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曾在同文馆肄业的驻外人员归入下一类中。 (20)《奏定译学馆章程》(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北京大学史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9页。所谓普通学,包括9类: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图画、体操;专门学分为3类:交涉学、理财学、教育学。 (21)译学馆学生在完成五年学业之后,须经学部考试,毕业者与大学堂学生一律给予举人出身。考试中获得最优等者(80分以上)内以主事任用,外以直隶州知州分发通商口岸;优等者(70分以上)内以内阁中书用,外则以知县分发通商口岸省分;中等者(60分以上)则内以七品小京官用,外以通判用。参见蔡璐《京师译学馆始末》,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40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页。 (22)章梫:《京师译学馆同学录叙》(宣统三年),载《北京大学史料》第1卷,第177页。 (23)张心澂:《译学馆回忆录》,载《文史资料选辑》第140辑,第189页。 (24)译学馆学生的毕业成绩,分为最优等、优等、中等三类。甲级学生,路濬、权世恩、杨毓瑔、郑庆豫、陈禹谟、陆绍治、张沛霖、蔡世溶、黄时俊皆为中等。其中,路濬、杨毓瑔、郑庆豫皆因外国文主课成绩不及格,由优等降至中等。乙级学生中,张天元列优等,何清华、曹允臧、李庭兰、张大宾列中等,其中,何清华因外国文主课成绩不及格,由优等降至中等。丙级李棠书成绩列优等,雷孝敏、田树藩、胡襄列中等,其中,田树藩因外国文主课成绩不及格,由优等降至中等(《京师译学馆甲级毕业生清单》、《译学馆乙级学生毕业等第清单》、《译学馆丙级学生毕业分数单》,载《北京大学史料》第1卷,第422—427页)。 (25)刘真主编、王焕琛编著:《近代中国教育史料丛刊·留学教育》第1册,台北“国立”编译馆1980年版,第773—776页。 (26)《谨拟游学毕业生廷试录用章程缮具清单恭呈御览》(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载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大清新法令》第2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95—397页。 (27)曾参加过留学毕业生廷试的颜惠庆在回忆考试经历时称:“尽管殿试非常庄重,是正规的专门策问贡士的考试,实际上,只要字体工整,策文没有大错,浅通论述的题目,便不难过关。”颜惠庆:《颜惠庆自传》,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7页。 (28)以宣统三年廷试之后授给外务部司员职位的32位游学生为例,其中除周泽春留德不计,张淑皋留日习“政治经济科”之外,其他30位全为留日学生,且专业皆为“法律科”。参见《学部考取东西洋游学毕业生名单》,《申报》1910年9月8日,第2张第2版。 (29)《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等折》(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二日),《军机处录副》03-7214-097。该折由六位将军督抚联衔呈递,除袁世凯外,另五人为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署两江总督周馥、署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南巡抚端方。该折在八月初四日得到批复。 (30)例如宣统二年举贡考试后分发外务部学习的王楚乔,早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就考取拔贡,二十八年(1902)乡试举人,三十一年(1905)以公费赴日本留学,在宏文学院学习。后依据新政策,回国参加举贡考试。王楚乔履历参见余彦文编著:《鄂东著作人物荟萃》,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498页。 (31)宗鹤年经历见《申报》1903年6月26日,第1版;《申报》1907年8月29日,第11版;张肇棻经历见《申报》1905年2月11日,第2版;章钰经历见《申报》1905年3月7日,第10版;关庆麟经历见《申报》1908年6月6日,第5版。 (32)《外交长陆徵祥之小史》,《申报》1912年4月3日第6版。 (33)《外交部部令》(1912年6月17日),《政府公报》第2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版,第163页。 (34)颖斋:《“京官”生活回忆》,载黄萍荪主编《四十年来之北京》第1辑,香港大东图书公司1978年影印上海子曰社1949年版,第40页。 (35)[日]川岛真:《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田建国译,第88页。川岛真通过核对1912年外交部新录用人员名单,发现在清朝外务部90名职员中,有65人被重新任用,其余25名则被弃用。 (责任编辑:刘晓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