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安特卫普让人惊奇的繁盛与同样让人吃惊的衰落,使其成为世界经济史上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城市,学术界历来予以重视。布罗代尔等国外学者,在著作中都多次谈及安特卫普。但论及其突然衰落时,却往往只着重于对外部因素的分析,而对蕴藏其中的经济因素很少有深入的探讨和揭示,这就难以找出其迅速衰落的真正原因。本文试图结合其兴盛时期的商贸活动资料,分析它在经济结构方面的一些缺陷,从而揭示造成安特卫普迅速衰落的内在原因。 一 众所周知,安特卫普的繁荣是由外国人的商业活动促成的,按照各国商人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安特卫普的经济繁荣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葡萄牙、英国和德国商人扮演主要角色,大致从16世纪初到40年代末;第二阶段英国商人和意大利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时间从16世纪50年代延伸到60年代末。因此,安特卫普拥有的是建立在外力之上的繁荣,其经济发展具有外向性。而且,它的外向性与早先的威尼斯以及后来的阿姆斯特丹又有不同。它不仅依靠外来的原料、外来的食品,需要外地的市场,而且商业活动也主要是由居住在此的各国商人进行,本地的商人很少走出城市投入国际市场。这一切都对安特卫普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使其形成一种单一的、畸形的经济结构,主要表现在商业、工业、城乡联系与金融业四个方面。这些内在经济缺陷,使安特卫普在繁盛之时就注定了必然速衰的命运。 作为一个国际商业都市,安特卫普虽然有不少市民进行经济活动,甚至也出现了一些著名商人,例如将铜业与锌业结合起来,拥有大量资本,富可与南德富格尔区敌的斯骇次家族(注:沃耶特:《黄金时代的安特卫普》(L.Voet,Antwerp:the Golden Age),安特卫普1973年版,第276页。)。但大多数安特卫普本地人并非主动参与商业活动,而只是被动地接纳别国的商人和商品,这个城市也只是各国商人交换和再出口商品的市场和港口地而已。造成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安特卫普缺乏可用于远途运输的交通工具。安特卫普的造船业不发达,16世纪尼德兰的造船中心在荷兰。安特卫普虽有自己的船队,但总共不过一百来条80吨至100吨的小船(注: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149页。)。与每天停泊在此的数百艘各国大商船相比,安特卫普船只的数量与吨位太微不足道了。因此,海上贸易所需船只的缺乏,对安特卫普从事商业活动造成了不利因素,它只好被动地接受外来商品。正如布罗代尔所言:"安特卫普……是供过往客商歇脚的一家西班牙客店,客人带来什么,客店也就有什么。"(注: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第18页。)二、由于商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必然要求相应增加服务性部门,因此,安特卫普居居大多以从事辅助性商业活动为主。他们从这些活动中获利颇丰,因而不愿再远途跋涉去经商。许多人在众多的"商业服务"部门中,担当起一些需要量大但又在商业活动中不起很大作用的职业,如公证人、中间人、经纪人等(注:克拉克和布特:《新编剑桥近代史》(GeorgeClark,Janes Buter: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第2卷,剑桥1958年版,第62页。),也有一些人靠高价出租商业区和居住区为生。然而房屋出租业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经济活动,没有技术、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只是一种坐收渔利的职业。它依靠商业繁盛之时商人和移民的增多而发财,因而不可能持久发展。一旦商人不再频频光顾这一城市,这个行业的收入马上就会减少,从而影响整个城市的经济收入。这个行业还培养了一批游手好闲的人,造成城市中的技术人员比例下降。 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安特卫普的商业几乎全被外国商人所掌握,整个城市的商品交易几乎完全被分离成各地商人之间的直接交换。 从15世纪起就有外国商人来到安特卫普,到16世纪繁盛时期,到来的外国商人越来越多,主要有英国、葡萄牙、意大利、德意志、法国和西班牙这6个国家的商人。他们通过在安特卫普建立交易所和商业公司进行贸易活动。1407年,英国人在安特卫普建立了自己的公司,1460年,该市又为他们设立了英国交易所。当葡萄牙在安特卫普发展起香料贸易时,德意志的各大商业公司:莫伊廷从1479年起,赫希斯特从1468年起,富格尔从1508年起,韦尔泽从1509年起,纷纷派遣常务经理人作为代表(注:汉斯·豪斯赫尔:《近代经济史--从十四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下半叶》,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93页。)。这些来自各国的商人们在安特卫普可以保持本国的风俗习惯,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货币进行交易。安特卫普的商业指南书中列出了1500种硬币,有金、银、铜币三种类型。这些硬币流通于16世纪60年代,大多为低地国家以外地区铸造的外国货币(注:维尔斯和帕克:《欧洲经济史起源介绍:1500-1800年》(Charles Wils,Geoffney Parker,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of European Economic History:1500-1800),考麦尔大学1977年版,第98页。)。在安特卫普的外国人还成立了许多民族团,主要有英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等,总数超过1000人。