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现代化?这是首先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对于现代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众说纷纭。至于中国美国史研究学界,对其界说也不尽相同。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有一个概括,将其分为四种: 第一种认为,"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之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注: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11页。)。 第二种认为,"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注: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11页。)。如洪朝辉指出:"美国现代化是美国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历史过程。"(注:见洪朝辉:前引书,第1页。)它强调了工业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它作为现代化实现的基本条件。 第三种认为,"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注: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11页。)。罗荣渠先生即持此种观点。他认为,现代化是从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在现代工业生产力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依次起飞与增长,并带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整体社会变迁,从而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注:见张少华:前引书,第5页。)。 第四种认为,"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可以看作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注: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11页。)。 以上四种概括是最基本的,还有一些学者的看法是其中某些观点的综合。如李庆余等认为:"所谓现代化,概括地说,就是借助最新的技术与生产形式创造财富,并通过日益合理的体制分配财富的过程。"(注:见李庆余、周桂银等:前引书,第1页。)在这里,现代化主要有"三个主体对象",即"财富、权力、价值"(注:见李庆余、周桂银等:前引书,第1页。)。它基本上是第一种和第四种观点的嫁接,一方面强调了技术和财富的发展和积累,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价值观等的发展与进步。显而易见,这样理解的现代化,在逻辑上是略显单薄的。现代化研究是一门跨学科、跨国界、甚至跨时代的学科,如果仅"三个主体"就能一言以蔽之的话,那么这三个主体该是多么难以抉择。 很显然,在四种基本的看法中,第一种从"政治立论"的角度去考察;第二种则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去考察;第四种从社会的角度去考察,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而相比之下,第三种看法要全面得多,它可以说涵盖了其余三种,而以工业化历程为现代化的重心。笔者以为,这种看法才是现代化的真正内涵。现代化研究包括了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它应该是一门视野开阔的学科,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点。 对现代化这一概念的理解是理解现代化取向的基础。什么是现代化取向呢?它应该是一种崭新的视角和方法体系。尽管由于学者们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不同,他们研究的重点和理论构架也不一样。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力图使用现代化这一新视角。笔者以为,这种新视角至少有两个特点: 其一,它是一种发展的眼光。战后世界经济形势的日新月异,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把发展问题推到了各国面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力图壮大自己,把握住未来的主动权。在这种形势下,历史研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它要求不再像以往那样就事论事,推导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采取更积极的、更有建设性的方式看问题。 其二,它是一种整体意识。这不仅指横向的,也是指纵向的,即它不仅涉及和影响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个历史时间,且囊括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把研究的目光投向世界,在这一大视角下去看研究的问题,这样才能说是更符合现代化新视角的。 从以上两点来看美国史研究的新作,可以发现,学者们把握程度各不一样。有的比较到位,比如洪潮辉在书中谈到了殖民经济、奴隶经济、美国政府功能等八大问题,作为影响美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他把这些因素放到了美国经济现代化的历程中去看,从而找到了它们对于美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同时,又不是孤立地看这些因素,而是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涉及了美国社会从殖民地一直到本世纪前期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了经济制度、贸易、交通、科技、宗教、教育、社会运动、土地管理体制、立法、政府等许多方面。相对来说,有的著作并不完全体现这个取向。比如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编《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一书中,虽然指出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指其社会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以经济的巨大发展为基础,在历史的时空坐标上所实现的全面、深刻而连续的变革"(注:见该书第1页,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但在编书的过程中,却反映出对现代化取向把握得不准,主要是把一些与之关系不大或毫无关系的文章收进去了。比如,《冷战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初探》一文,它讨论的冷战是二战以后的情况,估且不说此时美国是否已经完成了现代化,其实文章本身根本没有提及冷战与现代化的任何联系。 总之,现代化取向是美国史研究中的一个新的视角,正确把握住这个视角必将对史学研究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二 运用现代化研究的新视角对美国史进行研究,就必须考察其现代化的总体过程、分期、特点以及它的影响等问题。 首先,在有关美国现代化进程的总体考察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框架体系。