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简论丁韪良(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林》 孙邦华 参加讨论

由此观之,丁韪良在同文馆不断扩大西学教育、迻译西书,是基于对当时中国效法西方的洋务运动视之为传播福音的"黄金时代",欲以教育为手段、以西学为工具,而且把二者结合起来,把同文馆当作"最好的教堂",进行间接布道。同文馆的西学教育虽有一定成绩,但由于丁韪良是以传教为目的,其成就远远低于人们的期望值,因而遭到时人的纷纷抨击。
    三"分而治之"和"以华治华"
    近代来华西人--传教士、学者、政府雇员、使馆人员等,在中国寓居几年或几十年后,对中国不可避免地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即中国观,探析其中国观,有助于认清他们的"庐山真面目"。
    近代来华传教士口口声声说耶稣基督劝人为善、待人如己,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实则在侵略者的武力和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干起诸如霸占民产、鱼肉乡里、包揽词讼、包庇不法教民等罪恶行径,激起民愤,最终酿成一起起教案。1870年发生的天津教案即是其中的一例。天津教案发生后,法国联合英、美、俄、德、比、西诸国,一起向清政府"抗议",各国军舰更麇集于天津海口"示威",强令清政府镇压民众,并扬言"十数日内再无切实办法,定将津郡化为焦土。"(注:《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三十三,第51页。)丁韪良曾为殖民侵略者的军事挑衅行为作鼓动性宣传,主张将整个"暴乱地区"夷为平地,并把它变成法国租界。 (注: Spence, Jonathan:ToChangeChina:WesternAdvisersin China,1620-1960.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1969,第151页。)
    近代寓华西人以传教士、商人、外交人员为主,外交人员以保护传教、商通为职责,商人是传教士财源的主要捐助者,传教士则既为商人说话,又为本国外交辩护,作为对他们的回报,圣经、炮舰、商品三位一体,共同征服中国。如美国传教士林乐知(Y.J.Allen )曾坦率地承认,"吾惟志在通商传教耳"。(注:林乐知编《中东战纪本末·治安新策》,初编,卷八,第9页。 )丁韪良则在《教务杂志》上撰文说:"基督教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于寻求其巨大扩张的新地区,开拓的地区越来越广,而成为十字架(基督)的使者,在那些地区,我们的政府扩大保护国际贸易商, 也保护传教士的工作。 "( 注:The ChineseRecorder,March,1897,第111-116页。 )这一席话鲜明地揭示了传教士、商人、政府在对外扩张中三位一体的亲密关系。近代寓华传教士大都所做如所想。如德国传教士郭实腊(C.Gutzlaff,又名郭士立)在鸦片战争前就潜入中国沿海地区侦察达十余次,以刺探情报,后来又为英国侵略者充当翻译、向导、顾问和参谋,成为西方侵略者的急先锋和警探;(注:顾长声前揭书,第50-61页。)美国来华的第一个传教士裨治文(E. C.Bridgman )在鸦片战争前就自诩为主张对中国"采用有为的和果断措施的鼓吹者",极力怂勇西方用武力征服中国;(注:顾长声前揭书,第29-30页。)美国传教士伯驾(P.Parker)和卫三畏等,一身兼二任,既是传教士,又是驻华外交官,曾先后胁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和《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为基督教会和政府双方效劳;(注:顾长声前揭书,第86-87页。)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Richard)则喜结中外权贵,企图把中国变成英国的临时保护国( 殖民地)。(注:顾长声前揭书,第315-357页。)丁韪良则兼具以上传教士的特点。他来华后不久,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丁韪良与来华的其他传教士一样,既为侵略者辩护,又视之为推进在华基督教发展的天赐良机。他说:"按照上帝的旨意看来是必需的,首先应该使用武力,令这些高傲的亚洲人谦恭下来,然后才能用福音把他们抬高"。(注:顾长声前揭书,第202页。)在他看来, 上帝是一手拿大炮一手拿十字架的两面人,或者说,侵略者先是奉上帝的旨意将亚洲人打倒,接着再由丁韪良等传教士装扮成仁慈的上帝,来拯救受苦受难的亚洲首先是中国人民。在《天津条约》谈判期间,英法联军商定一方面派卫三畏和丁韪良同直隶布政司钱炘和谈判,制造和谈假象作为掩护,英法联军则乘机于5月20 日向大沽炮台发动猛攻,企图迫使清廷就范。卫三畏声称,"这四国兵舰和公使汇集在中国京城附近,是我们对中国进行传教工作的一部分"。(注: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3页。)再次揭示了炮舰、公使与传教士之间的内在关系。如前所述,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丁韪良和卫三畏完成了修约谈判,并成功地将"宗教宽容"条款塞入中美《天津条约》,推进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
