为,“与其说代表团是为了签订行动协定,不如说是去摸清苏联军事战斗力的状况”。(见注(38)所引书第149-150页)。)至此,苏德双边谈判已经较顺利开场。
    紧张微妙的8月
    如果说1939年是战前欧洲危机的年份,那么,该年8月大概是欧洲外交史上最为忙碌微妙的月份了。英法、苏联和德国三方都在紧张地活动。英法与苏联的谈判已经进入军事谈判阶段,这对德国扩张计划是一个威胁。德国也感觉到英法等国在与苏联军事谈判方面不力的心理和表现。(注:阿·崩达连科等编辑:《危机的一年1938-1939》,莫斯科政治出版社,1994,第二卷,第159页。)同时,英国以及苏联也分别与德国进行秘密的谈判。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决定首先解决波兰问题而加强对苏联的外交攻势,最终决定了二战前欧洲大国关系最后的态势和格局。
    随着德国准备入侵波兰日期的迫近,德国加紧了对苏联的外交攻势。德国的外交攻势在柏林和莫斯科二条线展开。
    8月2日,里宾特洛甫未事先安排会见了阿斯达霍夫。他证实此前曾委托什努列与苏方会谈。德国外长表示:“贷款谈判圆满结束将成为改善政治关系的开端。至今,我们之间关系上形成许多小的伤痕。这些小伤痕的愈合需要时间,而治愈是可能的。其基本前提是应该相信一方不应该干涉另一方的内部事务。如果苏联政府持相同观点的话,德国政府也不把国家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作为输出品,而关系正常化的主要障碍就不存在了”。随后,他暗示“从加里波第到波罗的海之间整个地带,我们两国之间没有矛盾”。对此,阿斯达霍夫根据莫洛托夫的指示要求对方提出具体建议。里宾特洛甫要求后者将此信息报告莫斯科,在得到莫斯科的肯定答复之后,双方可以在柏林或莫斯科具体谈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