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对构建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2)
二、发掘历史人物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和爱国的精神 司马迁在《史记》中叙述了先秦以来至汉武帝时期国家和民族的统一过程,塑造了在这一统一过程中出现的从各代帝王、诸侯将相一直到各阶层代表人士的人物形象,而在众多的人物形象身上着重发掘和表现了他们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和爱国的精神。[5] 这种精神正是他们的价值观念和人格理想的集中表现,也就是中华民族精神。 司马迁在《史记》12本纪中塑造了多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与统一作出贡献的帝王形象。黄帝轩辕氏,战胜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6](P3 )可见黄帝是中华民族最早受诸侯尊重而统一天下的始祖。黄帝之后,中国又出现过多次从分裂到统一,从反抗暴政到建立新的政权的历史过程。这期间出现过被司马迁赞扬的不少英雄帝王。先看夏禹,《史记·夏本纪》记夏禹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后世传为佳话。夏禹的精神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先人勤劳奋斗、顾国忘家的高贵品质。 建立商朝的成汤是讨伐夏桀的英雄,建立周朝的周武王则是推翻暴君纣王的英雄,汤武革命体现了中华民族反对社会黑暗,追求光明的奋发进取精神。 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中用了浓重的笔墨,较前述帝王更为细致地描述了秦始皇、项羽、刘邦的形象。秦始皇统一中国,功不可没,司马迁在指出他实行暴政的同时,还是肯定其成功大,而项羽在推翻暴秦的历史中更建有大功。项羽在钜鹿之战中与秦军决战,破釜沉舟,其部下一以当十,终胜秦军;而在垓下之围中,尽管其部下越战越少,但他本人还是溃围、斩将、刈旗,勇敢非凡。其英雄气概,令后世人叹惋。刘邦个人武力虽不及项羽,但他善于用人,终成统一的汉朝大业。从政治上说,刘邦也是个大英雄。从黄帝到汉朝的当代帝王,司马迁有选择地进行描绘歌颂,从这些帝王身上,不仅反映了古代统一事业的来之不易,更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统一事业的不可阻挡的意志。 《史记》30篇世家中有8 篇塑造了完整而鲜明的诸侯或相当的人物形象,并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较集中体现了诸侯辅佐天子成就统一大业的奋发进取精神。《越王勾践世家》突出记叙了春秋时代越王勾践报仇雪耻的故事。越国一度被吴国打败,几乎亡国。但勾践不忘国耻,司马迁写道: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越王勾践以“尝胆”自苦自励,发奋图强,自己带头劳作,团结全国人民等待时机,后来终于在众贤臣帮助下战胜吴国。勾践灭吴故事在后世流传久远,勾践的尝胆精神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砥砺后代自强不息。《孔子世家》中的孔子虽不是王侯,但司马迁认为孔子“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6](P3310)他的著述给天下制定了仪法,对中国以后的统一事业有重要影响。司马迁笔下的孔子,不仅是个学问渊博、诲人不倦的教师,更是个积极用世,坚持理想的思想家。他那乐观处世、奋发有为的精神,显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陈涉世家》是司马迁为中国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陈涉作的传记。《史记·太史公自序》指出:“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陈涉称王虽只6个月,但他是抗秦起义第一人, 其发端之功可与汤武革命、孔子修《春秋》相比。陈涉这位起义领袖的英雄形象,反映出农民阶级及其领袖人物的智慧、勇敢、觉醒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显示了捍卫自己的基本人格,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这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史记》中《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绛侯周勃世家》共5篇, 写了汉初佐刘邦打天下和巩固天下的功臣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5人。显然这5人都以他们各自的智慧和才能为汉朝统一事业奋斗并作出了贡献。提到萧何的形象,就会让人想到他在为刘邦打天下时在后勤保障上的突出贡献。曹参不仅跟刘邦有战功,且在刘邦死后惠帝时任相国,实行与民休息政策,也有历史功绩。张良是汉初功臣三杰之一,他是谋士的典型,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王者之师”。陈平也是一个“智”者的典型,在建立和巩固汉政权中作出过重大贡献。周勃是一员猛将,为刘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在汉初粉碎诸吕的变乱中,更成为安刘氏天下的元勋。为统一事业奋斗,使他们都成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在他们身上也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 《史记》70列传除6篇写少数民族或周边国家的史实, 其余多为古今社会上各种杰出人物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指出作列传的出发点:“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即是为那些能扶持正义、才干卓越,不让自己失去时机而建立功名的人作列传。在列传中有众多的建立功名的人物形象,同本纪、世家中的英雄人物一样,体现了鲜明而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如果说,本纪、世家中的英雄人物其民族精神多表现为在国家统一事业中的奋发进取精神,那么,列传中的杰出人物为扶持正义、使自己不失时而建立功名,其民族精神多表现为个人在功名追求中,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格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和爱国精神。 春秋时代的伍子胥,其父兄遭楚平王无端杀害,伍子胥由楚奔吴,为吴王阖闾任用,后领吴兵入楚,替父兄报仇。事见《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何以能成就功名,实现复仇?司马迁在论赞中指出:“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伍子胥在投奔吴国的路上过昭关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战胜了一路上的困难,终于到达了吴国,为成功名创造了条件。 范睢是战国末期的游说家,早年在魏国被误为勾通齐国,受魏相魏齐笞击几乎死去。范睢后逃至秦国成为国相,封为应侯,佐秦昭王建远交近攻之策,废太后,逐穰侯,在秦的统一事业中起过一定作用。其仇人魏齐后被秦国追得走投无路,终于自杀。事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蔡泽之事近于范睢。他们在个人受辱之后,自强不息,既为秦国统一事业作出贡献,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司马迁本人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自述,受李陵之祸后,忍辱完成《史记》,他也是自强不息的典型。 这种个人人格上的自强不息精神表现在个人对国家的关系上就是爱国精神。《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写的廉颇、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人。蔺相如出使秦国,完璧归赵,又能“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廉颇与相如结为刎颈之交,这就是后世广为传颂的“将相和”的故事。他们二人都以国家利益为重而放弃私见,也就是都从人格上自我意识到国家要自强而自己对国家负有责任,这就是爱国精神。 这种爱国精神在《史记·田单列传》所写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身上,表现为田单在齐国将被燕国破灭时,施展奇谋,即他用火牛阵的故事,率即墨军民反败为胜,大破燕军,完全收复齐地。体现在《史记·屈原列传》所写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身上,便是为实现改革楚国朝政、统一天下的“美政”理想,而与楚怀王父子及旧贵族党人的不妥协的斗争。其对楚国的无限眷恋用血泪铸成了不朽的《离骚》等诗篇。他最后虽投江自杀,但其伟大的爱国情志,将“与日月争光可也”。爱国精神虽为世界上许多民族所共有,但爱国精神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且有真实文学形象存在,则为别国少见。 《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塑造了众多的中华民族杰出历史人物形象,他们身上突出体现的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和爱国的精神,如奔腾的江河,如涓涓的小溪,共同汇聚成中华民族精神的大海。黄帝、夏禹、勾践、伍子胥、田单、屈原、廉颇、蔺相如、陈涉、项羽、刘邦,一直到司马迁本人等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个体成员,他们有各自的经历与个性,但在他们身上共同拥有中华民族精神。司马迁将民族精神人物化、形象化和故事化了,这就大大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流传和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