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1939年苏芬战争爆发与英国的反应(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 梁占军 参加讨论

其次,英国政府认为,苏联在东北欧扩张对英法在西欧的战略利益不构成损害,相反还有间接的好处。这为英国在苏芬战争期间倾向于维持英苏关系提供了现实基础。
    英国人认为,苏联陷入东北欧的冲突之中,这在客观上有利于英法而不利于德国。英国外交部北欧司司长科利尔的观点最有代表性:"能够加强苏联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关注的任何事情都将提高我们与苏联政府讨价还价的地位,而且,任何可能使德国分心于波罗的海的事情都必然对我们在西欧大有裨益。"(注:萨蒙:《大不列颠、芬兰、苏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Salmon, Great Britain, the Soviet Union and Finlan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载希登《波罗的海地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Hiden,TheBaltic and the outbreak of the Second World War),97页, 剑桥大学出版社,1992。)英国外交部官员拉塞尔斯也认为,如果苏联进攻芬兰,其结果将减少英国在中亚受到的威胁,同时也会削减苏联向德国提供战争物资的能力。他在10月9 日提出的备忘录中明确指出:"苏联所采取的任何军事行动,即便是针对像芬兰一样弱小的国家的行动,都不仅会消耗苏联的石油、粮食和战争物资--这些东西原本都有可能运往德国,同时还可以分散苏联对其他地区的注意力,例如中亚,它在这个地区的扩张活动对我们是极为有害的。"拉塞尔斯还强调说:"可以肯定的是,苏联征服芬兰的战争必定会导致美国公众舆论要求美国政府,即便不中断苏美关系,至少也封锁对苏物资出口,而这对于我们将是最大的好处。 "(注:内瓦基维:《未发出的呼吁》( Nevakivi, The Appeal That Was Never Made),31页,伦敦,1976。)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一直相信英国最终将会和苏联并肩对德作战,因此,在苏芬问题上反对支持芬兰。他在10月16日内阁会议上解释说:"毫无疑问,苏联利用目前时机夺回俄国在上次战争后丧失的一些领土是有理由的,在上次战争之初,它还曾是法国和英国的盟友。这种提法不仅适用于波罗的海地区,而且也适用于芬兰。苏联应该增大自己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力量,限制德国统治那一地区的冒险,这是有利于我们的利益的。由于这个原因,我们鼓励芬兰人拒绝向苏联人让步将是一个错误。"(注:基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对苏政策》(Kitchen,British Policy towards the Soviet Union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8页,麦克米伦,1986。)毫无疑问,在英国的战略天平上,芬兰与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一样,其分量远远比不上苏联。
    第三,担心与苏联发生军事冲突会在战略上产生消极后果,是英国避免与苏联关系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1939年11月1日, 英国三军参谋长委员会奉命向内阁提交了题为《苏联侵略芬兰或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备忘录,全面分析了苏芬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及其对英国的影响。备忘录得出三点结论:第一,除非苏联在占领芬兰后继续进攻挪威,否则"对芬兰一国的入侵不会对盟国带来军事威胁"(注:安东尼·厄普顿:《芬兰史1939- 1940 》(Upton, Finland 1939-1940),27页,伦敦,1974。);第二,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盟国都不能为芬兰提供有效的军事帮助,因为那样可能会加强德国与苏联之间的联盟;第三,强调避免与苏联发生冲突的重要性:"在我们看来,我们和法国目前还没有准备好承担额外的负担,因此,从军事观点讲,我们无法建议我们应该对俄宣战。"(注:基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对苏政策》( Kitchen, BritishPolicy towards the Soviet Union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9页,麦克米伦,1986。)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支持军方反对承担军事义务的主张,他在10月份写给英国驻芬大使斯诺的私人信件中解释道,为了拯救波兰,英国已经身陷生死存亡的斗争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英国承担超过它的能力的义务,英国将会被打败。那么,拯救小国的希望也将成泡影。他认为,小国复国的希望只有在英国打胜这场战争后才能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开宣告我们的目标是彻底结束侵略的威胁,与回避采取某些可能超出我们力量的行动以赢得战争并由此实现我们的目标,这两者间没有真正的矛盾"(注:内瓦基维:《未发出的呼吁》(Nevakivi, The Appeal That Was Never Made), 166 页, 伦敦,1976。)。因此,当斯诺12月9日提出组建反苏同盟军的建议后, 很快便遭到外交大臣的批评。