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1992年洛杉矶骚乱历史根源探析(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集刊》 聂万举 参加讨论

三、不公正的社会司法
    以警察和法庭为核心的司法机关作为国家政治机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治安管理、维护各民族人民的自由平等、推进民主进程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职能。然而,在美国历史上,由于从建国初开始白人歧视有色人种的种族主义已经根深蒂固,并且融入美国的政治体制中,所以,美国的立法和司法制度,以及所有法律的原则,都首先是以服务于白人的利益为首要前提的。虽然历史的发展促使美国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颁布了一系列民权法,废除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种族歧视和隔离政策,联邦政府随后也实施了旨在反对种族歧视和隔离的"肯定性行动",使黑人和少数民族在平等参与社会政治和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但是,不能否认,直到90年代,不仅社会上的种族歧视依然很强烈,而且在政治生活中,种族主义仍然"深深地隐藏于政府的战略与策略、政府职能与党派竞争的概念中,以及每个投票人的政党认同的潜在意识中。它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两党内部自由派和保守派的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但丝毫没有改变其种族因素的内在实质。"〔8〕在社会生活中, 当代美国白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排斥在各大城市仍然十分突出,这就迫切需要政府和司法机关主持正义和公道。然而在警察和司法机关方面,自60年代以来没有明显的改善,美国各大城市中的每一次骚乱,都是因为警察在执法的过程中肆意施暴而引发的。在洛杉矶市,警察局与其管辖的社区居民的关系自80年代以来一直因警察肆意施暴而比较紧张,市民投诉警察滥施暴力的次数逐年增加。
    黑人和拉美裔之所以经常成为警察施暴的对象,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这两个民族群体是中心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他们所在社区的贫困和失业人口多,黑帮与毒品走私严重泛滥,社会秩序比较混乱,犯罪率较高,是警察防范的"重点区"。自80年代以来,"毒品、犯罪、黑帮暴力和其它社会问题在洛杉矶中南区和市内其它区都很严重"。〔9 〕而且在这些社区,由于贫困人口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比较强烈,他们能经常接触到的"政府权力机关"的代表者便是警察。因此,警察不可避免地成为民众发泄的对象。二是在上述条件下,警察出入少数民族社区的概率比白人社区要高得多。在心理上,虽然他们对黑人和拉美裔社区的贫困现象抱以同情的态度,对其促成因素,深感无力回天。然而,作为警察而频繁地出入于这种多事的社区,他们逐渐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他们的职责就是用代表政府司法机关的合法的暴力去打击和镇压社会上犯罪分子的非法暴力。这种以暴力打击暴力为主要活动内容和方式的职业使警察潜移默化中染上了易于施暴的"职业病"。因此,每当他们到黑人和拉美裔社区后,"警察所持有的种族偏见比任何人都强烈,在他们眼中,每一个黑人和拉美裔男性都有暴力犯罪嫌疑。"〔3〕
    洛杉矶市警察局出现如此糟糕的问题,还有其它多种因素。首先,警察局长达利·盖茨本人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白人种族优越论的忠实信徒,他认为美国的黑人无论怎样提携,都不可开化。他们作为一个劣等民族,根本没有什么希望和前途,甚至不应该在美国社会上存在。其次,在警察局的组织和管理方面,警察局内部存在着很大的漏洞。长期以来,警察局在管理上过于松散,奖惩不明,措施乏力,不仅内部的帮派问题突出,而且不少警察参与毒品走私、行贿受贿等问题。由于没有任何执法部门监督和规范警察局在执法过程中的运作机制,所以,警察来到少数民族社区后,必然会出现恣意妄为、执法犯法的现象。再次,警民关系严重恶化,在一定程度上,与警察局的职业主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社会管理方面,盖茨不是以预防社会犯罪为主,而是按照军事组织的方法,把警察训练成为打击犯罪为主的准军事组织。警察与社区居民的交往相应减少,警民关系生疏。警察的职业特性以及在执法过程中过多地使用武力和暴力行为常常遭到社区的指责,而过多的失误又加剧了社区居民对警察的不信任感。
    警察与市民不信任的对峙情绪直接导致了警察频繁施暴的现象,而每一次冲突后又加剧了警民关系的恶化。洛杉矶的警察频频失误,以致于许多警察施暴,已成为其职业的一部分。所以,洛杉矶市民已见怪不怪,只要法庭能最终还以公正,他们还能承受。但是,在80年代,洛杉矶和圣安东尼奥等城市多次出现警察施暴后,"警察的种族主义暴行仍然得到最高法院的宽容"。〔10〕尤其是在1991年3 月罗德尼被打之后,洛杉矶的黑人并没有立即发动骚乱,因为他们在等待司法的判决,等待社会还他们以公正。令人失望的是,在1991年涉及黑人的两桩案件,都以黑人不利的结果而告终。罗德尼被洛杉矶警察殴打,经过一年的审判,结果仍然不利于黑人。这在客观上激怒了黑人社区的民愤,认为美国社会已经没有公正可言。在这种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黑人中的年轻人和好事者在黑邦的带动下,决定运用暴力的方式,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因为他们认为,惟有暴力才是迫使美国的白人和各级政府倾听黑人呼声的最佳方式,舍此别无选择。
