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沉重的书写:中国近代史上惊魂未定的一页(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宝明 参加讨论

⒊“废科举而建学堂”:知识转换与士人独立人格的塑造
    科举制度为利禄之途,至晚清已经历经千年,早已深入人心,为中国士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对它进行任何改革,势必难度极大。但康有为等维新之士一系列的条陈、奏折,终于促使光绪皇帝下了决心。1898年5月12日,光绪帝下达谕旨:从乡会试到经济岁举,乃至生童岁科各试,“一律改为策论”。这意味着八股取士被废除,策论成为士人书写的重要体裁。但直到科举改制出现,人们才逐渐摆脱传统的科举心态,关心起八股文写作之外的知识。姚公鹤的《上海报业小史》中记载了科举改制对报章盛行的作用:“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应试者以报纸为兔园册子,而服习不外乎是。书贾坊刻,亦间就各报分类摘抄刊售以牟利。”1901年8月29日,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科举为抡才大典……乃行之二百余年,流弊日深,士子但视为取科名之具,剿袭庸滥,于经史大义无所发明,急宜讲求实学,挽回积习。”(《光绪政要》卷27,上海荣义堂1909石印本)1903年3月,张之洞上《请递减科举折》,诉说科举之弊:“科举之诡弊相仍,可侥幸而期获售。虽废去发古试帖,改试策论经义,然文字终凭一日所长,空言究非实诣可比。”
    我们看到,早在19世纪末书写体的变革就在静悄悄地进行着:改八股而试策论的改革措施容纳了新学知识,以圣贤义理之学为根本,又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八股考试的空疏迂谬之弊,以成通经济变之才。当然,真正导致士人知识重心根本转移的还在于1905年的科举制废除。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读书、写文章就是为了做官,既吞噬了教育的独立性和独立人格的培养,也扰乱了知识传播的纯粹性。陈独秀以亲身经历道出其根本弊端:“中国学术不发达之最大原因,莫如学者自身不知学术独立之神圣。”1905年9月2日,清廷下诏:“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度的革废,预示着知识结构的调整和自身发言方式的转变。如何调整知识资源,面对新的事物,改革使全国的读书人一度大为恐慌,他们平日朝夕所读的是八股,案头所列的是闱墨或试帖诗,经史向不研究,时务更是茫然。
    新的传媒、新式学堂、新的学会和新的报刊的出现,西方文化在转型时代空前扩散,而西方知识与思想也在这些载体的支持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士人逐渐突破传统的知识结构,“学”的内涵由儒家经典向时务知识转向。据广学会报道,“现在已有很多人,特别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要买我们的书;以前即使白送给他们这些,他们也不愿看一看”,而今“各行各业对西学都有极大的需求——不仅是教育方面的书籍,地理、历史、科学、旅行方面的书籍都需要”(《广学会年报(第十一次)》,《出版史料》1992年第1期,第44-45页)。甲午海战,让士人觉悟到单凭传统的儒家经典已经无法应付现世的变化。正是科举的革废,使得读四书五经、作八股文、走科举路的知识人丢掉了进身之阶、立命之梯。他们不得不摆脱传统“稻粱谋”的路径,开辟新的人生道路。新式学堂让具有“中间物”色彩的知识人不断蜕变,身份也随之在知识体系的转换中获得了新的确认。1894,一个坐标式的年代,“一战而人皆醒”,难怪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始也”。
    (作者系河南大学副校长;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世纪书写体变革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研究”〔11BZS049〕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刘晓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