哈里法克斯在14日发给斯诺的电报中写道:"你所建议的反苏联盟在目前不是现实的政治。在当前形势下,如果我们从长远考虑,并且把目前的危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的话,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我们拥有全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同情,通过我们与俄国交战能够反馈给芬兰的微小的实际益处肯定是远远比不上我们与俄国作战带来的害处的……仅仅中断外交关系(俄国的邻国在任何情况下都承受不起)不会帮助芬兰而只会有利于德国。"(注:《英国外交事务文件:外交部绝密报告与文件》(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theForeignOfficeConfidentical Print),第2部分,第F辑,第67卷,321、322、329、329、325-6、328、330、342页,美国大学出版公司,1997。)
    1939年12月19日举行的英法最高军事会议期间,英国首相张伯伦由于担心损害英苏关系,甚至主张慎重考虑对芬兰提供援助的问题,他说:"这样做将会对我们与俄国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而我们不打算与它开战。"(注:贝达里达:《奇怪战争中的秘密战略》(Bedarida, LaStrategie Secrète de la Drle de Guerre),221页,巴黎,1979。)1940年2月6日和19日,三军参谋长委员会针对国内要求对苏联宣战的主张一再强调说,与俄国的战争只有在可以加速打败德国的情况下才能被接受,而目前情形并非如此(注:戈罗迪特斯基:《克里普斯出使莫斯科 1940-1942》(Gorodetsky, Stafford Cripps' Mission to Moscow 1940-1942),18页,剑桥,1984。),"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与俄国的战争将使实现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最初目标--打败德国--变得更加困难。"(注:基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对苏政策》(Kitchen,British Policy towards the Soviet Union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19页,麦克米伦,1986。)
    上述几方面的考虑使英国在苏芬战争爆发之初处处考虑维护与苏联的关系,以至于在整个苏芬战争期间,英国政府除了在国联投票支持开除苏联以外,没有作出任何直接针对苏联的敌对行动。
    
    事实证明,苏芬战争爆发后,英国在对苏政策上采取了谨慎而留有余地的政策。虽然英国从1939年12月底开始逐步加强对芬兰的援助,甚至在法国的压力下一度开始讨论派遣远征军和轰炸苏联高加索油田的计划,但总体上说,直至苏芬战争结束,英国不愿卷入对苏作战的初衷基本没有改变。
    实际上,1939年底到1940年3月间, 英国策划有关军事计划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借苏芬战争之机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热闹一时的派遣远征军计划的真正目的是要控制瑞典的铁矿,切断对德国的矿产供应,而不是针对苏联。该计划的倡议者、当时的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事后回忆说:"我们的真正目标当然是确保拥有(瑞典的)铁矿,(因为)那样必将缩短战争并且避免巨大伤亡。"(注:基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对苏政策》(Kitchen,BritishPolicytowardstheSoviet Union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18页,麦克米伦,1986。)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英国对于法国提出的直接干涉苏联的计划,如轰炸高加索油田并不积极,有关讨论屡屡议而未决,直至苏芬战争结束也未能实施。
    与此相反,英国对于恢复与苏联的谈判表现得非常积极。1940 年3月27日,苏芬战争结束两周后,苏联大使会见哈里法克斯,建议恢复英苏贸易谈判(注:《英国外交事务文件:外交部绝密报告与文件》第 3部分,第A辑,第1卷,12页,美国大学出版公司,1997。)。一天后,英国战时内阁指示外交大臣重新开始与苏联谈判,甚至同意将轰炸巴库的计划通知苏联以增加谈判砝码。1940年7月2日,英国外交部常务次长巴特勒曾就苏芬战争前后英国的对苏政策做了一番概要的回顾,他指出:"英王陛下政府的政策一贯是要改善和加强我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关系。自从今年3 月苏联向英王陛下政府表示亲善并建议恢复贸易谈判以来,这种政策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愈益明显。苏联的这一举动,相对其去年8月政治谈判破裂后采取的不友好态度来看, 是个令人欣慰的改变,因而英王陛下政府立即对苏联政府的亲近作出反应……以期最终消除苏联可能会为德国的利益而在经济或军事上对抗英国的危险。"(注:科茨:《英苏关系史》(Coates, A History of Anglo-Soviet Relations),642页,伦敦,1945。)
    总之,苏芬战争期间,虽然英国的反苏呼声甚高,两国关系也一度出现停滞,但英国当局出于集中力量打击德国的最终目的,自始至终态度谨慎,没有轻易采取反苏军事行动,从而在客观上为日后英苏结盟留下了余地。当芬兰于1941年6月追随德国向苏联发动进攻时, 英苏结盟已经接近既成事实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