来自摩洛哥的犹太商人迟至1580年还建立了一个"理发师民族团"(注:沃耶特:《黄金时代的安特卫普》,第249页。)。安特卫普对于这些数目众多的民族团给予了许多优惠条件。比如,英国商团中的长老不仅有民事裁判权,而且还有权用自己的牢房来关押反对者。1474年,安特卫普市政府为他们建立了邸宅,并于1552年在安特卫普港口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专门供其使用的"英国岩壁"(注:中泽胜三:《安特卫普国际商业的世界》,同文馆出版株式会社1993年版,第209页。)。其他民族团也受到了一定优待。因此,由于安特卫普对各国商人敞开了大门,并且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自由和善待,而且还提供了比较完备的商业服务措施,结果,在安特卫普的外国商人越来越多,活动也越来越活跃,安特卫普的海上贸易和陆路贸易多数控制在他们的手里。 据记载,驶向安特卫普的海上交通,全都掌握在意大利人、葡萄牙人、法国人、荷兰人和汉萨同盟手中(注:劳伦斯·斯通:《伊丽莎白时期的海外贸易》(Lawernce Stone,Elizabethan Overseas Trade),《经济史评论》(Economic History Review),第5卷,第41页。)。安特卫普同伊比利亚交易的统计资料,也表明了外国商人在海路贸易上的支配作用。据布里卢统计,在进行伊比利亚输出贸易的50个主要商人中,伊比利亚籍的有36人,尼德兰只有6人,意大利4人,英国2人,德国1人,国籍不详者1人;其中前4位商人全是伊比利亚人,承担全部输出贸易的将近90%。而在输入贸易方面,伊比利亚商人共220人,交易额占总数的73.9%,意大利商人人数较少,但占了总交易额的16.2%。在占总输入额85.5%的前64名商人中,伊比利亚人53人,意大利人4人,而尼德兰籍的只有6人(注:中泽胜三:《安特卫普国际商业的世界》,第189-190页。)。 陆路贸易大体与海上贸易情形相似。据统计,安特卫普陆上输出的96%物品由专门化的运输专业公司所承担。承担对意大利输出(在陆上输出额中,对意大利的比例占41.5%,因此以对意大利的输出为例便更具代表性)的有6个公司,它们全都是外国公司,其中意大利有三个,二个是德意志的,一个设在罗列诺。在前三个公司中,除了占第二位的克拉因汉斯公司(占输送额的16%)的主要货主为尼德兰商人(占56%)外,其余两个公司的主要顾客皆为意大利人。占第一位的阿诺尼商会中意大利货主占74.5%,占第三位的洛希其商社的货主则几乎都是意大利人(占9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安特卫普的陆路输出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是意大利商人,他们共有185人,输出价额占总输出额的63.2%,而尼德兰商人只占总输出额的22%。在输出额超过1000里布尔的77名商人中,意大利商人有48名,占了65%(注:中泽胜三:《安特卫普国际商业的世界》,第162页。)。 上述资料充分证明,安特卫普虽是一个国际商都,但市民从事国际商业活动的却不多,它只是成了各国商人汇集地和来自各国的各类商品集散地,商业的主动权掌握在外国商人手中。 二 从安特卫普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料来看,它不仅是一个商业都市,也是一个大的工业城市。但由于安特卫普商业活动外向型的影响,安特卫普的工业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即所需原料多从外地进口,本地不能提供充足的原料,同时产品也多以国外作为销售市场。据统计,在1560年尼德兰的输入品中,输入原料占30%,而原料中84%是纤维原料(注:中泽胜三:《安特卫普国际商业的世界》,第201页。)。可以看作安特卫普支柱产业的呢绒最后加工业和纺织业都是这种情况。 安特卫普的呢绒最后加工业是对英国的呢绒半成品进行最后的加工。由于14世纪以来,英国毛纺产品的销售渠道只限于安特卫普,加上英国国内毛纺制品的最后加工总是做得不好,因此,从15世纪末起,英国向安特卫普输出的产品主要是作为半成品的宽幅素色呢绒。由这里的专业工匠进行最后的加工染色,最后再出口。1560年左右,每年约有9万匹英国呢绒运到安特卫普,总价值达320万弗罗林。这些呢绒经安特卫普最后加工再出口要增值30%(注:沃耶特:《黄金时代的安特卫普》,第308页。),所以,安特卫普从这项工业中取得极大的利润。例如,1565年,安特卫普输入英国呢绒价值高达70万佛来芒镑,其中有价值40万镑的用于再出口,安特卫普从中可获得10万镑的利润(注:克拉克和布特:《新编剑桥近代史》第2卷,第60页。)。由于这一工业赢利较大,又不象纺织业那样需要完整的生产程序,因而吸引了较多的从业人员。据统计。1564年,呢绒加工行会中的工匠师傅及学徒共有1600人(注:克拉克和布特:《新编剑桥近代史》第2卷,第60页。)。然而,这个工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实际上是英国毛纺业的延伸,在某种意义上是英国毛纺织业的一部分。控制着原料来源的英国人自然就控制这一工业部门。一旦英国商人舍弃它而另谋别处,这一支柱产业便会失去存在的基础。 作为另一个支柱产业的毛纺织业,其规模并不大,工匠人数也不多。1544年,织布工匠师傅只有6人(注:中泽胜三:《安特卫普国际商业的世界》,第204页。)。在安特卫普档案学家范·罗伊博士研究的1584-1585年10,176人的档案中,他列出了从事纺织业的1166人,其中只有169个毛纺工匠(注:沃耶特:《黄金时代的安特卫普》,第297页。)。这一部门的工业原料也依靠外来进口,主要是西班牙羊毛。在伊比利亚向尼德兰输出的商品中,羊毛几乎占了纤维原料进口的全部(95%)(注:中泽胜三:《安特卫普国际商业的世界》,第189页。)。这说明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尼德兰毛纺织业极为重要的原料基地,其中也包含了对安特卫普的输出。原料来源主要依靠西班牙,便容易受国际政治形势的制约,从而限制生产规模。当尼德兰与西班牙间的关系紧张之时,西班牙国王菲力二世提高了羊毛出口税,致使输往尼德兰的羊毛减少40%(注:朱寰:《世界中世纪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653页。),这就直接影响了尼德兰地区的毛纺织业生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