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关于史家思维方式的思考(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华文化论坛》 顾奎相 参加讨论

强调承继传统,还有一条原因,那就是中国几代史学家,锐意追求中国史学走向世界 ,跻身于世界史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具备多种因素。就学术因素而言,我们的学术 观点、研究方法、学术风格必须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史” 、“论”结合研究,或作为史学理论,或作为史学思想,或作为史学方法,在传统史学 中有明显特色,“太史公曰”、“臣光曰”、“赞曰”是史论结合的早期形式。马克思 主义传入中国后,唯物史观被运用于历史研究,使史与论在互动中结合起来,开辟了中 国史学研究新局面,形成了同西方各学派迥然不同的中国唯物史观学派。继续在“史” 与“论”两个层面上深入开拓,有机地、科学地把二者结合起来,去揭示历史面貌、阐 释历史内在发展规律,将使中国史学以独特的形象雄踞于世界史坛。
    也许有人会问,你如此强调“承继传统”,是不是在排斥西方史学呢?不是。如果说, 历史学离开传统不能创新,我同时也认为,离开西方史学也不能创新。改革创新要有参 照系。建立在高度现代化基础之上的西方史学范型,确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借鉴。如果 我们能选好“拿来”、吸纳,会大大提高史学创新的效率和质量。在传统和西学的关系 上,既要反对数典忘祖,也要反对尊祖排外。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好。
    历史学在多样中激活
    江泽民说:“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这是在宏观上讲多样性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而延伸至人类文明各微观领域, 多样性的作用也是如此。多样性利于比较和选择,利于引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利于激活 心智和心力,利于相互碰撞和竞争。没有碰撞就没有火花,没有竞争就没有激活和发展 的动力。历史事实证明,在学术实践的进程中,什么时候呈现多样化的局面,也就是毛 泽东倡导的“百花齐放”的局面,什么时候学术就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什么时候独家 垄断,“一花独放”,什么时候就万马齐喑,衰败萧条。这是一个为无数事实所证明的 学术发展态势定律。翻开中国建国以来的史学史,清晰现出“U”字型发展景观就是佐 证。谭其骧、戴逸两位先生各有一段文字,很能说明问题,谨抄录于下。谭先生说:“ 记得建国初期,史学工作者都在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并试图应用到自己的专业研究 中去。在史学界展开了关于古史分期、汉民族形成、资本主义萌芽……等等一系列的讨 论,……史学界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可是好景不长,不久政治运动进入了学术 领域,展开了批判运动。二十多年内,从评价武训这一历史人物、批胡适、批‘右派’ 一直到所谓‘批孔批儒’,不断地、大规模地全面展开。手头有一部1975年出版、搜集 到1974年底的古代史论文索引,根据这本索引,从1955年到1974年二十年间,全国主要 报章杂志上所发表的批判文章约计共有二千篇之多。……‘四人帮’时搞所谓‘批孔’ 、‘批儒’、批《水浒》,弄得全国报章杂志一时全都是这种文章。据统计,1975年一 年内批《水浒》的文章竟多达441篇。……试回顾那几年里,史学界有什么可读的文章 ,有什么成果而言?”这是谭先生用白描手法把1949年-1979年30年间中国史学发展情 形做了客观展现。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现在,中国史学又如何呢?戴逸先生描述说 :“中国历史学经历了十年浩劫,从一片文化废墟中走出来,经过拨乱反正,……教条 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纠正,研究禁区被冲破,外国史学理论大量引进,各种学术意见 ,畅所欲言,百家争鸣,各种观点和体裁的史书络绎出版。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累计 出版的史学著作、回忆录、地方史、资料集二万多种,各类史学文章不下二十万篇。研 究工作得到长足的进展”。两位史家把建国50余年的史学历程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地划 为三段:前10年(一般称17年),“双百”方针基本得到贯彻,学者们积极运用马列理论 ,对一系列史学理论问题进行研讨,使史学界“一片欣欣向荣”。中间20年(包括“文 革”10年),教条主义猖獗,只讲阶级斗争,只讲农民战争,桎梏了学者们的手脚,使 历史学衰落到谷底,“无文章可读”,“无成果可言”。后20年,教条主义基本上得到 纠正,简单化、公式化被多样化所取代,中国史学生机勃勃,史学研究“长足进展”。 很明显,这50年历史学发展过程出现高、低、高的背后是“多样化”或“简单化”在起 重要作用。如果再深入研究,还会发现,低谷两边的高度有轩轾之分,前段高度大大逊 于后段。因为前10年,政治化倾向和阶级斗争史观已浓重的侵蚀了史学研究领域,史学 研究的开放性、史家研究的创造性都受到制约和局限,自然限制史学研究的攀升高度。 而后段,国家改革开放,阶级斗争为纲不复存在,阶级斗争史观独步史坛局面结束了, 多样化受到保护和提倡,因此,史学研究攀上了新高。这进一步说明,多样化的力度和 史学繁荣的程度,二者不是相悖,而是成正比。
    还有,把中国史学发展历程同西方史学相比较,亦可看出多样性对史学发展产生的效 力。朱本源先生多篇关于中西古代史学比较研究的文章,曾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令人信服 的论述。他说,孔子是“中国史学之父”,“中国传统史学(指西方史学传入中国以前 的史学)不仅在历史编纂方面为任何民族所不及,而且在历史理论方面也有可以媲美西 方近代历史思维之处”。对孔子的思想和理论,西方史学亦有较高的评价,就连科学界 的精英--诺贝尔奖得主们,在1988年1月于巴黎发表的宣言中都指出:“如果人类要 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然回头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看来,中国传统史学在历 史编纂学和史学理论诸方面至少是不逊于西方史学,甚而有领先之处。中西史学明显拉 大差距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