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现在,关于全球化问题的讨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进入21世纪后,围绕这个问题,肯定会在理论上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在实践上取得更大的进展。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史学界所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254页。)时期开始的,至今已有5个世纪的历史。在现在的第三世界中,只有拉丁美洲是惟一一个经历了经济全球化整个过程,同时是最早独立的地区(印度洋沿岸的一些国家如印度,虽然也经历了经济全球化的全过程,但却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获得独立),是发展中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早在60年代就开始了地区一体化运动),同时也是目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惟一一个开始了南北国家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地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因此,通过拉美的案例研究来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规律以及发展中国家在此进程中的战略选择是我国世界史学界研究全球化这一重大课题的最佳途径。 拉丁美洲5个世纪的发展历史证明, 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进程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且正是这些规律制约着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及其战略选择。这些规律初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追求垄断利润的内在机制必然导致霸权与霸权周期的形成。按一般的看法,经济全球化进程已经历了葡西霸权周期、荷兰霸权周期和英国霸权周期,现在正处在美国霸权周期之中(注:参见Modelski, George, Long Cycles in World Politi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7。)。 第二,工业革命时期是资本主义工业强国优势突进和最富于侵略性时期。随着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都出现一个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即所谓殖民化或边缘化高潮。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出现于19世纪前半期的殖民扩张高潮。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出现于19世纪末期的殖民扩张高潮。70年代以来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很多迹象表明,目前也是霸权国家美国优势突进,霸权主义甚嚣尘上的时期,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再一次陷入新形式的殖民化或半殖民化的可能。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时就是世界分裂的进程。这一规律是与资本主义世界工业革命必然导致殖民扩张高潮的规律密切相关的。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一开始,世界就分裂成了两个世界:统治者世界和被统治者世界。“西方”和“东方”、“农民的民族”和“资产阶级的民族”(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254页。)、“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 第四,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拉美国家依附型发展战略与自主型发展战略周期性相互转换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霸权国家因为需要建立一种以霸主为中心的依附性世界经济体系,它们需要于发展中国家的,不是自主型的发展,而是依附型的发展。但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自己国家的现代化,又不能不选择自主型的发展战略。因此,在拉美现代化历史上,殖民化趋势与反殖民化趋势的斗争通常都表现为依附型与自主型两种发展战略或模式的斗争,这种斗争是随两种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的,从而形成了战略转换的周期性。 第五,国际生产关系的两重性发展规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开始后,国际交往的普遍化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使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超出本国的范围,向全世界扩展,从而形成一种国际的生产关系。国际经济关系实际上有两重性:一是生产力性质的生产关系,即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生产关系,如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的技术革命及其国际性传播关系、适应全球性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与全球性社会化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资料的全球性革新与配置及与之相联系的国际分工关系、协作关系、交换关系等。一是社会性质的生产关系,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一定国际经济秩序下的世界财富的占有关系和分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和控制关系、产品和市场的分配关系与垄断关系、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等;具体表现为国际霸权统治的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之间的剥削压迫关系和对立关系。 第六,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速度与霸主实力大小及自由化攻势的强弱成正比,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工业化)的速度成反比。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资本流动受阻的时期,也是经济全球化进展较慢的时期,却是拉美国家工业发展较快的时期。19世纪智利只在三个经济全球化受阻的“特殊时期”工业才有一些发展。目前是拉美全球化进程速度最快的时期,但是同样有许多人指出,80年代进行新自由主义改革以来这个时期也正是拉美普遍出现非工业化趋势的时期。 第七,国际贸易中的国际价值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价值规律不但在国内的商品交换中发挥作用,在国际贸易中也是发挥作用的。在国内市场上,商品的价值是由该国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价值则是由世界范围内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含世界平均的劳动强度和世界平均的劳动生产率)决定的。这种价值马克思称之为“国际价值”。“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从而表现为不同的价格,即表现为按各自的国际价值而不同的货币额。”(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614页。)因此,在国际市场上, 排除霸权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人为的种种歧视性限制不说,也就是说,即使商品交换都按国际价值这个统一的尺度进行(即等价交换),劳动生产率高的发达国家实际上也是用较少的劳动量换取劳动生产率低的发展中国家的较多的劳动量,其交换实际上是不平等的,它必然产生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完全不同的后果,产生两极分化。 从上述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规律来看,资本主义秩序下的经济全球化,显然对落后国家是不利的。但是,现在有不少人对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却充满了玫瑰色的幻想,认为新世纪之交必将“开辟两个世界向一个世界发展、被压迫民族通过现代化将使‘中心’和‘外围’统一,真正实现世界一体化的新时代”(注:王泰:《世纪之交的世界:环视与思考--记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华北分会学术讨论会》,《世界历史》1999年1期。)。对于这种预测我们应该怎么看呢?当然, 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任何规律,只要造成这个规律的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这个规律本身也自然会随之发生变化。二战后,世界历史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崛起,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这个变化如果能够按其本身的逻辑发展下去,肯定会改变世界发展的方向,自然也会改变旧时的规律,形成一些新的发展规律。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变化是不是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引起质变的程序,世界发展的方向是不是已经有了改变?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恐怕还不能这样说。所以,这个问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许多问题都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经过深入的研究,才有可能把我们的预测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拉美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条件,自然是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最好的、最典型的对象。这是我们必须要加强拉美史研究的原因之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