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此,葡萄牙挟西方世界作争夺话语权力的如意算盘并未打响,而中国方面虽然利用民意取回了一定的话语权力,但清政府也意识到不能让民间的声音大于统治者,因为“其意识形态一旦失效,其统治也必然趋于瓦解”(70),于是未有充分利用这个全然夺取话语权的机会,反而遏制这些民间动作,原因是“尤恐我国人民不能仰体交涉为难情形,假托公论,荧惑是非,以致不安本分之徒乘间滋事。”(71)葡国既失话语权力,中国也不敢利用民间的支持来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力,导致勘界谈判的话语权力在经历下放、转移和让渡后,中葡双方的谈判筹码再一次相若,即出现“双方之间权力的相互影响、此消彼长,总和为零”(72)的局面,于是谈判戛然而止,留下了一个一直未能解决的历史问题,使澳门直到1999年主权回归中国之前,和中国的界线也是模糊不清,在中葡边境的关闸有一片所谓“三不管”地带(73),与此同时,澳葡当局也没有任何海面主权。这次近代史上一次耐人寻味的、但没有结果的谈判也见证了清政府在衰弱的国势下,仍能以民间强烈的爱国声音作为和其他国家周旋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国土主权。 注释: ①[意]葛兰西著,曹雷雨等译:《狱中札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145页。 ②[法]柯福著,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第66—77页,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③[美]爱德华·萨义德著,王根宇译:《东方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68页。 ④António Vasconcelos de Saldanha. As ⑤黄庆华:《中葡有关澳门主权交涉内幕——从1662年条约换文到1887年条约谈判》,《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3期。 ⑥邹爱莲:《中葡〈通商和好条约〉与澳门勘界问题》,《历史档案》,1999年第4期。 ⑦李永胜:《1902年中葡交涉述论》,《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李永胜:《1904年中葡交涉述论》,《历史档案》,2009年第3期。 ⑧李全新、林文:《中葡签约》,《兰台世界》,1999年第10期。 ⑨吴传清:《张之洞与中葡澳门交涉》,《荆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6期;覃波:《从鸦片缉私到澳门丧失》,《紫禁城》,1999年第3期。 ⑩黄鸿钊编:《中葡澳门交涉史料》(第1、2辑),澳门:澳门基金会1998年版。 (11)António Vasconcelos de Saldanha. Coleccao de fontes documentais para a historia das relacoes entre Portugal e a China. Macau: Fundacao Macau e Centro de Estudos das Relacoes Luso-Chinesas e Universidade de Macau.(Vol.3),1998-1999. (12)黄鸿钊:《清末澳门的勘界谈判》,《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2期;黄鸿钊:《清末民初中葡关于澳门的交涉和新约的签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2期《澳门专号》。 (13)卜穗文:《1909年广东人民在澳门勘界事件中的抗争》,《岭南文史》,1996年第1期;朱昭华:《清末中葡澳门勘界谈判研究》,《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4)郝艳红:《悬而未決的澳门勘界》,《紫禁城》,1999年3月。 (15)António Vasconcelos de Saldanha. As inter-governamentais de 1909 para a de Macau e o seu significado nas Luso-Chinesas. Em Revista de Pública de Macau. No.30, 1995. (16)齐凯君:《浅析宣统元年中葡澳门勘界谈判失败的原因——从国际法的角度》,《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第10期。 (17)付海晏:《银坑事件与中葡澳门交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8)徐素琴:《民国初期中葡有关澳门界务的交涉》,《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黄鸿钊:《民国时期的澳门问题交涉》,《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林文、刘静玲:《界务与主权》,《兰台世界》,1999年第12期。 (19)《伯多禄所递拟改〈中葡通商和好条约〉三十七款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编:《清代外务部中外关系档案史料丛编——中葡关系卷》(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1页。 (20)黄培坤编述:《澳门界务争持考》,东升中西印务(发行)1931年版,第58—59页。 (21)《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与葡国议约事致总理衙门信函》(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2)[美]赛义德著,谢少波译:《赛义德自选集》,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23)《中葡通商和好条约》得以签定,背景是中英1885年《烟台条约续增专条》中要求从香港严格查处鸦片走私活动,而从香港进口中国的鸦片税率以外国准则厘定,英国提出澳门也必须缉查走私鸦片,澳门的鸦片进口税也需等同香港,造就葡国趁缉私及厘定鸦片税这个机会和清政府签署这项条约,获得“永居澳门”的合法权,故此1909年开始勘界谈判时,葡萄牙坚持会场设在香港。 (24)《照录总署照覆西洋施使文》(光绪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蔡国桢编:《澳门公牍录存》,振绮堂丛书本,第1—2页。 (25)Manuel Teixeira de Sampaio Mansilha. Estudo Documentado Acerca da Soberania de Portugal em Macau.Em António Vasconcelos de Saldanha. Coleccao de fontes documentais paraahistoria das relacoes entre Portugal e a China, Vol. 3, 1921, pp. 9—10. (26)[美]爱德华·萨义德著,王根宇译:《东方学》,第10页。 (27)[葡]马楂度著,舒建平、菲德尔合译:《勘界大臣马楂度葡中香港澳门勘界谈判日记(1909-1910》,澳门:澳门基金会1999年版,第2页。 (28)李永胜:《1904年中葡交涉述论》。 (29)[意]葛兰西著,曹雷雨等译:《狱中札记》,第220页。 (30)《英国公使朱尔典为中国不认附属地为葡所有愿出面调停事与外务部左侍郎联芳问答》,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澳门专档》(二),1993年版。 (31)Memorandum on the Macao Question, Coleccao de fontes documentais para a historia das relacoes entre Portugal e a China Em António Vasconcelos de Saldanha.Vol.3,1921. pp.9—10. (32)黄鸿钊:《清末民初中葡关于澳门的交涉和新约的签订》。 (33)Michael W. Doyle. Empir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6,p.45.转引自[美]萨义德著,蔡鸿林译:《文化与帝国主义》,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4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