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严复对“自繇”思想的解读(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江苏社会科学》 颜德如/宝成关 参加讨论

但是,严复对自由实现条件的关注,透露了其理论的困境。自由为人类本性所在,这是一种实然判断还是一种应然判断呢?从他对卢梭“斯民生而自繇”的不认同来看,他无疑同意这是一种应然判断。这就表明,中西方对自由学说探讨的逻辑假定的差异。严复很难想象人类曾生活在一个充满斗争的自然状态中,为了摆脱此种无休止的争斗,人们以和平协议的方式来安排他们的生活。对严复来说,与其让人们自订协议以谋求生存、自由与幸福,还不如让圣贤来启蒙他们,使其脱离无知之境。这里,严复显然有一种先知者的优越感。而那些群龙无首的民众,则处于一种迷茫的期待化育拯救的不安之中。这种知识精英对于无知民众的救赎,使民众很自然地滑入对权威主义的崇拜之中。所以,严复在晚清中国寻求自由之实现,充其量是一种精神的安慰与理论的偏好罢了。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晚年的严复为何招来“保守”的骂名。
    在笔者看来,严复这种对启蒙的过分执着,暴露出他的如下倾向:一是对人类理性的乐观主义倾向;二是对英雄史观的向往。实际上,人类理性的有限性、认知的不完全可靠性和德性的不可信赖,一再击碎了我们人类的美好梦想;而那种对英雄创造历史论调的偏爱,迟早要被人民大众的正义力量摧毁。只有对人类自身的发展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对历史与传统表现出应有的谦恭与尊重,才可能真正推动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这也许就是严复等辈对启蒙过分自信的内在困境及其启示吧。
    五、“自繇”与富强的关系
    如上所述,“自繇”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受挫,与思想的自身因素、接受群体的信仰与智力水准等相关。除此之外,我们认为还同当时社会的主题有关。自1840年以降,晚清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以救亡图存为中心的。严复和那时的人们一样,在进行思想选择时,是不可能回避这一主题的。严复以下的一段话就反映了此一趋向。他说:“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斯二者,与中国理道初无异也。顾彼行之而常通,吾行之而常病者,则自由不自由异耳。”(注:《严复集》之一,第2页。)依此论述,西方兴盛的两大奥秘并非其独有,中国同样具备。但是,为什么中国没有富强呢?归根到底在于中国缺乏西方式的自由。严复的时代关怀,不仅没受到赞扬,反而被人认为是导致自由价值在中国的普遍失落的罪证。实际上是不是如此呢?或者说,“自繇”与富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认为,要回答此问题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严复为什么要把二者联系起来?即使把它们联系起来,二者有什么内在逻辑?在君主专制制度下,“自繇”与富强作为两大目标,到底是谁的职责?
    严复为何要把自由与富强联系起来?合乎情理的解释是:当严复身处繁荣富强的异国他乡时,难免会想起自己国家的没落贫弱,在两种判然有别的情境下,他内心受到强烈的刺激。因此,他自然会把自由与富强扯到一起。
    但是,把二者放在一起,就一定说明它们有某种内在逻辑吗?从表象上看,自由促进了国家富强,但它隐含的另一层意义就是专制阻碍了富强。从严复的那段话我们似乎得不出如是的结论。换句话说,自由是富强的必要条件吗?仅从中国历史上的几次盛世,就可以说明专制也可能创造了富强。因此,自由与富强并无必然之关系。事实上,自由与富强是一个国家的两大目标。正是这样,严复在当时国势日衰的逼迫下,一方面始终对自由深怀憧憬,另一方面又专注于民富国强之急务。关键在于,自由与富强这两大目标,如何做到并行不悖?
    明白上述之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严复如何思考实现自由与富强的。自由,作为人类的本质性体现,前提是要使人们信仰与热爱自由,正如严复所说:“世间一切法,惟至诚大公,可以建天地不悖,俟百世不惑,未有不重此(指自繇--引注)而得为圣贤,亦未有倍此(指自繇--引注)而终不败者。使中国民智民德而有进今之一时,则必自宝爱真理始。”(注:〔英〕约翰·穆勒著:《群己权界论·译凡例》,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既然,人类对自由的依恋,“依恋的是自由的诱惑力、自由本身的魅力,与自由的物质利益无关”(注:〔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02-203页。),那它与富强到底是何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了解严复是如何认识富强的。严复说:“夫所谓富强云者,质而言之,不外利民云尔。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注:《严复集》之一,第27页。)很多人以为这段话讲的是自由与富强的关系,即自由可以促进富强。我们认为并非这样。实质上,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有两层:一是政府(朝廷)与富强的关系;二是政府(朝廷)与被统治者(民)的关系。前者指向的是政府的职责(或目标),后者是基于前者的解决情况来确定与处理该社会的冲突问题。无论是执行政府的职责还是解决统治关系问题,居于主导地位的政府,其总代表是君主。我们知道,君主有两大职责,即教民与富民,这两大职责的中心是维护君主的统治。其实,这里隐含着一层意思:被统治者(民)是愚昧而低能的,必须依靠父母(君)来为其谋利与改善心智。严复虽然十分渴望自由与富强之实现,但是由于振衰起弱之急务的威逼,使他自觉不自觉地将自由看作促进富强的一种手段。也许,他以为如是之举,至少可以提供一种传播自由思想的合法性。事实上,即使严复在传布自由思想时,将自由与富强联系起来,密切关注当时中国的现实问题,但是,在专制主义政体下,任何威胁到君主专制主义的思想,都必须加以压制。同时,在统治者眼中,这种自由思想对当时的革命思想还有煽风点火的作用,因此,必须把它扑灭。另外,在当时的革命派看来,严复在传播自由思想时,不仅不支持革命,反而还抨击革命。于是,对自由思想采取排斥的态度。严复的本意是想二者兼顾,却造成自由与富强的双重失落,这恐怕是他始料未及的结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