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中国美国史研究的现代化取向(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周辉荣 参加讨论

中国学者研究美国史必然要有中国的特色。研究美国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地找出规律,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未来。因此,对于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有许多学者都注意到这个问题。李庆余等书的前言中总结出了三点经验;洪朝辉也指出了四条"理论启示";有的书则直接以此为宗旨编成(《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这些书的目的都是为了找出历史的真相,以为借鉴。所以,既应该看到其好的经验,也要看到其留下的弊端,正反两面的经验都看到才是有意义的。另外,对其影响的研究,又不能仅仅看它对后进国家有什么启示意义,如果放在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去考察,会对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有更大的作用。事实上,美国现代化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诸如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如能做一些比较研究,将更有收获。
    总的说来,在对美国史的宏观研究上,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以上仅仅涉及几个基本方面。但就这几个方面,也并没有一本可以处理很好的理论著作。这一方面反映出现代化研究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学术界对这一新课题的研究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许多理论并不完善,因此会出现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有的著作急于构架理论,有的逻辑不明晰,有的不过把现代化作为标签,有新瓶装旧酒之嫌,而不是一种发展的和整体的研究视角。
    
    对美国现代化历程的微观研究,由于它本身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体系庞大,不易把握。有的书太宽泛,有的则太狭窄,还有的只偏重于某一方面。但现代化的新视角必将引起美国史研究方法、材料、观点和研究领域等方面的极大变化。
    首先,许多著作对美国史重大问题有新的发现。比如,对美国殖民地时期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观点。洪朝辉提出了北美殖民地经济对美国后来现代化的三个影响,即其出口贸易为美国未来商业社会建构了一个初步发达的外向型经济;其手工业的萌芽为美国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起飞的基点;其国民收入的不断改善及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为北美殖民地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双重动力。他这种研究角度不仅完全不同于过去,而且是"依据计量方法所获取的数据,尽量减少阶级斗争、民族斗争意识所导致的偏见与误区,理性而又建设性地逼近历史的真实和真实的历史"(注:洪朝辉:前引书,第48页。)。因此,在对北美殖民经济的历史影响的研究上,这本书取得较新的认识。李庆余等著作之中也提到了北美殖民地时期的历史(即书之第一章第一节)。在这里,李著主要阐述了三个问题:中产阶级社会,美国的民主传统,美国梦。而且,在戴超武博士对该书的评介中,其对"中产阶级社会"形成的阐述被称赞为"新的发现"。但仔细阅读后会发现,所谓"中产阶级社会"即指移民的过程和移民社会,以及自由土地对这个社会形成的重要影响。事实上,所提到的两个重要因素--移民和自由土地是最基本的,作者将它们与中产阶级社会联系在一起,作为美国中产阶级社会形成的独特的社会经济基础,是与其对现代化的解释相关联的:所谓财富、权力、价值。这个"中产阶级社会"以及其民主传统和美国梦相联系构成其"价值"的一部分。这实际上就和其前言中所提"现代化是一个创造财富的过程"不一致。财富从何而来?这必然要涉及经济条件的分析,而且主要地分析经济因素,论证的角度和使用的材料等也必然是经济方面的。作者从"价值"的角度来阐释"传统与国情",并以此作为"美国实现现代化的特定环境",是很难让人信服的,有轻重倒置之感。
    另外,在对西进运动的探索上,何顺果的著作提出了新的见解。它系统研究了西进对于美国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化等的重大影响。这种研究是立体的、全面的,把西进运动放入了现代化的过程中加以考察,从而得出它对于美国工业化的影响。作者认为它使"商人资本与基础资源范围扩大",促使"一个东西间相互促进的运动",促成"东北部--五大湖制造业带的形成",因此对工业化作用很大(注:何顺果:前引书,第十四章。)。相比之下,有的综合研究的著作却略此不谈,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在对早期工业化中汉密尔顿和杰斐逊之争的研究上,出现了新的理解。罗荣渠先生在为张少华一书所作序言中对两人有中肯的评价,"这两位在性格上、思想上、政见上对立的政治家,在美国早期建国史上,实在是相反相成,譬如水火,相灭相生。"他还认为:"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人与以杰斐逊为首的共和党人之间不可调和的政治斗争,最终还是以两条对立发展路线在实践中的调和而告终了。"张少华在书中用了洋洋17万字详细地探讨了这个问题,并得出结论认为:"汉密尔顿与杰斐逊两种不同的建国主张实质上是有关美国未来发展的两种不同设想。"(注:张少华:前引书,第3页。)两者"既相互斗争,又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了历史的合力。美国建国后的实际发展道路就是在两者合力和各种因素的制约下形成。"(注:张少华:前引书,第3页。)洪朝辉也谈到这个问题。他是从公共土地分配的角度看这个论争的,而没有进行全面的探讨。他的结论是:"杰斐逊的共和主义与汉密尔顿的联邦主义创立农业集团与工商业集团关于公共土地分配的一般原则和基本理论。……而且,杰斐逊与汉密尔顿思想与政策的灵活性、妥协性,为未来不同利益集团的互相妥协与合作,提供了初步模式。"(注:洪朝辉:前引书,第218页。)由此可见,两者都得出了较新的认识。
