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是西方史学研究年久不哀的论题。雅各布·布克哈特“人和世界的发现”的提出奠定了直至20世纪上半叶文艺复兴史学的基础。继承和发展布克哈特的是美裔德国史学家汉斯·巴伦。他提“公民人文主义”新概念,实现了史学的突破。 “公民人文主义”强调积极参政投身社会,激发爱国激情,捍卫祖国独立自由。巴伦通过从彼得拉克到布鲁尼,到马基雅维里,直至近代启蒙思想家思想发展轨迹的探究,揭示西方近代文明积极价值观的渊源。在布克哈特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人文主义中增添表达爱国热情,体现集体精神的新的内容和价值观念。这个‘新的’“公民人文主义”也不愧是人类的精神遗产。 文艺复兴是西方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恩格斯称之为“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达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5页。)在伏尔泰之前,西方学者对这个造就西方文明的新文化运动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缺乏综合而又系统的论述。伏尔泰第一个把文艺复兴作为一次新文化运动来进行探讨,法国百科全书派第一次用"Renaissancedes"一词(我国译为“文艺复兴”)来指:“14、15、16世纪人文学科的繁荣”,但都未评述这次文化运动本身的发展情况或没有把它看成是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不寻常时代。 赋予文艺复兴以新时代概念的是雅各布·布克哈特。布克哈特虽是瑞士历史学家,但他的学术思想的产生和繁荣却是在德国。他是兰克的弟子,但却是揭开对兰克旧传统史学挑战序幕的发难者。布克哈特的文化史观与兰克的那种狭隘的政治军事史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布克哈特的重要贡献,不但在于他所提出的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而且在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研究上,他为后世文化史树立了典范。在被史学家盛赞为“现有的著作中关于文化史的一部最深刻、最精微的研究著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布克哈特抓住了文艺复兴最精髓的要害,文艺复兴时代的世界观--人文主义,揭示个人主义是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并把人文主义视为沟通古今之间的桥梁。布克哈特的这部名著是第一部关于文艺复兴运动的专著,它的传世与流行,给人们一种“百川分流注于海,群山蔓延而朝于宗”的感觉(注:齐思和:《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批判》,载于《北京大学学报》1964年第3期。),因而奠定了自19世纪60年代直到20世纪上半叶正统的文艺复兴史学的基础。 在本世纪西方思想界有一股否定文艺复兴的文化思潮中,布氏的体系经受了考验。在勇敢地捍卫布氏传统的争论中,成长了又一个文艺复兴史学家,他就是对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研究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汉斯·巴伦。 汉斯·巴伦(Hans Baron,1900-1988),德裔美国学者。1900年出生于柏林犹太人家庭。这是世纪交替的时代,德国史学界正掀起一场关于历史方法论问题的激烈争论,以兰普勒希特为首的新史学学派阐发了一种与兰克学派及普鲁士学派的政治史观念迥异的新型文化模式,成为当时西方学术文化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巴伦从青少年时代起受到这个正崛起的新史学观念的熏陶,他所受教的老师是一批兰普勒希特史学的直接继承者和传播者、德国卓越的历史学家,如沃纳·耶格、厄恩斯特·特罗楚、弗里德里克·迈内克和沃尔特·戈志等。按巴伦说法,正是这些老师,尤其是戈志,“把我引进研究文艺复兴的学术殿堂”(注:罗纳德·威特(Ronald Witt):《汉斯·巴伦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载于《美国历史评论》第101卷,1996年第1期,第107页。)。二战前夕,由于犹太人血统被禁止学术活动,巴伦1938年到了美国。1939-1942年任教于纽约市王后学院,1944-1948年加盟于普林斯顿先进学科研究所,1949年被任命为该所研究员。1949-1970年担任纽伯里图书馆书目编纂员。1970年退休后,被邀在剑桥、马萨诸塞州和伊诺伊州的厄巴纳任教,并继续从事自己关于文艺复兴的研究和写作,直到1988年11月去世前几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