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五四前后文字改革问题浅探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光明日报 崔雅萍 参加讨论

《新青年》杂志创刊后,在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的同时,还连续刊登文章,发起“汉字改革运动”。钱玄同、陈独秀、吴玉章、鲁迅、蔡元培、瞿秋白、傅斯年、胡适等人纷纷参与讨论,提出“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以及“繁体字改简体字”等主张;《湘江评论》《晨报副刊》《新社会》《太平洋》《独立周报》等刊物也积极推波助澜,使汉字改革在文化界、教育界以至于更大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1918年起,著名音韵学家钱玄同陆续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汉字革命之讨论》《罗马字与新青年》《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等文章。他提出,如果汉字不进行一次彻底的革命,那么要在广大平民中开展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是根本不可能的,所谓“国语”也决不可能获得统一。因而,他提出“汉字革命”甚至“废除汉字”的激进主张,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对这一问题的热烈讨论。钱氏在提出文字改革的诸多理由,即汉字本身有很多缺点或局限,如他批评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初学者认识与书写;汉字的字义含糊,往往一字多义;文法也不够精密,有很强的随意性;汉字的字形已经固定,新生事物及新的理念等名词一无所有,不可能出现新造字;更重要的是汉字记载孔门学说,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和纲常名教的载体,不能适用20世纪之新时代。废除汉字以后可以采用人造语(Esperanto,即世界语)以取代汉字和汉语。在从汉字向世界语过渡期间,可暂且借用英、法等文字语言作为补充。
    从思想上来讲,钱玄同并不赞同全盘西化论,他提出上述观点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与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动相关。我们从史料中可以看到,几乎与此同时,学界名流李石曾、傅斯年、褚民谊和吴稚晖等人也陆续发表文章,提出“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的主张。如瞿秋白就曾指出,汉字必须罗马化,要根本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母。汉字是十分困难的符号,聪明的人都至少要十年八年的死功夫,要写真正的白话文,就一定要废除汉字,采用罗马字母。傅斯年在当时也提出改用拼音文字的主张,认为汉字确实非常难认、难记、难写,而且效用很低,远不如西方的拼音文字方便。钱玄同与其他学者似乎达成这样的共识:“中国文字,迟早必废”。
    这些相对激进的主张在当时的文化界和教育界产生很大影响,有人鼓掌叫好,质疑和反对之声也不绝于耳。《新青年》杂志分明感受到了较大压力,陈独秀很快就在该杂志发表文章为“本志”开脱。他说,社会上最反对的,是钱玄同先生废汉文的主张。钱先生是中国文字音韵学的专家,岂不知道语言文字自然进化的道理。我以为只有这一个理由可以反对钱先生:对他只因为自古以来汉文的书籍,几乎每本、每页、每行,都带着反对德、赛两先生的臭味;又碰着许多老少汉学大家,开口一个国粹,闭口一个古说,不啻声明汉学是德、赛两先生天造地设的对头;他愤极了才发出这种激切的议论,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但是社会上有一班人,因此怒骂他,讥笑他,却不肯发表意见和他辩驳,这又是什么道理呢?难道你们能断定汉文是永远没有废去的日子吗?(参见1919年1月《新青年》6卷1号)同时,他也提出这样的疑问:文字与语言是直接相关又有区别的,如果汉字能够加以废除,那么汉语如何改变呢?是否可以先废除汉字而保存汉语,给文字改革一个缓冲和过渡环节。
    从钱玄同所发表的文章看,他倡导“汉字改革”经过了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认为如果只改汉字的形式,采用罗马字母之类的拼音文字,而不废除汉语是极为困难的。例如,文言与白话不一致,各地的方音、方言很不统一。汉字在根本上尚有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即汉字里的单音字。因为单音文字的同音者有很多,如果改用拼音,就很难分别不同含义的字。对此,傅斯年的观点则显得很清晰。他说,汉语不是纯粹的单音节,汉字绝对应当用拼音字母加以代替,汉语也绝对能用拼音字母表达。胡适赞同陈独秀关于文字改革的思路,认为中国将来应有拼音的文字。但文言中确实有很多单音字,不能变成拼音文字,必须先用白话文字代替文言文字,然后再变成拼音的文字。胡适的这一意见并不是反对汉字改革,而是要为汉字改革提供一个他认为可行的路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