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和各地方实力派的关系,张学良以为事变会得到多数地方实力派的支持和响应。然而事变发生后,真正态度比较明朗、支持张学良的,只有广东李济深,广西李宗仁、白崇禧,四川刘湘。李济深于国民政府明令讨伐的头一天(12月15日)致电国民政府,希望“号召全国所有力量,一致对外”,不要“豆萁相煎”。(注:《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0页。)李宗仁、白崇禧12月16日通电全国,明确提出五点主张:“(一)西安事变主张用政治解决;(二)统一抗日战线,立即对日宣战;(三)反对独裁政治,确立全国一致之政府;(四)出动攻击西安之中央军,从速移开绥远前线;(五)广西军一部北上援绥。”(注:《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2页。)刘湘在12月19日致张学良转电何应钦、孔祥熙、顾祝同的电文中,肯定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本意“无非欲促成抗敌救国之伟业,以求我国家民族之生存”,指出“内战必致亡国,无待赘言,必须避免军事接触,速求政治解决。”(注:《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5页。) 有些地方实力派则态度暧昧。尤其令张学良失望的是老谋深算的阎锡山,1936年10月末,张学良、阎锡山同赴洛阳为蒋介石祝寿,并一同建议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却遭蒋痛斥。两人失望之际阎暗示张有机会时再说。事变后,张学良立即致电阎锡山,希望得到阎的支持和同情,并派代表赴太原通报西安情况,不想阎锡山态度十分消极,并复电张学良,连提四项质问:“第一,兄等将何以善其后?第二,兄等此举,增加抗战力量乎?第三,移内战为对外战争乎,抑移对外战争为内战乎?第四,兄等能保不演成国内之极端残杀乎?”并污蔑张、杨义举乃“以救国之热心,成危国之行动”。(注:《国闻周报》第13卷第5期。) 12月17日,张学良、杨虎城再次致电阎锡山,义正辞严地回答阎的质问:“第一,良等此举,系对事决非对人……如介公实行积极抗日,则良等自仍竭诚拥护,即罪及良等,亦所甘受。介公如始终不积极抗日,而外力所迫,民意所趋,全国亦必发动抗日”;“第二,增加及减少抗战力量,良等之愚,以为须从根本上着想,实有力量而不用,或用而不能发挥最大效能,均不能谓之增加。如使军队与民众真正觉悟,从内心上发出与敌势不两立之抗战精神,实不可以限量……盖对日作战,必须军民并用,仅恃徒知服从之军队,决不足以济事也”;“第三,良等此举,纯为抗日,绝无造成内乱之意;且尽其所能,避免内战。如中央不顾民意,肆行压迫,则是中央自造内乱;中央如不惜自造内乱,尚有对外作战之心,表示中央积极出师抗日,则良等谨必立时践言,担负最前线之任务”;“第四,是否演成国内残杀,须视大众之觉悟如何。如大众彻底觉悟,则必共趋对外,而残杀可免;否则即无国内残杀,亦岂有不亡国之理。据良等观察,我国军民觉悟,已达相当程度,如政府拂乎民意,压迫群情,必难存在。”电文最后,张学良、杨虎城再次告诉阎锡山,发动事变实“激于爱国热忱,行动或涉卤莽,然此心无他,可质天日”。(注:《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6页。) 二 国际舆论方面,最重要的是苏联的态度。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曾经寄予较大希望的便是苏联的支持,因为他很清楚,“事变的成功解决至少需要三个条件:第一,红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结为军事同盟;第二,苏联的同情与援助;第三,蒋介石及其南京政府接受其主张,或者众多地方实力派同情并赞助其主张”。(注: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版,第320页。) 然而,张学良并不清楚,在西安事变前5个月,当他准备加入共产党,并建议中共打通国际(苏联)路线,中共中央致电共产国际汇报这些情况时,即遭到共产国际的否定,共产国际认为:“必须把停止一切内战和建立红军与中国各军队,包括蒋介石的军队在旧的抗日救国统一战线的口号,特别强调地提出来”;同时指出:“应设法取得与东北军共同进行抗日的发动,但对张学良必须格外小心,因为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张学良很可能会背叛我们。”(注:《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致中共中央书记处电》,1936年7月。中心档案,全宗号475,目录号74、卷字号278。转见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第170页。)8月15日,共产国际再电中共中央,批评中共中央继续执行“抗日反蒋”的策略方针,强调不能把张学良“看成可靠的盟友,特别是在西南失败之后,张很有可能再次动摇,甚至直接出卖我们”。(注:《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致中共中央书记处电》,1936年8月15日,《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2期。) 应该说,共产国际和苏联对张学良的看法并无根据,失之偏颇;而张学良亦没有更多考虑国际形势、特别是苏联与周边国家利害关系所可能采取的政策、态度,一厢情愿地指望苏联的援助,会十分有利于西安事变后的中国局势。而1936年末的苏联,面临德国、日本两个法西斯国家夹击的险恶环境,苏联为集中力量抵御德国的入侵,因此在远东推行联蒋遏日方针,希望借助中国的抗日力量牵制日本侵略。因此苏联全力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并领导中国抗战,反对中国国内的反蒋事件。他们指责1936年6月的两广事件,西安事变发生后,他们亦不做具体分析,便攻击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军队之叛变”,污蔑张学良“乃以抗日运动从事投机,俨然高揭抗日旗帜,实际则助日本使中国分裂,使中国更加骚乱,成为外国侵略之牺牲品”。(注:《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9-22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