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讯方面,过去多为寄信,急事则用电报。1949年全国有邮电局所2.36万处,年发电报1129万份,长途电话902万张,市内电话21.77万户(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现在电话大量使用,成为通讯的主要手段。1999年全国有邮电局所6.66万处,城市电话7462.8万户,其中住宅电话5883.6万户;乡村电话3417.9万户,其中住宅电话2994.9万户。公用电话3009万户(注: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到2000年,全国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20.1部,城市为每百人39部,互连网用户达900万户(不含科技和教育网)(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01-03-01(6)。)。 在视听方面,过去人们只能听有线广播,后来是收音机,1952年全国销售收音机2万部。现在,收录机、电视机、录放机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1999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彩电111.5台,录放像机21.73台,组合音响19.66台,影碟机24.71台。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视100.6台,其中彩电38.24台,收录机31.99台(注: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在出行方面,过去农村的人们多步行,后来自行车逐步取代了步行,城市人们则以骑自行车和乘公共汽车者居多。1952年全国销售自行车33.5万辆。现在公共汽车成了城市交通、城乡交通的主要工具,自行车已经普及,摩托车也越来越多,1999年,农村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36.85辆、摩托车16.49台。城市的出租车越来越多,工薪阶层有事乘出租车者越来越普遍,私人汽车亦越来越多。 在居住方面,过去农村由于收入少,加之观念落后,几代同堂者有之。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日趋变小,住房面积越来越大,并且是分户而居,几乎是一户一房。在房屋结构上,由原来的草房逐步过渡到砖瓦房,在许多地区,楼房越来越普遍。在城市,过去仅仅依靠政府分房,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福利分房逐步向货币购房转变,个人买房者越来越多,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在衣着方面,在建国初期,过去流行过的西服等服饰逐渐衰微,由于学习苏联,干部服、布拉吉等流行起来。后来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和政治运动的开展,衣着的色彩和样式越来越单调。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呈现出休闲和多样化的趋势,西服、领带、皮鞋、裙子、旗袍、牛仔服等等,不仅在城市,就是在农村也普及了。 (六)阶级阶层的变迁。建国初期,中国社会存在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宗教职业者、小手工业者、小商小贩等。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产阶级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小手工业者、小商贩的大部分也加入了集体经营者的行列。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主义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干部阶层等。虽然由于政治上的“左”倾,我们人为地把一部分人打成地、富、反、坏、右,建国前后划分的家庭成分也被延续下来,但这并没有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真正依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从业意识发生了变化,中国社会阶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基特点是阶层明显增多,原来的阶层也有分化。现在我国社会阶层主要有:工人、知识分子、官员、退休职工、农业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乡村干部、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军人、大学生、企业家,等等。有些阶层还可以再分出子阶层,如工人可以分为白领工人、蓝领工人,还出现了下岗阶层,农业劳动者中还出现了进城“打工”族。 (七)社会心理的变迁。其一,政治上的个人崇拜转向理性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有的民间信仰如对神佛的崇拜等,由于政治的引导和社会运动而逐渐衰微,但这并不是说崇拜意识和崇拜心理不存在了。这种意识和心理很快转向了对领袖的崇拜。由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巨大功绩,由于一些人的推波助澜,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产生了崇拜的心理。这种崇拜在“文化大革命”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经过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人们的心理发生了变化,更强调理性,强调实践标准。从“毛主席万岁”到“小平您好”就很能说明问题。 其二,均平的心理逐渐被打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我们过分强调平等,以致于认为均平就等于平等,人们在观念上认为均平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出现,人们逐渐抛弃了均平的观念,越来越希望先富起来。 其三,从重政治向重效益心理的转变。过去人们在判断问题、行为的是非时,往往先从政治上考虑,有一段时期又仅仅把阶级斗争当成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们往往先考虑效益,而后再考虑政治。邓小平提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正是重实效的体现。 其四,择业的单一性向多元性的心理变化。这并不是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人们只选择一种职业,而是说人们把在国家机关和企业部门工作当成首要选择。人们首先向往的是当国家干部,次之是在国营企业工作。农民则把转非进城看作莫大的荣耀。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们的择业向多元化转变,不再过分挑剔单位的所有制,也不再过分在乎工作种类,只要收入有保障,就乐于从事各种工作。 以上简略分析了在中国共产党影响下的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的情况。应该说明的是,这种变化不是呈直线上升状态的,而是和当代中国社会运行状态大体相符合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