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科技革命: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吴建华/温强 参加讨论

其次,新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次新科技革命所创造的新的强大生产力,足以产生一次社会生产的大变革,它已经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新科技革命已经引起或即将引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动力能源和交通通信等方面质的飞跃和新的突破,必将大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智力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它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产业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除第三产业外,将出现一个独立的信息业,即所谓第四产业。生产国际化和国际分工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和国外投资越来越多,封闭性的民族经济和国家经济将被区域经济集团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所代替。
    第三,经济变化;必然带来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以及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生活的多样化和弹性化,使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更迫切,创造的冲动更强烈,兴趣爱好更广泛,行为方式更多样,个性特点更鲜明,独立自主性更活跃。人们的价值取向在转变,以“求新”为特点,人们逐渐认识到世界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多结构的;任何事物在发展中始终面临多种选择、多种机会、多种方向。人们对社会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将大大加强,开创精神和进取之心日益增强,人们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感不断提高,对未来的展望意识正在增长。
    经济生活和观念文化的变化也会引起政治生活的相应变化。我们认为,这种变化和要求集中地表现在民主内容的扩大和民主形式的改进上。正如国外一些经济学家所强调的那样,“科技革命”并不只是科学和技术的革命;而是以科技革命为核心的一个全社会变革过程。同时他们还承认,科技革命具有利和害的两重性,但也指出人们能够有计划地自觉控制就可以“化小害为大利”,并认为在这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科技革命的纵深发展,不仅将人类引入了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时代,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人类相信科学,科学必将报以人类丰富的馈赠,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欣喜。
    三、世纪之交的展望与思考
    通过对20世纪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是新科技革命历史背景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科学的发展有其自身运动的规律,呈现出继承与创新、渐进与飞跃,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发展路径,每次科技革命都有自己的带头学科和主要技术,21世纪的带头看,目前看来,最大的可能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等)。科学就是在这样的辩证运动中向前发展。
    世纪之交,世界各主要国家正在积极寻求新科技革命的对策并制订相应的战略计划。比较突出的是两个国家和一个地区,他们之间的胜者,很可能就是未来一个时期高科技的领导者和经济上的巨人,这是不言而喻的。美国是首先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国家,在新技术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其经济实力与人才储备也堪称首屈一指。然而,美国现在在空间技术方面受到前苏联和西欧的挑战,在微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方面又遭逢强手--日本。为了保住其技术领先地位,就必须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因此,美国政府着重加强了对宇航、激光武器、空间武器和人工智能计算机的研究和开发,每年拨款数亿美元用于生物工程的研究和商品化生产。目前,美国一些有名的大企业正在调整其产品结构和方向,以加速适应新科技革命的潮流,确保优势不丢。
    日本在以往的科技革命中从未进入过角色,但自20世纪60年代起飞以后,已昂首步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并且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构成对欧美国家的威胁。它让“小巨人”(微型电脑)走进汽车,竟打败了垄断汽车工业半个多世纪的美国。在家用电器、计算机等方面,它以“轻、薄、短、小”的精湛技术克敌制胜,在世界市场上占有极高的份额。日本“科技立国”方针的成功,迫使多少国家风光不再,也使美国独霸高科技的局面大为改观。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日本的战略是“夺取优势”。从1981年起,日本已执行“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其重点是选择第五代电子计算机和智能机器人作为奋斗目标,把发展生物技术作为国家优先项目,并密切跟踪美国等发展高新技术的动向。鉴于过去基础研究的相对薄弱,日本在科技上是否会同经济一样再创奇迹,值得世人关注。
    欧洲国家在科技革命上有着辉煌的过去,但二战以来,给人以“力不从心”之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式的“欧洲悲观主义”,一度笼罩旧大陆的天空。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美、日两国在经济和科技的许多领域已经步步登高,领先一大截,任何怀旧、伤感与哀叹都无济于事。面对严峻的现实,欧洲(主要是西欧)国家开始惊醒并深刻反思,他们已经意识到:联合起来才是重振昔日雄风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谈到19世纪时,曾满怀激情地宣告,19世纪是“科学世纪”。那么,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似乎更有理由和有把握地认定,20世纪更是“科学世纪”。如果说近代自然科学在19世纪得到了全面发展,那么,20世纪则已经进入到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历史表明,科学昌明必将带来科学技术的更大繁荣与兴盛。与19世纪相比,在20世纪社会财富、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呈几十倍、数百倍增长的背后,支撑这座摩天大厦骨架的不再是传统的力量与一般工匠的技巧,而是实实在在的科技的力量。世界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形成的巨大差距,也正在于此。
    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强弱,归结为科技含量的多少。现实生产力都是人类知识力量的物化产物,都是科技等知识成果进入物质生产过程产生的结果。拥有自然资源未必能致富,在世界高科技领域能否占有一席之地,才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兴旺发达的标志。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将成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我们认为,在上述这些方面,就世界整体而言,20世纪还仅仅是一个起步阶段。但是,科学理论的超前性及其在某些领域的突破,使高新技术中的难点一般不再成为不可克服的障碍。然而,如同本世纪核武器的研制取得重大进展,曾引起过世人激烈争辩一样,某些高新技术,如克隆技术的产生,又会引发人们一番空前的讨论,因为它不仅是科学技术和科学观念上的一次突破,表现为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而且在事实上,涉及到人类的社会伦理道德范畴和精神领域,由此引发的不分国界的争议将是不可避免的。
    它至少表明,一方面,我们已知的东西。还远远少于我们未知的东西,科学技术每发展一步,总是向前推进着已知和未知的界限,总是使人类在自然界里获得更大的自由。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创造着本身继续发展的条件,它不断丰富和调整着人们继续实践、思索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增强着本身继续发展的条件,不断增强着人们继续开拓前进的信心、能力和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改变着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性质和格局,从而引起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科技革命所具有的挑战性将迫使人类直视其后果与命运,但是,在科学与命运之间,人类的智慧将交出满意的答案。这个答案无疑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以维护科学和人类的尊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