洪朝辉的著作主要从社会经济变迁的角度,讨论了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八大问题",阐述了在不同时期对美国现代化产生最大影响的几个因素,认为早期殖民地经济、奴隶制经济为现代化奠定基础,而随后的早期现代化中,社会改革运动产生了很大作用,紧接着的农工商现代化中管理革命起了重大作用,最后在现代化完成阶段,立法和政府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作法把现代化的阶段性和层层推进的过程揭示出来了,而且轻重得当地处理好了各阶段中社会经济各因素的作用及其自身的变迁,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构架。不过,这种构架无疑仍有挂一漏万之嫌,这固然与该学科本身的性质有关,也是学术界应该共同努力克服改进的地方。李庆余等所著之书中,也是先指出现代化的条件,即"前工业化时代的美国",然后介绍美国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接着讨论现代化道路的特色,再接着是现代化过程中美国社会的权力政治、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对外政策的演变,最后是美国现代化的新时期。这种构架实际上将工业化本身过程和它对社会的影响分成一部分,权力政治等的现代化过程分成另一部分。事实上,研究现代化历程有两条线索:一种是横向的,它着重研究现代社会发展的各种机制和社会变迁过程中现代性与传统性之间的联系、发展或现代化引起社会结构、政治制度、行为模式、思想观念等发生的变化。一种是纵向的,着重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变迁的具体过程,也就是现代化如何"化"法(注:见罗荣渠:前引书,第43页。)。笔者以为,最好的研究框架应该是两者有机的结合,这当然并不容易办到,但还是有较好的例子的。比如,洪著既有纵向,又有横向的研究;既揭示了现代化的三个阶段,又阐述了各阶段中社会经济因素的变迁。而李庆余等著作的框架则有明显的切割痕迹,前半部分可以说是截纵向研究的一段--即工业化的完成,后半部分则是截横向研究的一半,即几个社会因素的变迁,两者的结合并不完美,并没有像该书一书评中所说"为美国史研究建立系统的研究框架"(注:见戴超武:《现代化与美国研究的新视角--评〈美国现代化道路〉》,《美国研究》,1997年第3期。)。 其次,对美国史的分期出现了不同说法。在现代化取向下,研究美国历史分期时必然不能采用传统的通史分期,把美国革命、美国内战、世界大战等政治事件作为主要分界线,而应该以现代化本身由酝酿到成熟的过程来划分。目前,有几种说法。洪朝辉把美国现代化分成启动时期(1607-1820年)、发展时期(1820-1880年)、基本完成时期(1880-1920年);张少华也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酝酿(1750-1790年)、转变(1790-1890年)和成熟(1890-1960年)。两者的起讫时间都不一样。洪认为,从1607年开始,"社会经济意义上的现代化进程开始起步","北美殖民地民众开始改造传统的印第安人的农业文明"(注:见洪朝辉:前引书,第2页。)。而张少华认为它始于18世纪90年代,"因为,此时美国不仅已开始引进英国纺织技术,从而迈出了工业化的最初步骤,而且随着联邦政府的建立,国家概念开始形成和加强,这样,启动现代化的两个最关键的因素已经具备"(注:见张少华:前引书,第14页。)。由此看来,洪的观点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现代化开始时间,它其实是把为现代化做准备的阶段放入了现代化历程本身,而张则是从现代化开始计算的。严格说来,这与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有关。不论从广义还是狭义上讲,这无非是研究角度不同。不过,笔者认为,分期时,不妨将整个现代化(广义上)历程作为一个整体,具体研究时,再灵活处理。对于结束时间,两者也有分歧,洪定为1920年,而张定为1890年。洪列出了十四项参照标准(注:见洪朝辉:前引书,第8-13页。)证明,1920年美国已是一个现代化完成的国家,而张认为"现代化完成的界标划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注:见张少华:前引书,第15页。),并引康玛杰的话为证;此后至1960年为现代化成熟时期。在这里,完成和成熟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可见,两者虽然都分了三个阶段,各阶段其实并不仅仅是时间界限上的不同,其内涵也是不一样的。 另外,学术界还有一些不成文的说法,如"早期现代化"、"后现代化"等的提法。把19世纪上半期作为美国早期现代化,似乎已约定俗成,而把"后现代化"纳入美国史研究中,并纳入现代化的统一过程中,并不多见。李庆余等在著作中虽然没有专门提出分期问题,但其书最后一章涉及到"后现代化"问题,并做了较为深入的论证,可以说是慧眼独具,很有创见的。 再次,关于美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问题。美国作为一个现代化比较成功的典范,它是如何实现这一过程的?我们不但要发现一些规律性、普遍性的东西,更要找到它的特点。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有着太多的独特历史条件和机遇,这一切都对它的现代化历程产生了影响。这早已为史界注目并对其进行了阐述,马克思、恩格斯也有精辟的论述。那么,我国学术界有何见解呢?张少华在书中提到这个问题,认为,"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某些突出特点,如政治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同步发展,工业与农业现代化齐头并进,较早出现世俗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倾向等"(注:张少华:前引书,第14页。),是值得研究的,而且他指出这些特点产生和形成的背后原因是,"美国是在北美荒原上建立的新国家,在移民的过程中,英国原始工业化的诸因素也随之在北美衍生;另一方面,作为在北美荒原上开拓出的新国家,这一历史特点又使它的现代化既具有巨大的传导性,又具有巨大的创新性,形成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注:张少华:前引书,第14页。)。通过分析美国的历史背景去发现其多样性的特点,这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探索。相对说来,如果仅仅为了找特点而找特点,就难免会出现十分牵强的观点。在李庆余等的著作中,第五章写了"美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其中说的是"进步主义的兴起"、"关于美国现代化的第二次大辩论"、"扩大公民参与"、"保持市场竞争"、"寻求社会公正"五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中,作者说到了进步主义的四个流派:进步主义社会学、新经济学、新政治学、新法学,然后总结出进步主义的三个特点。其他几个方面也同这个问题的论证方法和结构相似。这样的论述只是就事论事,举出美国现代化历程中的几个历史现象,而并未指出它的出现在美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有什么历史背景,为什么它们构成"美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它们能否代表美国现代化道路的主要特色。 总之,美国历史本身是具有许多不同特点的:它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它是一个外来移民国家;它没有经历封建社会阶段;美利坚民族的独特个性等,这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美国现代化将走一条独特的道路,或者说出现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只有在整体上去把握,才能削去枝节,找到主干,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