    四、新闻媒体的作用
    战后美国新闻媒体借助科技的发展,作用凸显,它对城市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产生着愈来愈重要的影响。从正面讲,现代化的新闻媒体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传递信息,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根据情况变化,作出最快的反应,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从反面讲,恰恰是由于新闻媒体在信息传递方面的快捷效用,任何会产生负面影响的信息,如果在没有经过认真考虑的情况下,随意发送或播放出去,则会产生煽动民情、火上浇油的作用。在洛杉矶骚乱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美国各地的新闻媒体就有双重影响,其中,负面作用远远大于正面作用。
    就正面作用而言,骚乱爆发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是以电视宣传为先导。正是由于见证人乔治·霍利得(George Holiday)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用家用摄影机把警察毒打罗德尼·金的全过程都拍摄下来,才使洛杉矶乃至全国民众亲眼目睹了警察施暴的每一个细节;也正是电视的及时报道,在骚乱爆发后,正在郊区参加黑人教会活动的洛杉矶市长布雷德利闻讯后急速赶回工作岗位;正是由于可视电台的及时报道,加州州长获悉了骚乱的进展情况后,多次召开电话会议;恰恰是电话可视技术将决策信息及时地传达到前沿的决策者。在骚乱过程中,"有关现场的电视转播和录像,成为骚乱后拘捕参加骚乱分子的记录材料。此外,这些录像也成为分析警察为何在最需要的地方迟迟不能到位的原始文献。"〔11〕可以说,现代化媒体为各级政府尽快地平息骚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新闻媒体,美国民众了解到洛杉矶市中南区少数民族日益恶化的贫困和失业等社会问题,这对唤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促使政府加大对中心城市的投入,都起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但是,无法回避的是,各种新闻媒体对洛杉矶骚乱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概括说来,新闻媒体所产生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60年代中期以来,无论是全国性还是地方性的新闻媒体,凡涉及城市问题报道时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敏感的词汇,有时附之以夸张的手法,从反面而不是从正面对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客观的报道,结果在电视画面或报刊杂志上描述和塑造出一种按常规或常识难以想象的事情来,久而久之,便不知不觉地使人们在印象和心理上形成一种固定的偏见和思维定式。所以,有关城市问题的报道大多是犯罪、失业、毒品等社会问题的报道,人们往往不看便知其内容,并有一种"未闻其详,先有感观,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感觉。比如人们在电视中常常看到的是黑人如何参与暴力犯罪和毒品走私,而实际上,美国的绝大多数吸毒者都是白人。绝大多数的制毒者、贩毒者和兜售毒品者,也都不是黑人。新闻媒体所设定的报道思维定式和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成千上万的民众,其中不乏各级政府的决策者。
    新闻媒体促使黑人和韩国裔的矛盾扩大化。自从60年代韩国裔在洛杉矶市中南区开办商业店铺以来,这两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日渐紧张。但是,如果不是新闻媒体的宣传,其矛盾不至于由一个城市性的民族矛盾演化为全国性的民族矛盾。对于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冲突,新闻媒体并没有从历史和文化背景入手,客观地追索双方差异的根源,并从中寻求两者的结合点,而是按照盎格鲁白人的新教观念去解释和分析这两个民族矛盾的起源和实质,结果凸现在民众面前的是:夸大了韩国裔歧视黑人的种族观念,进一步削弱了黑人对韩国裔的容忍心理。在报道社会问题时,又以白人的偏见,把黑人描述为又黑又丑又懒惰的刁民,结果增加了韩国裔对黑人的不信任感。
    其次,在1992年骚乱中,警察作为司法机关的代表和象征,成为全社会的众矢之的。这与警察局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有关。但是,警察机关在民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很大程度上与新闻媒体的导向和报道密切相关。据美国学者罗纳尔多·雅各布斯(Ronald N. Jacobs)的统计和研究,在整个洛杉矶骚乱期间,仅《洛杉矶时报》从1991年3月6日到1992年4月29日骚乱的爆发, 前前后后共发表各类与罗德尼被警察殴打事件相关的文章357篇, 几乎每天都有一篇。而另一家报纸--黑人的喉舌《洛杉矶哨兵》--也在同期相继发表137 篇文章,平均每两天一篇文章。《洛杉矶时报》是全国性的,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后者是洛杉矶地区最受黑人欢迎的地方性报纸。从两家报纸报道的阶段性内容来看,实际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时间上基本是相同的。它们作为市民了解政府决策内情的重要窗口,其对警察局的报道和民众对警察局的评价,起着导向性作用。例如《洛杉矶哨兵》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得理不饶人"的态度。《洛杉矶时报》在3 月12日到16日,几乎每天都有一篇社论,其矛头主要指向警察在殴打罗德尼过程中的残暴行为,文字中的火药味也更加浓厚。从3月17日起, 该报又将矛头对准警察局长盖茨,把他的公众形象描述为一个目无法纪、蔑视民众、玩忽职守、言而无信、为所欲为的官僚。在整个骚乱期间,类似的夸张性报道,在其它报刊中也屡见不鲜。这样,在新闻媒体托出的公共形象中,洛杉矶市警察局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均被夸大了。
