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日的战争赔偿与战争反省(3)
在美国的扶持和朝鲜战争巨大需求的推动下,日本经济开始复苏。日本凭借其壮大了的经济实力,凭借其在美国的世界战略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利用东亚各国政局长期动荡、经济和外交上有求于日本的形势,在与索赔国的谈判中,极尽狡诈无赖之能事,迫使众多国家接受了日本的方案。 中国是受日本侵略损失最大的国家。据统计,在长达14年的侵略战争中,被日军屠杀和作战牺牲的中国民众、军人达2000余万,加上负伤者达3500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5000亿美元。中国作为战胜国,有权利要求日本提供战争赔偿,但由于美英的分歧,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国民党当局均未参加对日媾和的旧金山和会。而日本却根据对缔约国对象选择权利,利用台湾当局急于同日本签约以取得中国对外关系上"正统地位"的心理,在谈判中迫使台湾在赔偿问题上作出全面让步。1952年4月28日, 台湾当局同日本签订《和平条约》,宣布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强烈谴责这一完全牺牲中国利益的条约,声明"中国拥有要求赔偿这些损失的权力",而且在1972年与日本恢复邦交的谈判中再次提出赔偿的要求,但出于尽快与日本恢复邦交正常化的考虑,加之台湾当局的先期宣布放弃赔偿要求,给中国对日本索赔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中日联合公报》中中国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对中国的战争赔偿以中国放弃赔偿要求而告终,对其他国家又如何呢? 东南亚国家长期遭受西方殖民者的奴役和掠夺,二战中被日本占领和破坏,二战后又击败了卷土重来的英法荷殖民主义国家,刚刚赢得了民族独立;独立后国内政局动荡不安,政变频繁,经济状况恶化,它们迫切希望取得外国的经济援助;对日和约又牺牲了这些弱小国家利益,台湾当局先期放弃赔偿的行为为它们的对日谈判投下了阴影。日本正是利用了东南亚国家所处的不利形势,从1955年起开始以赔偿为诱饵与东南亚国家进行谈判,以非常有限的劳务和实物赔偿为交换,占领了东南亚市场。对韩国的谈判,由于其保护国美国的干预,日本也以8 亿美元有偿无偿的经济"援助"而了结。 三 战争赔偿古今有之,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战争的性质和文明发展程度的不同,导致了战争赔偿的目的和结果大相径庭:二战以前的战争赔偿大都属于对战败国的掠夺,而二战结束后德、日的战争赔偿的目的,不仅是要弥补因德、日侵略而遭受的损失,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赔偿起到教育和惩戒的作用,促使德、日两国人民反省战争。这种战争赔偿不是套在德、日两国身上的枷锁,而是悬在侵略国及其人民头上时刻嘀嗒作响的警钟。因此,德、日的战争赔偿不仅是一个经济行为,也是一个政治行为;它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系统行为;它不仅是国家行为,同时也是全民行为。它因战争而引起,以教育国民从而防止再度爆发战争而终结。德、日两国对战争赔偿的不同态度,直接影响了国民对战争的认识,导致两国政府及国民对战争责任的认识出现了重大的差异。 德国对战争赔偿采取了比较积极和认真的态度,对战争罪行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揭露,使更多的人尤其是战后出生的人对德国的战争性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整个民族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和赎罪心理。他们认识到他们或他们的祖辈、父辈为之疯狂并积极参加的那场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损失,而且对德意志民族来说也是一场灾难。战后德国政府和80%的民众在对纳粹发动侵略战争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具有正确的立场。勃兰特和科尔以德国总理的身份向犹太受难者下跪,赫尔佐克总统告诫国人"要真诚地正视本国的历史,必须超越世代地承担战争责任问题"(注:转引自姜维久:《日本与德国战后国家赔偿及个人受害赔偿比较研究》,载《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3期,第178~179、180、180~181页。)。不仅政界要人作此重大表示,而且诸多公司如奔驰、大众等都建立了纳粹受害者纪念碑,以教育企业职工使其牢记自己应负的责任,维护和平,正由于德国在战争赔偿及与此紧密联系的战争反省问题上采取积极的态度,德国人民得到了广大受害国政府及其人民的宽恕;德国不再被当作侵略者看待,并已溶入了欧洲统一的大潮流之中且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与德国相比,由于日本的战争赔偿以特殊的方式"完成",对日本的战争反省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一)日本由于对战争赔偿采取消极态度,讨价还价乃至完全拒绝,甚至把赔偿当作与处于困境的被侵略的弱小国家进行正常的外交和经济往来施加压力的一种手段,使广大日本民众误认为,日本的赔偿不是对所犯罪行的不安而引发的弥补性忏悔,而是出于怜悯及道德的高尚所赐予对方的恩泽。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