    其次,在材料和方法上,不同著者虽有不同选材,但绝大多数是英文著作。李庆余等一书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要目中有90余种英文书,50余部中译外国著作,未提及任何一本中国著作。张少华在书后的"中英文主要参考著作和文献目录"中列举了60部左右的英文书和8本译作,另外还列举了15部中国学者的美国史名作,这是很难得的。在何顺果的著作中,作者在脚注中,只提及了两三位中国学者的著作,如杨生茂、杨玉圣、齐祚昌等,其余皆为外国著作或资料。洪朝辉一书,由于特殊原因,更是完全采用英文资料。这一方面反映出西方学者对现代化研究,尤其是美国研究,较国内深入得多,也是值得借鉴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学者更倾向于使用外国资料,而不太愿意引用中国学者的成果。其实,中国学者对美国现代化的研究也是日新月异,颇有建树的。从《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一书的附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84年到1993年,国内学术界相关的研究就已有了近300篇的学术成果,其中不乏力作。如果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是可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国史研究的。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本书所收论文的尾注里,多的是外国著作,对其后附录论文的引用少之又少,这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这些著作在论证方法上有两个特点:运用统计和计量的方法,大量使用图表。这是值得赞赏的。如洪朝辉在书中运用了大约20个表格,同时大量引用数据材料,仅导言中就用了30个数据;在何顺果的书中有37幅图表以及许多统计材料;张少华的书里虽未用图表,但也大量引用数据,比如第五章49个尾注中,有近20个是直接的数据引用,文中其他未注的数据使用还有不下20处。可见,数据、图表的运用已经成为学者们研究历史的新方法,同时也是传统史学材料的补充。但是,运用图表应该是为了起到一目了然的作用,如果为了用表而用表则是不必要的。
    最后,在运用现代化取向进行研究时,历史的研究范围被大大扩展了。"在史学史上,一个新的历史观的提出必定要以新材料为支持,也必然促使更新和更多历史资料的发掘。这样,以前被忽略的事件和领域被重新开掘,以往研究过的课题和结论被重新估价和认识,必将使历史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在这些著作中,有的综合研究著作涉及到了美国史的许多重大问题,但或多或少都带有作用的偏好。比如,洪朝辉所列举的八大问题中,有六个是经济制度上的,政治、社会生活各有一个。可见,著者偏好经济的角度。而李庆余在书中只提及了权力、价值、外交等几个内容,同样反映了著者研究范围的局限性。洪还涉及了环境等问题,这些都是传统研究极少涉及的。笔者以为,在现代化视角下的美国史应该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在某种程度上,整个社会的各个主要因素都可以是研究对象,但它们还是有轻重之分的。只有在这两个问题上把握好,才能称得上是一部好的史著。
    
    现代化取向对于中国美国史学科发展、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只要把以上论及的一些著作和以往学者的著作稍加对比,就可以发现这种取向是很有意义的,它不仅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创新。
    首先,它对于构架一种新的美国史体系有积极的作用。以往中国学者笔下的美国史往往"重微观研究,轻宏观研究",尤其是在论述的线索上,都是以政治事件为框架的支点的。比如,《美国通史简编》(注:黄绍湘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共有十章,十章的标题大多是政治事件,比如美国革命、美国内战等,这样的框架还是难逃阶级斗争为纲的阴影。在这种框架中,经济发展仅仅是政治活动的一个原因,并没有着重加以研究,这样导致政治上的因果关系研究难以深入,历史的研究方向也就越来越窄,重考据而轻分析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而在洪朝辉的书里,其八大问题完全与《美国通史简编》的十章节不一样,它是偏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由于角度不同,关于美国史的分期也必然不一样。传统著作将美国史按世界史的分期一样划分,这就没有照顾到美国历史的特点。尤其是以政治事件为分界点的分法,使许多历史现象被割裂而无法处置。比如西进运动这一延续了近一个世纪的运动,在美国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影响深远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但以往史著一般把它分开了说,比如在《美国史新编》(注:杨生茂、陆镜生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中,分别放在第二章第八节"新西部"和第四章第二节"西部和南部"两部分中。同样地,在《美国史纲要》(注:顾学稼等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分别放在第八章和第十三章中来论述。这样显然不利于对其进行整体考察。而在新的视角下,则可以层层深入,揭示美国史内在规律,尤其是经济发展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对这些历史事件作完整的考察。
