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继承与开新之间(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文杰 参加讨论

(四)留学生
    清朝以科举正途作为取士的主要途径,熟读儒家经典、以科举而致荣显,是多数读书人的选择。鸦片战争之后,中西交流逐渐频繁。最先,有部分人通过教会出国留学;后来,清朝曾通过政府行为小规模地推动留学。这些学生在外有计划地学习语言、机器、制造、军事等专门技能,回国后被安排在相应的学堂或机构工作。但因科举的正途地位一直未变,且官派留学规模较小,甲午之前的留学教育对传统选官制度并未造成冲击。
    在中日甲午战争、特别是庚子事变之后,官派或自费出国留学的人数骤增。1901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定奖励游学生规程,比照国内的正途,授给领有文凭的留日学生以相应的出身。1904年,为将在北洋任差的留学生纳入到官僚系统之中,直隶总督袁世凯上奏,建议将留学生咨送学部考验,而后授予出身与职位。不久,科举停废,传统选官制度发生重大改变;加之毕业归国的留学生日益增多,学部奏定了标准的考验游学生章程,考查学生所学专业及中外两种语文,然后根据考试成绩,分别授予进士、举人出身(25)。1908年1月,宪政编查馆、学部进一步细化、完善留学生录用章程,规定留学生在经由学部出身考试之后,还需廷试经义论说、科学论说,进行授职考试。根据两次考试的成绩排名,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检讨、各部主事、内阁中书、七品小京官、知县等职务(26)。这其中,许多留学生被分配到外务部任职。
    经由留学生考试而选拔的官员,因有在外学习的经历,故一般视野开阔,其中不乏学有所成的、具备一技之长的人才。然而,由于此时出国游学、特别是赴日留学已成潮流,学生群体良莠不齐;加之清朝所定的考试规则十分宽松,因此,也有大量平庸之辈混迹其中(27)。除经由廷试选拔之外,还有一些留学生直接被奏调进储才馆或外务部任职。从《大清缙绅全书》、《职官录》、《近代中国教育史料丛刊·留学教育》等史料中,可找出留学生出身的外务部司员79位,他们被选用的情况如下。

上面的名单清晰显示,后科举时代,留学教育取代科举出身,成为外务部官员主要的授职依据。这种趋势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强化。在众多的留学生中,留日学生以压倒多数的优势,成为留学生司员的最主要来源。而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考究留日学生的专业,会发现绝大多数皆来自所谓“法律科”(28)。这一科目本需要长期训练,但对于庚子事变尤其是在日俄战争之后留日的学生而言,讲求的是速成、速效;加之游学生廷试仍只求楷法标准与文句通顺,缺乏严格的考核程序,由此导致留学生出身的外务部官员良莠不齐,不尽合乎对外交涉的种种要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