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弄清时代差异 近代中国思想家们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里,把西方近代以来数百年间的各种文化思潮和学说介绍进了中国。要准确理解这种经过大大浓缩、压缩以后的思想史文献,就必须弄清其时代性,否则,就难以对思想家、思想流派或思想文化运动的性质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历史定位。 例如,自从上世纪20年代蔡元培先生批评严复“看得激进的人多了,反有点偏于保守的样子”①之后,严复及其思想常常被人说成是“保守主义”。但是,新发现的严复批注本Burke②(《柏克传》)③,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与上述结论不同的证据。从严复所留下的360多条批注中,有关于法国革命的,有关于传统的,有关于柏克的保守主义的。这个批注本让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严复从柏克那里受到了某些启发,然而,在对待革命、保守主义等核心问题上,严复的思想却与柏克不属于同一个时代,更不属于同一体系。 柏克视传统如生命,反对一切革命,代表的是欧洲18世纪的保守主义的传统。严复虽然批注过《柏克传》,但从其思想体系看,却与柏克的体系和价值取向有着本质性的差异。严复的思想如果说有体系的话,其性质基本上属于19世纪中后期的进化论。严复并不反对革命,但是,在他看来,在民德、民智、民力程度均未足时,强行革命亦无益,革命以后又会重新恢复到原有的旧状态。 他相信“国之进也,新旧二党,皆其所不可无,而其论亦不可以偏废。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且守且进,此其国之所以骏发而又治安也”,认为“天演有必趋之程,非人事所可以大易”,“天演有程,而时不可举,虽有至美之政,至善之教,而群之进也,以人格之不可以大逾,亦特如其所当然而已,不能骤变而速化也”。④在政治领域,“治制本无优劣,视与其民程度相得何如。民如躯干,制如衣服,以童子而被贲育之衣,决其不行而蹶耳,何可用乎? 故不察国民优劣,而徒于治制争之,只成戏论。”⑤因此,维新也好,守旧也好,都应该知道,“群之差数功分,皆取决于其民德之何如,使本弱也,而忽强,本贫也,而忽富,本僿野也,而忽文明,必无是也。民德未孚,虽以术为之,久乃废耳。又使知政俗礼刑,所以成其如是者,一一皆有其本源,则图进步者,知旧法皆有一时之最宜,言率由者,知成功之宜退……是故用天演之说以方群者,将所以除愤解嚣,而使出于中庸之道而已。”⑥这些基本上都是源自19世纪中后期英国思想家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与柏克的思想有着质的差别。严复晚年最容易让人将之与保守主义联想到一起的那几篇文章,几乎没有引用过柏克。例如,《思古谈》(1913年4月)表彰“孔子信而好古”,引用的是19世纪“英之文豪而兼美术家”“刺士经约翰”(John Ruskin,1819-1900,今译罗斯金) ⑦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讲义》( 1913年9月) 虽使人回想起严复在《柏克传》中所做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及“有治人无治法”等批注,但是,严复自称“杂引旁行鞮寄之书,以为吾说之助”⑧,在整个讲义中,却并未提及柏克或柏克的作品,他所提到的,反倒是“西哲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西国法家”Sidgwick( Henry Sidgwick,1838-1900)、“西哲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斯宾塞尔”(Herbert Spencer,1820-1903)等。⑨《读经当积极提倡》和《导扬中华民国立国精神议》(1913年) 两文,提到了英国文学家“曹沙尔”(今译乔叟)、“莎士比亚”、“弥勒登”(今译弥尔顿)及哲学家斯宾塞等,但未提到柏克。 这些都足以证明,严复的思想从体系上说,主要源自19 世纪英国的思想学说,而受18 世纪柏克所代表的保守主义的影响非常有限。 再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常常被人评介为“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⑩但是,在西方,发生在15-16 世纪的“文艺复兴”主要内容是复兴古学,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主要是倡导自由、平等、博爱,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伦理革命”等,呼唤“德先生”、“赛先生”,主张“国权”、“群己权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天演进化”、“进步”与“秩序”、“互助”等(11),从一开始就把攻击的矛头指向了“孔家店”和儒家思想,指向了“旧文学”、“旧伦理”,而这些内容在西方,恰好属于“反文艺复兴”和“反启蒙运动”,而不是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是19 世纪后半期新出现的进化论等。 总之,中国近代思想史文献不同于传统的古典文献,是一种“新文本”,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要整理、研究、使用这样的文献资料,除了继续运用传统的研究方法之外,还要根据这些新的特点,引进新的研究方法。所谓“新方法”,简单说来,就是从中外学术文化交汇处,从源头处入手,运用跨文化、跨语际研究的方法,努力弄清相关文献的语际、国际、时际等关系,只有这样,我们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认识才会更清晰、更加真切一些,理解才会更加深入、更加到位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蔡元培:《五十年来之中国哲学》,载《最近之五十年》,上海申报馆,1923年。 ②John Morley,Burke,London:MacMillan and Co.,Limited,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897. ③笔者已另撰《严复、柏克、保守主义》一文对之进行了专门介绍与探讨。 ④斯宾塞著,严复译:《群学肄言》,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13页。 ⑤甄克思著,严复译:《社会通诠》,第144页。 ⑥斯宾塞著,严复译:《群学肄言》,第312页。 ⑦王栻编:《严复集》,第2册,第322-323页。 ⑧王栻编:《严复集》第2册,第329页。 ⑨参见王栻编《严复集》第2册,第326-329页。 ⑩参见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476-481页。 (11)参见刘桂生《略谈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主要口号的时代属性》,收入《刘桂生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71-82页;刘桂生主编《时代的错位与理论的选择—西方近代思潮与中国“五四”启蒙思想》,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责任编辑:高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