    其次,在历史认识上,现代化取向的框架中,对美国史上重大事件的认识有许多新的突破。在传统美国史专著中,对于西进运动的论述,多停留在现象解析的层面上。例如,在《美国通史简编》里,第四章第三节"美国的领土扩张和对外侵略",可以说是涉及西进运动的,尽管"西进运动"一词并未正面出现在文中。这一节第一个问题"美国向西扩张和印第安人的反抗斗争"之中,一开头著者便指责"美国资产阶级学者往往故意把美国向西扩张描绘成为和平的'西进运动',夸大'西进运动'中资产阶级的作用;美国专门研究'西进运动'的资产阶级历史学者特纳等人站在白种人的沙文主义立场上,胡说什么印第安人阻碍了白种人前进的道路,因此应该被消灭掉。"姑且不论特纳是否曾发此论,单从这一段看,作者显然是从政治的立场上一棍子将"西进运动"打死了。再看下文,几乎都是追述白人如何屠杀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又是如何反抗的。无独有偶,在比此书晚十几年的《美国史纲要》一书中,则明显地提到"西进运动和领土扩张"(第八章)。然而仔细阅读其中的内容,仍不难发现,著者在评价时,有这样一段话:"西进运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刺激了西部城镇的兴起和工业的进步,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也锤炼了美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注:见该书第128页。)这些认识无疑是深刻的。然而却缺乏纵深的论证和足够的证据。作者还特别谈到西进运动的"永远洗刷不了的污点"。文中用了一页多的笔墨,详详细细地加以论证。从这些著作中不难发现,对于西进运动的思考,主要还在表层上,在政治层面上。然而,在现代化取向下,西进运动对美国现代化的完成,其影响是怎么说也不过分的。何顺果的书中,通过详细的论证,揭示了西进运动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并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探索:第一,从社会学的角度,他认为,美利坚民族之所以被认为充满活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全部形成和发展过程,都是在不断的开拓中前进的,而西部的开拓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注:何顺果:前引书,第253页。)。第二,从经济的角度,他谈到了西部开发对美国工业化的几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为工业化提供原料",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在西部形成一个新的工业区"。第三,从城市化的角度,他论述了西部城市的不同特点。研究西部城市的起源和特点,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探索西部之崛起及其动力,也将有助于了解美利坚文明的多元性。第四,从政治理念角度,他认为西进运动影响到美国现代化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的两大理念,对其中以农立国的政治理念有十分明显的影响。正是在现代化取向之下,运用了多个角度,多层次地深入分析,关于西进运动的历史认识无疑深入到了一个更新的层面。
    最后,在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上,现代化取向也对传统史学方法提出了挑战。由于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课题,它包含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各方面的内容。因此,以这样的体系构架的美国史肯定是比传统的美国史有更广阔的视野。而且,它必将导致各种新的研究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比如,关于现代化中的环境问题、工业中的管理问题等,都是最近才出现在史著中的,增加了这些方面的研究,才可以说是有血有肉的生动的历史写真。同样,在这些领域中用到了一些新方法,比如计量史学,这无疑比传统的方法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比如在对《宅地法》实施中的障碍的论述中,《美国史纲要》提到:"但是,在《宅地法》实行以后,原来的《优先购买法》继续实行,向私人铁路公司赠送土地的政策也照样有效;这样,能免费提供给移民的土地就大大减少了。再加上《宅地法》中的一些条款又为土地投机者所利用,这样,劳动人民根据《宅地法》所领到的土地只是美国国有土地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土地都通过各种渠道转到土地投机者和各大公司手里去了。"(注:见该书第170页。)在这里,著者只概括地提出事实。同一个问题在《美国边疆史--西部开发模式研究》中,是这样论述的:"实施宅地法的主要障碍来自土地投机,而新的土地投机又主要是由政府的赠地政策造成的;(1)赠给各州的公地。……据统计,教育赠地总共约1.4亿英亩,其中大部分由土地经纪人以每英亩50美分购得,然后以10至20倍于此的标价出售;(2)赠与各铁路公司的土地……因此,其总量大大超过实际需要,其总量大约在1.81亿英亩左右……由于这些赠地最终都以不同价格转卖给移民,或者中间经过土地投机家倒手,再加上土地局出售的1亿英亩地,拓荒者在西部并非不能得到好地,只须以高价购买。"(注:何顺果:前引书,第316页。)通过这样的论证,为什么农民可以得到的地减少了,显然更为一目了然,结论也更客观。
    当然,在以上几个方面,现代化取向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存在许多缺陷,这已是学术界今后应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同时也表明现代化取向尚处于一个尝试阶段。总之,现代化取向可望使中国美国史研究呈现一个富有生气的新局面。它将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历史观照,同时又是具体生动的写实历史。在这个体系中,将会得到更真实更客观的历史认识。因此,我们可以乐观地预期,不论对于学科还是对于史识都将是一个大的突破。我们期待着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求索创新,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国人不仅能写出一部独成一体的《美国现代化史》,而且能贡献给世人一部博大精深的现代化取向的新《美国通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