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容成氏》、《唐虞之道》与战国时期禅让学说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齐鲁学刊》 罗新慧 参加讨论

关于战国时期的禅让学说及其流传等问题,近年随着郭店楚简和上博简的面世,引起学者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将上博楚竹书《容成氏》与郭店楚简《唐虞之道》联系起来做较为系统的考察,从而对于战国时期的禅让学说进行再研究者,还比较少见。本文尝试从《容成氏》和《唐虞之道》比较研究角度,对禅让问题作相关探讨。
    
    由传统文献的相关记载和《容成氏》、《唐虞之道》的内容看,战国时期曾经盛行禅让学说。然而,分析两篇简文,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对禅让的阐述存在着不同的脉络,其思想内涵也并不完全相同。比较而言,两篇虽皆讲禅让,但《容成氏》讲古史传说多些,而《唐虞之道》则主要从理论的角度进行阐释。《容成氏》所述禅让,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首先,它对于禅让方式的阐述,是开列出三代以前的古史系统,强调在这个系统中,古之圣王皆相揖相让,“皆不受其子而授贤”。例如《容成氏》第10号简载尧之事谓:“以天下壤(让)于臤(贤)者,天下之臤(贤)者莫之能受也,万邦之君皆以其邦壤(让)于臤(贤)。”[1](P257-258)在这里,《容成氏》并未明确讲出“禅让”,但它依靠讲古史的方法,说明不仅三代以前的先圣先君都授贤不授子,甚至万邦之君也是传贤不传子,从而在实际上肯定了禅让之事是古已有之的事实。同时,在其开出的古史系统中,三代以前之先君皆为典范,因此它隐含着希望后世君主效法尧、舜、禹等圣王而行“禅让”的意蕴。根据《容成氏》的有关记载可以推测,尧舜故事早已在社会中流传,战国时期,随着诸子托古风气日盛,尧舜故事也日益盛行。同时,托古的人们对于古帝的政治着力渲染,古史愈益向更古的古代延伸。因此,在《容成氏》中,尧以前的古帝就开列出21位,并且众多古帝无一例外皆授贤不授子。这就将古史与禅让联系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点上,《容成氏》实有超出儒家理论之处。儒家讲古之圣王以尧、舜、禹为范围,尧舜之前者多以为不可考见而不言及(注:从《大戴礼记·五帝德》篇的记述看,儒家讲五帝事是比较勉强的,故是篇载孔子语云:“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可胜观也。夫黄帝尚矣……先生难言之。”)。而《容成氏》则从其所能知晓的最早的上古帝王讲起,事涉赫胥氏、乔结氏等,其第1号简并谓这些古帝“皆不受(授)亓(其)子而受(授)臤(贤)”,可见它所讲的古史远远超出了儒家所局限的尧舜之范围。
    其次,《容成氏》藉对理想社会的描绘论证了行禅让的必要性。简文对比三代以前与其后的景况,阐述了三代以前行禅让时的社会盛景,因而要求君主行禅让。《容成氏》第1-5号简记载,君王行禅让,则“上爱下,而一亓(其)志,而寝亓(其)兵,而官亓(其)才(材)”[1]。就是那些“喑聋”、“侏儒”、“偻者”、“瘿者”等残疾之人也各得其所而“不废”,因此,整个社会达到“不赏不罚,不刑不杀,邦无饥人,道路无殇死者”,“疠疫不至,妖祥不行,祸灾去亡,禽兽肥大,卉木晋(进)长”[1]的理想局面。在《容成氏》看来,如此美好社会的到来,其前提条件即是传贤不传子、行禅让。因此,依靠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容成氏》阐释了禅让的必要性。《容成氏》对理想社会的描述,与《礼记·礼运》篇所描绘的儒家的大同社会若合符节,显示出与儒家思想有相一致之处。
    总体来看,《容成氏》对禅让的倡导和叙述比较质朴,主要是藉古史的形式肯定禅让的可行性、典范性,并藉对理想社会的描述渲染禅让的必要性,以启示当世君主尊贤、授贤。这说明战国时期在禅让学说的发展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藉讲述古史而进行宣扬的,它们本身并没有形成理论体系。
    与《容成氏》不同,楚简《唐虞之道》是就禅让问题而进行理论总结的专篇,代表了战国时期比较成熟的禅让理论。
