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宏观世界史》是我国世界整体化进程研究的新成果,无庸讳言,本书在某些方面尚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 本书总体而言,宏观、微观研究结合较好,但有些宏观分析史论结合不够,不够丰满、生动;同时也存在进一步加强中观和微观研究的问题。如:作者提到在帝国主义冲击下,亚洲人民曾掀起近代民族运动的三次高潮,但对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运动第一次高潮主要内容并未涉及。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反应。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权宣言”等遗漏了。 由于受篇幅所限,书中内容侧重于经济、政治、军事、战争、外交、国际关系等,对文化(除科技外)、社会生活等丰富历史层面反映较少,这在第二、三编中表现更明显一些。笔者认为,作者可以从整体化角度,用有限篇幅概述15、16世纪以来人类文化整体发展进程。书中有些内容,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70、80年代以来的改革在第十二、三章不同部分分别加以叙述,给人有雷同之感。个别章节(第十二章)的导语与其具体内容安排不太吻合,可进行调整,在内容上作出适当重新安排。 在体例上,《宏观世界史》每章前有导语,这对学生提纲挈领掌握内容很有帮助,但没有布置思考题和推荐参考书目,这对于非历史专业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和进一步学习世界史知识造成了一定困难;另外,书中可考虑增加一些地图和大事年表等内容。 收稿日期:2000-07-03 【参考文献】 [1][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泰晤士世界地图集[Z].北京:三联书店,1982. [4]李植枬。宏观世界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5]李植枬。二十世纪世界史:上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6]薛国中,安长春。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C].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