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1911~1927年的中国商人与政治:文献批评与理论构建(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浙江社会科学》 冯筱才 参加讨论

    最后,在篇章架构方面,论文试图通过事件的复原描述,以观察商人与政治的互动:政治运动如何影响商人,语言及行动有何表现;而商人的言行又如何对政治运动的发展产生作用。全文的核心章节集中于革命、战争、民族主义运动这三类事件,且分别以一些个案事例为中心。尽管在年鉴学派的三层理论中,事件史处于最低层,(33)但是要分析商人与政治的互动,以事件为中心,更能将此种分析置于一动态的框架之中。然而,笔者描述事件的同时,却并不以此为最终目的,只是欲通过此一途径,来考察商人的实际政治心态,以及背后左右此一心态更深一层的经济制度与结构方面的原因,通过此一研究,笔者试图对中国商人与政治的关系作一较“长时段”的说明,对民初所谓“军阀”时期的历史给一个重新阐释,弥补学界对民国初年地方社会抽象的看法。从而对中国近世社会变迁的脉络提出一种自己的解释,亦努力在年鉴学派所谓“心态史”及“结构史”的层面作一研究尝试。
        五、一种新的历史解释的尝试
        自辛亥以降,国内政治、经济及社会结构的变迁剧烈。作为一个主要的社会阶层,商人的经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社会变革的丰富内容。就政治层面而言,商人的反应似乎更能明显看出社会变迁的脉络。通过发掘隐藏于历史表面后一些结构与制度上因素,也许我们可以对近世中国历史有一个新的认识。
        近世以来,商人与政治关系问题多被纳入种种政治舆论的评价范围。不论是晚清维新派的口中,还是在民初的革命党人的笔下,以至20年代联邦自治派的眼中,商人均以其政治保守态度而受到攻击。到1927年前后,商人更被国民党人分成“革命”与“不革命”的两派,被给予完全不同的政治待遇。商人们在政治上的表现,亦无法令后世的学者们满意,谈到商人与政治的关系,不是“两面性”的先天缺点,便是“愚蠢”或者“近视”等后天的不足。而商人内心究竟有什么想法?他们在政治运动中行为动机为何?却很少有人愿意去关注。
        本研究从产权与秩序的角度,对1911-1927年间江浙商人与政治关系进行了考察。其目的是想透过历史的叙述与分析,对这一“老问题”提出自己新的解释,并从商人的角度来观察民初社会变革对他们的意义。(34)
        在商人眼里,革命、战争、与民族主义运动最重要的一面可能便是对他们的私有财产造成冲击。他们为应付这种“产权危机”,便会有种种的努力。商人的行动自然是以“私利”为根本,但是他们的挽救行动也可能会促使一种“责任群体”的实现。商人的应变行动可能会表现出一种“政治参与”的假象,但实际上近世中国商人仍然没有多少政治意识,他们对政治的关心是建立在产权是否受到波动的基础上。而一旦有低成本的维持秩序或者保护产权的途径,他们便会放弃自己的“政治参与”。对政府而言,是否能给予商人私有财产权的承认与保护,是决定其与商人关系的关键。
        以前学界对民初的商人与政治关系虽然有过相当深入的研究,但是他们的一些解释充满了矛盾之处,亦无法将前后的历史连贯起来。笔者提出产权与秩序的解释框架,亦是试图把近世商人与政治的关系作一较长时段的考察。通过此一研究,笔者认为,自晚清开始,由于“国家”与“私利”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之中,商人追求利润的行动并没有找到一个稳定的“合理性”理由,而是经济依附于经济民族主义的口号。商人的财产权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而且经常受到各种政治力的冲击。于是财产权利的动摇与维护构成了近世中国商人与政治关系的核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