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判断和对策(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欧中亚研究》 张盛发 参加讨论

在苏联看来,协议的头两点证明,美国的援助并不是一种无条件的慷慨解囊,而是在由美国指导下的、欧洲通过自救方法实行的复兴过程中有条件的援助。同时还证明,美国想要主导欧洲的复兴过程。而后三点表明,美国不仅要把德国纳入马歇尔计划中去,而且还要阻止苏联向德国索取赔偿。苏联本来就没有对会议抱什么希望,现在当暴露了英美之间私下交易的这份协议落入苏联之手时,苏联除了震惊、失望和愤怒之外,只能进一步选择对抗。在6月30日的会议发言中,莫洛托夫强调,"为欧洲国家制定包罗万象的计划"不是会议的任务,"德国问题应由英法美苏四大国审议"。(注: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目录63,卷宗270,页码64~65。转引自纳林斯基前引文,第15页。)这就是说,苏联明确反对美国主导和操纵欧洲的复兴进程,反对把德国纳入马歇尔计划中去。到这个时候会议已经走进了死胡同。6月30日深夜在给斯大林的电文中,莫洛托夫明确地表示他对会议已经失望。他说,"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都已陷入极其困难的境地,它们都没有有效的手段来克服自己的经济困难。它们惟一的希望就在于美国,美国要求英国和法国建立某种全欧性机构以易于美国干涉欧洲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事务。英国也想利用这种机构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法国多少也有点这种想法。""由于我们的立场与英法的立场根本不同,我们不认为有可能就该问题达成某种实质性的共同协议。"(注: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目录63,卷宗270,页码70~71。转引自纳林斯基前引文,第15、16页。)7月2日,莫洛托夫奉命宣布退出会议,并发表声明,谴责马歇尔计划的真正目的是要把欧洲分裂成两个国家集团,为某些谋求霸权的强国的利益,利用一些欧洲国家去反对另一些欧洲国家。(注:《苏联对外政策(1947年)》,第2册,第123页。转引自葛罗米柯主编:《外交史》,第五卷,上册,三联书店1983年中文版,第308页。)这样,英法苏三国巴黎外长会议终因双方歧见太深而不欢而散。
    但是苏联的退出并未能阻止美国等西方国家推动马歇尔计划实施的步伐。会议结束后,贝文和皮杜尔在一项联合声明中代表英法两国政府邀请所有欧洲国家(除了佛朗哥执政的西班牙)参加欧洲经济会议。7月4日,22个欧洲国家接到了正式的邀请,会议定于7月12日在巴黎召开。
    二、从抵制到反击
    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抵制就是要阻止和挫败巴黎会议。其具体做法是,始则打算让东欧国家在会上发难,继而又严令它们不得参加会议。
    7月5日,苏联政府指示苏联驻一些欧洲国家的大使,要他们会见驻在国的外长并发表否定马歇尔计划的声明。声明说,"苏联代表团认为,(马歇尔计划的)要求中包含了这样一种试图,即,干涉欧洲国家内部事务,把自己(美国)的计划强加给它们以及使它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出口产品,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从属于美国的利益。"(注: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目录63,卷宗270,页码93~94。转引自纳林斯基前引文,第16页。)但是,既然英法邀请的对象也包括了所有的东欧国家,那么,这些国家如何动作就是一个值得仔细考虑和研究的重大问题了,因为苏联之所以否定和敌视马歇尔计划,根本原因就是这个计划除了要稳定和控制西欧外还包含着引诱东欧国家脱离苏联和瓦解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的危险因素。所以东欧国家对马歇尔计划如何反应就不单单是它们自己的事情了。
    苏联起初并没有下令阻止东欧国家参加巴黎会议,而是要求它们利用这个机会在会上发难。也是在7月5日,苏联驻南斯拉夫大使奉命向铁托转达了联共(布)中央的电文。电文说:"我们获悉南斯拉夫政府准备拒绝参加由英国人和法国人召集的于7月12日召开的巴黎会议。我们对你们在有关美国的奴役性贷款问题上所表现的坚定性感到高兴。但我们认为,你们最好是参加会议,派自己的代表团到那里去,向美国及其附庸英国和法国挑战,从而阻止美国随心所欲地推行其计划。然后再退出会议,尽可能多地把其它国家的代表团也带离会场。"(注: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目录63,卷宗270,页码96。转引自纳林斯基前引文,第16~17页。)苏联的这一立场还转达给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和芬兰的党的领导人。最能领会苏联意图的莫过于保加利亚领导人季米特洛夫,还在7月4日,他在美国驻保加利亚政治代表举行的招待会上同苏联大使的会见中就很有见地地说,"像保加利亚这些国家拒绝参加会议会让人有借口指责这些国家没有政治上的独立性。"(注: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目录63,卷宗270,页码118。转引自纳林斯基前引文,第17页。)但是这种独立性是否真有?像上面和下面的莫斯科接二连三地给东欧国家领导人作出的指东道西的指示作了最好的说明。7月6日,莫洛托夫电告苏联驻波兰和南斯拉夫大使,让他们通知贝鲁特和铁托,希望他们挑选几位负责人来莫斯科,"以便就巴黎会议问题进行事先磋商,避免会议期间出现不必要的麻烦"。(注: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目录63,卷宗270,页码135。转引自纳林斯基前引文,第17页。)这种所谓的"事先磋商"就是要为参加会议的东欧国家代表团事先制定行事规则和方法,防止它们在苏联不在场的情况下任意行动或者捅出漏洞。