    丁韪良和近代来华传教士总是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影响对华政策。当以"上帝"的名义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江南之时,曾引起了传教士们的浓厚兴趣,"当知道那些叛乱者是基督徒","传教士们讨论它对传播福音可能有的关系",并激动不已。(注:W.A. P. Martin:ACycleof Cathy,or China,South and North,New York,1896,第129页。)他们通过对天京的访问考察,明白太平天国将建立"非基督教国家",且既不会履行以前西方与清政府已签订的条约,也不会与西方订立类似的新条约后,(注:邹明德著《美国传教士与太平天国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见汪熙前揭书,第176-177页。)传教士对太平天国的立场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丁韪良则与众不同,他先前一直主张美国政府对太平天国采取"中立"甚至帮助的对策,(注:邹明德著《美国传教士与太平天国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见汪熙前揭书,第181-186页。)而于1857年6月13日和20日的两封信中, 别出心裁地提出采取分别承认中国两大敌对政权的对华策略,实行"分而治之",并指出:"分而治之是用来猛烈攻击东方排外主义堡垒的策略,可以驱使敌对的皇朝乐意互相攻讦",以利于美国相机发展在华势力,坐收渔人之利。(注:Covell前揭书,第86页。)这可能是近代"分而治之"侵华思想的嚆矢。当义和团运动爆发,并逐渐控制京律地区之后,丁韪良惊呼:"西方人成了异教狂热的牺牲品",并重弹"分而治之"的老调,"那就让这个异教帝国被基督教列强分而治之吧"。(注:Spence前揭书,第158页。)他躲进英国公使馆,并亲自拿起一杆毛瑟枪,镇压义和团,参与抢劫活动。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此期间,他给驻华外交官写了一份备忘录,为殖民者献计献策。说"对中国来说,完全的独立既不可能也不可取",又说"利用中国人治理中国人要容易得多,而用相反的办法,则不可能达到目的。"提出了"以华治华"这样又一种殖民统治办法。(注:顾长声著《从马礼逊到司徒雷徒》,第216页。)当义和团被镇压后, 丁韪良转道上海回美国时,于1900年9月28日,在上海新天安堂发表演说,又提出预防"这样的暴乱"再次发生的惩办措施:解散中国军队,接收所有的兵工厂或加以摧毁。并比喻说,"当你抓到这只老虎以后,就必须拔掉它的牙齿,斩断它的爪子。"(注:顾长声著《从马礼逊到司徒雷徒》,第217页。)回到美国后, 他又在美国很有影响的《纽约时报》(1900年11月17日)上发表一封公开信,强烈要求清政府赔款和惩办怂勇义和团的各级官员,主张外国军队长期占领北京等。(注:顾长声著《从马礼逊到司徒雷徒》,第218页。 )想以此永远消弭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而俯首听命于他们的殖民统治。事实上,他的这些论调不正与随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基本吻合吗?不能否认殖民者正是受到了丁韪良等人言论的影响。在美国逗留期间,丁韪良到处发表演讲、文章,兜售其主张,对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进行大肆攻击,还十分露骨地鼓吹美国占领中国神圣领土海南岛,作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根据地","一个转动世界的支点","使我们在有关中国前途的一切重大问题上有发言权",而且说这是美国领土的"自然延伸","将领土扩展到太平洋沿岸",就如同"六十年前英国要求香港岛",美国应"不因惧怕发展而放弃她光荣的卓越地位"。(注:顾长声著《从马礼逊到司徒雷徒》,第218-219页。)极力为美国在中国的殖民侵略效劳和辩护,因此,说丁韪良充当了殖民主义的代言人和辩护人,毫不为过。美国学者米勒在研究了大量传教士文献资料后得出结论说:"在19世纪,传教士中的领袖人物曾多次赞成使用暴力和强制手段,以消除中国人对与西方接触和基督福音的抵抗。"(注:陶文钊编选《费正清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0页。 )丁韪良则是这类人物的典型代表。他正是带着这样的殖民者心态,译介系列国际法著作。尽管他声称旨在让中国人懂得并遵守西方资产阶级国际准则,以及"知悉西方各国亦讲道理,武力并非西方人唯一之法律"。(注:林治平前揭书,第260页。)但是, 书中所宣扬的却是西方列强对外扩张和"征服蛮夷之地,而令其归化,于理无损",不平等条约"虽曾被逼,犹必谨守"等理论。(注:[美]惠顿著,丁韪良译《万国公报》,同治三年孟冬京都实馆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