    首先,较之《容成氏》,《唐虞之道》的相关论述更为理论化、系统化。《容成氏》论述禅让,谓:“尧以天下让于贤者,天下之贤者莫之能受也。”“万邦之君皆以其邦让于贤(者)。”[1]上古文献,只讲天子禅让,《容成氏》却说不仅天子传贤,即使“万邦之君”也要传贤,推《容成氏》之意,则可见它更加强调“禅让”具有广泛性与绝对性。《唐虞之道》对于禅让绝对性的论述则更有理论高度:“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上德则天下有君而世明,授贤则民兴教而化乎道。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2]这段简文所谓“自生民未之有也”,与《容成氏》从其所能知晓的最早的上古帝王开始讲述禅让之事是一致的,只不过其理论色彩更加浓重。
    其次,《唐虞之道》论说禅让,业已形成近乎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篇围绕“禅让”主题,按照严密逻辑,分层展开论述。首先,禅让具有道德意义。是篇以“至仁”、“至圣”来概括禅让,其第2号简谓行禅让是“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2]。全篇将禅让作为最高道德的体现,以此说明行禅让之君王德操的至高至大。这与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观念相符合。第二,倡导“仁义”双修,“爱亲尊贤”并重。但《唐虞之道》篇的“仁义”观念已与早期儒家所运用的道德范畴有所不同,这里的“仁”主要指血亲之爱,而“义”主要是有别于血缘亲情的一种伦理原则。《唐虞之道》写成的年代,宗法关系已经松动,代表血缘观念之“仁”与“义”所代表的尊贤、尊君观念产生对立。《唐虞之道》倡导“爱亲”与“尊贤”并立,其根本意义在于为冲破血缘的束缚,倡导禅让、尊贤而制造舆论。第三,是篇提出“时”“命”观念,强调命运与机遇在能否行禅让乃至整个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论述了在未遇时运情况下应有的“不以物累”的气度。第四,提倡“重生、养性”。《唐虞之道》指出养性于人而言极为重要。君主之所以行禅让,一方面是因为生命衰竭,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则是养性的需要。《唐虞之道》提出养性而行禅让的观点有其独特之处。总之,《唐虞之道》从四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强调“禅让”势在必行。《唐虞之道》对禅让的论述,既有从传统道德方面的肯定,又有基于社会现实而进行的思考,其理论不仅是对社会中传统观念的承继,更是面对社会变革、适应新的环境所进行的创造。
    综合言之,从《容成氏》与《唐虞之道》的对比中,可以看到战国时期禅让学说的发展中存在着不同的脉络,《容成氏》与《唐虞之道》代表了诸多脉络中的两支。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可以探讨一下《容成氏》与《唐虞之道》的学派归属问题。
    首先,《容成氏》、《唐虞之道》与儒家关系密切。前已述之,《容成氏》对行禅让之后理想社会的描述、《唐虞之道》对君主人格的设定分别与儒家的大同思想、内圣外王之论相契合。此外,《唐虞之道》所论“虞舜笃事兮寞(瞽叟),乃弋其孝;忠事帝尧,乃弋其亲”的模式,也与战国时期儒家“移孝作忠”的思想相通。再者,《容成氏》与《唐虞之道》论述禅让、尚贤,都在人事的范围内讲述,认为尧、舜、禹之所以荣登天子之位完全在于其德操高尚而并非天命的安排。这一思路与儒家强调人事的理论一致。执是以观,其学说之大端、立论之根基,应为儒家学说。
    但是,《容成氏》与《唐虞之道》中的有些内容,又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抵牾。如,儒家讲古史强调“祖述尧舜”,而《容成氏》却将其古史系统延长到亘古之古代。此外,《容成氏》第21号简记载禹之时,“始行以俭:衣不鲜美,食不童(重)味,朝不车逆,穜(舂)不(毇)米,宰不折骨,裚表尊”[1],对禹的记述与墨家尚俭节用学说很合拍。就《唐虞之道》而言,其所论述的“养性”观点,多少与道家养生理论相接近。它倡导的把握时机、利用机遇的“时命”观念又与纵横家有类似之处。基于此,很难判定它们即为儒家文献。在我们看来,战国中后期的思想界,既有百家争鸣又有百家融会,禅让学说应当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融会的一个典型。它以儒家思想为主,而在形成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其他各派理论如墨家、道家等。在这个意义上,《容成氏》与《唐虞之道》可以说是对战国时期流传于社会中的古史传说及禅让思想的总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