    再次,在整个骚乱期间,新闻媒体特别是电视现场转播,成为暴民和社会上的不安定分子了解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为他们参加骚乱、伺机破坏创造了便利条件,因而对整个骚乱的发展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在整个骚乱期间,忠实的电视观众中,除了成千上万的成年人外,还有数百万在心理上和生理上正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电视镜头中大量只能适合于成年人的刺激性镜头,在道德和行为上,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一种十分恶劣的误导性影响。
    洛杉矶骚乱给当地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据有关方面统计,在骚乱结束后,洛杉矶市共有850个家庭无家可归,2万多人失业,有58人死亡,2383人受伤,被捕的1.9万人中被判刑者达6000人。虽然1992 年洛杉矶骚乱主要限于洛杉矶市区,但是,其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为在洛杉矶骚乱期间,旧金山、拉斯韦加斯、西雅图、纽约和亚特兰大等城市也相继爆发了骚乱,虽然其波及的范围、参加的人数和破坏程度等都远远不及洛杉矶骚乱,但是,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却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中心城市的贫困化、民族关系比以前更加复杂、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公正性、政府在解决城市社会问题政策方面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等几个方面。
    收稿日期:1999-09-10
    【参考文献】
    〔1〕James B.Steinberg,David W.Lyon andMaryE.Vainana.Urban America,Policy Choices for Los Angeles andtheNation〔M〕。Los Angeles: RAND Company, 1992. 9-10.22-23.
    〔2〕王旭。美国西海岸大城市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33.
    〔3〕Barbara H. Chasin. InequalityandViolenceintheUnitedStates, CasualtiesofCapitalism 〔M 〕。 NewJersey:Humanities Press,1997.52-53,97.
    〔4〕Rodolfo F.Acuna. AnythingButMexican, ChicanosinContemporary Los Angeles〔M〕。New York:Verso Company,1998. 192-194.
    〔5〕Gerald Horne.Fire This Time,TheWattsUprisingandthe 1960s〔M〕。Charlottsville:University PressofVirginia,1995.361.
    〔6〕William H.Webster.The City in Crisis:A Report bytheSpecial Advisor to the Board of PoliceCommissionersontheCivil Disorder in Los Angeles,October 21,1992〔R〕。42.
    〔7〕Keith E.Collins.Black LosAngeles: TheMaturingofthe Ghetto,1940-1950〔M〕。 Saratoga: CA. CentruyTwentyOnePublishing,1980.18-19.
    〔8〕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46-247.
    〔9〕Mark Baldassare,ed.The Los Angeles Riots: Lessons forthe Urban Future 〔M〕。Boulder:West View Press,Inc.,1994.161.
    〔10〕陆镜生。美国人权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考察〔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7.44-45.
    〔11〕BrendaWall. TheRodneyKing Rebellion:A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RacialDespairandHope〔M 〕。Chicago:African American Images,1992.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