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整体化进程研究的新成果
由李植枬教授主编的《宏观世界史》已于1999年11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书是教育部为高等院校非历史专业学生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仔细拜读全书,笔者深深感到:《宏观世界史》是我国学者探索世界历史整体化进程的新成果,是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一 什么是世界历史?历来编著世界史的学者达成的共识是:世界历史就是各国历史的总和。他们撰写的各种世界史著作一般都是按上古、中古、近代、现代(或按社会形态)分期逐一叙述各国各民族和各地区的历史,实际上是按单个国家历史和单个历史事件进行编纂,是一种分阶段的各国历史汇编,这样编写的世界史很难反映客观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充满睿智地指出:“认识到需要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武汉大学历史系吴于廑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学者通过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对世界历史学科的对象、范围、主题等进行深入思考。他们认为:世界历史作为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它的探索目标并不等同于将各国国别史简单相加,世界史学科要探索和说明的主题是:历史怎样发展为世界的历史。马克思明确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人类历史由原始的彼此闭塞的人群的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其自身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最早都处在彼此隔绝的分散发展状态,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彼此交往和联系的逐步加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在15、16世纪之交,世界开始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为,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世界终于成为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飞跃,开始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伟大转变。20世纪的世界历史进入到一个整体发展的新阶段。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前者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后者指历史由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加强联系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进程。两者的共同基础和最终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正是物质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把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这两个方面结合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进程。 《宏观世界史》在指导思想上体现了中国学者对历史新的整体观,改变了过去那种局限于孤立地考察单个国家历史和单个历史事件的研究角度。不仅如此,该书还提出了一个综览全局,从全局考察人类社会历史怎样发展为世界历史并演变成当今世界的结构,它以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为基础,按照历史世界历史转变所呈现的大的阶段性,将人类历史从古至今划分为三个大时期:人类社会在分散的状态中发展(从人类起源到15、16世纪);人类社会由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15、16世纪到19世纪);世界进入整体发展的新阶段(20世纪)。 综上所述,《宏观世界史》不仅在世界历史观上实现了新的跨越,而且在世界历史体系和分期上突破了史学界长期形成的窠臼,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世界历史进行宏观研究的最新成果。 二 按什么原则和标准组织世界历史的内容,这是编纂世界史无可避免的重要问题。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世界史的舞台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地区,因此,研究重点应放在那些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运动之上”。巴勒克拉夫指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它是探索超越政治和文化界限的相互联络相互关系”。在其主编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前言中,巴氏强调:“我们特别注重各大文明及其联系和相互影响”。《宏观世界史》系统探讨和阐述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在对世界历史内容的选择上遵循的原则是:“以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为主线,以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为骨架,将关系世界全局,具有世界意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和历史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提供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勾勒世界历史的基本线索,揭示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 作为国内从事20世纪世界史整体研究的知名学者,李植枬教授曾经对20世纪世界历史做过清晰说明:“在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几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和两次大战后的世界革命高潮、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世界格局演变和当今世界的改革和调整潮流等,都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并产生了世界性影响。正是这些重大事件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总的合力,决定着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在对世界历史内容的选择上,《宏观世界史》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第一,高度重视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如作者曾指出:“坚持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的主轴的观点,是科学地认识世界历史的一把钥匙”,“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而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更是突破性的推进。因此,要着重研究几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重大作用”。科技、经济、国际经济联系几乎渗透到《宏观世界史》所有各章。作者特别对首次工业革命。第二、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及其对世界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巨大作用作了重点叙述和认真分析。 第二,对于世界整体化进程中的社会交往给予极大的关注。吴于廑先生曾言:“我们要探索历史之所以成为世界历史,就必须把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之间在一定生产发展条件下发生的接触、交往、渗透、融汇矛盾、冲突等等历史运动,摆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仅以该书《第一编:人类社会在分散状态中发展》为例,作者就专门介绍了古代五大文明区之间、四大帝国(汉帝国、贵霜、安息、罗马帝国)之间经济、文化等的相互交流,作者还特别描述了古代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三次移徙和冲击。在《跨越封建区域的国际交往》一章中,作者专门介绍了中国造纸术、印度数字西传等“东学西渐”的史实,这些都是以往通史教材中较少见到的。 第三,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中进行考察。世界历史绝非把中国历史排除在外的域外史,中国历史和其他国家历史一样,是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全过程的组成部分。作者站在世界全局的高度,用相当多的篇幅描绘了中国作为世界主要早期农耕、畜牧中心和古代文明中心所创造的辉煌的奴隶制文明及独特繁荣的东亚封建文化;展现了在资本、帝国主义的全球冲击下,中华民族逐步沉沦、不断抗争、日益崛起的曲折历程;尤其是作者把20世纪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纳入世界整体发展进程中,再现了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苦心孤诣、不断探索的新世纪画卷,深化了对中国历史和国情的认识。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