    但是几个小时后苏联领导人就打了退堂鼓,决定收回成命。7月6日深夜,苏联驻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芬兰的大使同时得到本国的指示,要他们转告上述国家党的领导人铁托、拉科西、乔治乌-德治、贝鲁特、哥特瓦尔德、季米特洛夫、霍查、库西宁:"联共(布)中央建议在7月10日以前不要答复英国人和法国人(指英法的会议邀请--引者注),因为鉴于苏联不参加,有些国家的朋友(指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引者注)反对参加7月12日召开的会议。"(注: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目录63,卷宗270,页码142。转引自纳林斯基前引文,第17页。)7月7日夜间,苏联大使再次向上述国家党的领导人转达联共(布)中央的急电:"苏联政府得到的有关7月12日召开的巴黎会议性质的材料证实了两个新的情况。首先,会议组织者英国人和法国人不打算对他们那个不尊重小国主权和经济独立的欧洲复兴计划作什么修改。其次,会议组织者们实际上试图以制定欧洲复兴计划为幌子建立包括西德在内的西方集团。鉴于这两种情况,联共(布)中央撤消7月5日发出的电文,并且建议拒绝参加会议,亦即不要向会议派出代表团。各国可自己斟酌提出拒绝与会的理由。"(注: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目录63,卷宗270,页码158。转引自纳林斯基前引文,第18页。)
    从7月5日到7月7日短短的两天内,苏联的立场由让东欧国家带着斗争的目的前去参加会议转为命令它们不要与会,这真是瞬间之内发生的180度的急剧转变。其原因,首先正如电文中所表明的那样,苏联认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要组建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的西方集团。这一点诺维科夫在6月24日分析马歇尔计划的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指出,现在苏联领导人则对此深信不疑了。其次,马歇尔计划对东欧一些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当时有不少东欧国家对美国的经济援助是有所指望的。如果让东欧国家在苏联不在场的情况下参加会议,在美援的诱惑下,发生某些有损于东欧同苏联关系的事情也未必没有可能。再次,因为当时东欧国家实行的是联合政府的体制,在有些国家(如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共产党人没有绝对掌握外交部门。如此,苏联就是想要事先制定行事规范并且在会议期间对这些国家实行幕后遥控,也会因为非共产党人在外交部门的存在而变得复杂和困难。譬如,苏联非常担心捷克斯洛伐克让其驻法国大使诺赛克代表捷参加巴黎会议。苏联驻法大使波戈莫洛夫提请苏联领导人注意,"诺赛克大使是以内政方面的保守分子和对外政策方面追随西方而闻名的。"(注: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目录63,卷宗270,页码201。转引自纳林斯基前引文,第17页。)
    对于苏联立场的这种短时间内的来回变化,大多数东欧国家虽然难以适应,也只好无奈地顺从地去执行苏联的指示。但是在捷克斯洛伐克,苏联的指示却意想不到地受到了抵制。苏联驻捷临时代办博德洛夫在7日夜间得到本国政府的指示后,8日即去见捷共领导人和政府首脑哥特瓦尔德,向他转交了联共(布)中央的电文。没想到后者竟然说,已经不可能改变捷政府参加巴黎会议的决定,因为"政府不会支持我们(共产党人)"。在场的捷外交部国务秘书(共产党人)克莱梅季斯也附和说,他们现在什么都无法改变了,"因为事情都做完了,答复已经给了英国和法国人,报上也公布了,(驻巴黎大使)诺赛克已经接到指示,委任他参加会议"。(注: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目录63,卷宗270,页码183~184。转引自纳林斯基前引文,第18页。)愤怒的斯大林立即下令召见捷领导人。第二天(9日)以哥特瓦德尔为首的代表团奉召抵达莫斯科。在同哥特瓦尔德单独举行的会晤中,斯大林非常气愤地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要求捷政府立即废除参加巴黎会议的决定。哥特瓦德尔被迫同意斯大林的要求。在随后与捷代表团全体成员的会见中,斯大林明确地阐述了他对马歇尔计划的观点和立场。斯大林认为,巴黎会议将是西方实行孤立苏联的更为广泛的计划的一部分。他指出,西方试图恢复德国经济特别是鲁尔矿区,目的就是使鲁尔成为西方集团的工业基地。针对捷代表团的懦弱的反对意见,斯大林强调:"参加会议将使你们摆错位置。'阵线'被突破就意味着西方的成功。瑞士和瑞典还在犹豫,你们去参加会议一定会影响他们的决定。我们知道你们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谁也不怀疑这一点。但是因为参加巴黎会议你们就将被当作反苏的工具。无论苏联还是苏联政府都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注:〔俄〕《消息报》1992年1月9日。转引自纳林斯基前引文,第18~19页。)在接到捷代表团的通报后,捷政府于7月11日举行了政府非常会议。在持续了整整一天的会议结束后,捷副总理希罗基宣布废除原先作出的参加巴黎会议的决定。(注:捷外交部长马萨里克就捷政府被迫改变参加巴黎会议的决定私下对自己的朋友不无调侃地说:"我去莫斯科的时候还是一名自由的部长,而回来时已成了斯大林的雇农。"(洛克哈特:《马萨里克回忆录》,纽约,1951年,第66页)。)
    由于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抵制,所有的东欧国家,不论是对马歇尔计划心存疑虑的还是心向往之的,都步调一致地跟着苏联大唱马歇尔计划的反调,宣布它们将不参加7月12日在巴黎召开的欧洲经济会议。随后苏联便开始对马歇尔计划进行猛烈的口诛笔伐。9月,苏联代表团在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谴责马歇尔计划的声明。声明说:"'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将意味着把欧洲各国置于美国的经济和政治控制之下以及美国对这些国家的内政的直接干涉……这个计划的一项重要特征就是企图以包括西德在内的西欧国家集团来对付东欧国家。"(注:转引自〔苏〕葛罗米柯主编:《外交史》,第5卷,上册,三联书店1983年中文版,第311页。)
    应当说,苏联这么快速而又简单地退出外长会议并且阻止东欧国家参加巴黎会议并非明智之举,这反映出它的对外政策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因为国际间的矛盾发展的结果是有多种可能性的,并非一定是你死我活的那种单一的结果。但斯大林对外政策完全排除了事物发展的中间状态,以非赢即输的心态看待马歇尔计划。苏联认定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要解救美国的经济危机和组建一个反苏的西方集团,这种判断不能算错。马歇尔计划确实包含着满足美国本身的经济发展要求和遏制苏联的因素。但是问题在于,即便如此,马歇尔计划也不乏值得利用的经济价值。不管美国是否打算让苏联参加进来,既然这一援助计划是囊括整个欧洲的,苏联为什么不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去探讨参与并尽量争取利用该计划呢?在当时美苏关系已经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如能与美国保持正常的经济关系,还可以使之成为缓解两国政治关系的润滑剂。当然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这种可能性已经很小。但外交本身就是一种可能性的艺术,即使无法实现这种微弱的可能性,但如果苏联在这方面行事适当的话,也足以置美国于尴尬的被动地位。如果苏联坚持要参加(这里根本不存在面子问题),并且静观美国如何动作,美国要寻找让旁人也信服的排斥苏联的理由并非容易。倒是苏联在经过短暂的犹豫后这么迅速地予以拒绝自动地替美国人解除了忧虑。这一点,作为旁观者有些人是看到了的。如,1947年9月,法国外长皮杜尔在与美国前国务卿贝尔纳斯谈话时,对莫洛托夫在6~7月的苏英法三国巴黎外长会议上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的举动表示不解和困惑。他说:"我要说,我怎么也无法理解莫洛托夫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本来,或者他可以得到部分好处,或者整个计划宣告失败,因为谁都一无所获,他也是赢者。他要是呆在我们这里(指莫洛托夫不退出会议--引者注),任何时候他都处于不输的地位,但他却偏偏选择了一种必输无疑的行事方式。"(注:国家档案馆(巴黎),皮杜尔私人文件,AP-80,735-4,第6页。转引自纳林斯基前引文,第15~16页。)苏联的逻辑就是非赢即输。在它看来,美国的成功就是它的失败,反之亦然,二者必居其一。
    为了抵御马歇尔计划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冲击,防止东欧可能出现的对苏离心倾向,同时考虑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对欧洲经济格局的影响和东欧国家拒绝马歇尔计划后所可能遭到的经济损失,苏联在东欧国家拒绝马歇尔计划后立即开始着手加强与东欧国家的经济联系,对东欧国家进行政治安抚和经济援助。
    就在捷克代表团7月上旬访问苏联期间,双方还就两国的经济问题进行了谈判。两国领导人一致认为,"为了保证两国之间顺利的和长期的商品交换以利于确保两国经济计划的全面完成和劳动力的完全利用,有必要加深两个盟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为此两国决定尽快签订一项长期贸易协定。(注:〔苏〕涅任斯基:《社会主义联合体的形成--20世纪40年代下半期的苏联与中欧和东南欧国家》,莫斯科,国际关系出版社1987年版,第185页。)1947年12月11日,苏捷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为期5年(1948~1952年)的供货和支付协定,规定两国每年的贸易额为500万捷克克朗。同时签订的贸易和航运协定,决定两国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此外还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注:〔苏〕涅任斯基:《社会主义联合体的形成--20世纪40年代下半期的苏联与中欧和东南欧国家》,莫斯科,国际关系出版社1987年版,第186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