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费歇尔与威廉皇帝学会的创立 今天有60多个研究所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PG),是世界上最大的、最有声誉的、由政府开办的最成功的科研机构之一。其前身是1910年创办的威廉皇帝学会(KWG)。费歇尔在威廉皇帝学会及其研究所的创立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甚至被许多人看成是“KWG及其研究所之父”。 1905年9月,费歇尔为创办一个不受教学任务干扰,能专心致志自由地从事基础研究的国立化学研究机构,联合著名的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Ostwald,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和能斯特(Nerest,192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起草了“关于创办帝国化学研究所的计划草案”,散发给德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技术家。1906年1月,德国化学会批准这个计划。6月,费歇尔将计划提交给德国工商促进会以寻求资助,并进行了几次答辩。他明确要建立一个“与应用化学密切相关的,从事基础研究的帝国化学研究所”,并建议由政府、科学界和工业界的代表组成一个评议委员会。 费歇尔认为,帝国化学研究所的任务,包括解决化学重大疑难问题、精确测定化学常数如原子量、发布工业上争议问题的权威观点、检验化学制剂和仪器。1908年3月,帝国化学研究所促进会成立,费歇尔任主席,贝克曼(O.E.Beckmann)任计划中的化学研究所的所长。然而,创办帝国化学研究所的计划最终流产,因为威廉皇帝不愿在财政上给予支持,并拒绝负责这个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由于大学实验室得不到政府足够的资金支持,而工业实验室又太注重于应用研究,无暇从事基础研究,德国枢密顾问、普鲁士教育大臣阿尔索夫(F.Althoff)在1896年就设想在柏林市郊达荷姆(Dahlem)创建一系列普鲁士州立基础研究所。他称这个计划是建造“一个德国的牛津”。1906年3月,他让包括费歇尔、能斯特、哈尔纳克(A.Von Harnack)在内的7位柏林大学的著名教授直接给皇帝威廉二世写信,要求支持这一计划。费歇尔得知皇帝不愿从财政上支持创建帝国化学研究所时,就试图将他和能斯特的方案融入阿尔索夫的计划中。1908年,阿尔索夫去世。1909年11月,神学家和历史学家哈尔纳克接受费歇尔的意见,上书皇帝吁请建立独立于大学的国家研究机构--威廉皇帝科学促进会(KWG)。他在信中指出,德国在基础研究所的建立方面,已远远落后于其它国家,他列举了其它国家新建的研究所,如瑞典的诺贝尔研究所,美国的卡内基研究所,洛克菲勒研究所;英国皇家研究院;丹麦的卡尔斯堡研究所;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等。他写道:“根据这一计划,我们以威廉皇帝学会为中心,极需要建立研究所,不是一个,而是许多个。……今天,科学已经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单独一个州已无力再为它提供必需的财务和物力支持了。政府、有钱的富人与痴迷于科学个人之间的合作应该加强,只有这样,未来科学研究在物质方面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由于担心其它国家在科学方面超过德国,威廉二世于1910年5月同意成立威廉皇帝学会,并在达荷姆划拔50公顷土地(阿尔索夫原先要求土地的一半)用于修建研究所。 1910年10月11日,在庆祝柏林大学建校100周年的庆典上,威廉皇帝学会正式宣告成立。哈尔纳克任威廉学会首任主席,费歇尔被选为评议会成员,学会副主席,董事会董事长。这个学会的目的是“创办和资助自然科学研究所,促进科学的发展”。1911年7月,费歇尔领导的帝国化学研究促进会并入威廉皇帝学会,并提供90万马克的资金,用于修建化学研究所。在他的遗嘱中,费歇尔将他从自己发明的两种合成药物“萨尤丁”(Sajodin)和“沙波明”(Sabromin)销售中分得的红利75万马克,悉数捐赠给威廉皇帝学会。 1912年10月23日,威廉皇帝化学会最早的两个研究所--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和威廉皇帝物理化学-电化学研究所落成。德皇威廉二世和科学界、工业界及政界的名流显要参加了庆典。费歇尔多年的梦想实现了。他首先向皇帝致辞:“新建筑披着节日的盛妆,我们庆祝在陛下您的庇护下这两个新研究所的诞生。我们坚信,从这里会不断产生出一大批才华卓著的年轻人,他们以杰出的发现和有价值的发明报效国家、为研究所增光”。虽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干扰和后来德国被分割,费歇尔的预言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 化学研究所的首任所长是贝克曼,分为三个独立的研究部:(1)无机和物理化学;(2)有机化学;(3)放射性。费歇尔自开始直到去世,一直任化学研究所执行委员会主席。1935年,哈恩和迈特纳在这里从事中子辐照铀和钍的研究,导致1938年岁末的核裂变的重大发现,宣告了原子时代的到来。1959年,化学研究所改称的哈恩研究所。 威廉皇帝物理化学-电化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是哈伯(F.Haber),自1953年,更名为哈伯研究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该研究所成了化学武器的研究与开发中心,由化学家、药物学家、医生、物理学家、技术专家和政府官员共同进行研究。例如,芥子气的发现者之一斯坦克夫(W.Steinkopf)和研究化学武器对人体影响的费鲁里(F.Flury)就在这里工作。因对毒气的研制受到广泛指责的哈伯,1916年建议创立威廉皇帝军事技术科学基金会,以更进一步加强军事和科学之间的联系。一战后,哈伯花了很大的精力试图从海水中提取黄金以偿还德国的战争赔款,但没有成功。 煤很久以来一直是德国最有价值的自然资源之一。早在1911年1月,费歇尔就提出要创建威廉皇帝煤炭研究所。1914年7月27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第四天,该研究所在达荷姆正式成立。由费歇尔的学生弗朗兹·费歇尔(Frantz Fischer)任所长。用费歇尔的话来说,该研究所的目标是“提升煤本身的价值”。他还认为,“该研究所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不仅必要,而且非常迫切”。财政上主要由鲁尔(Ruhr)地区的实业家给予支持。这个研究所并不局限于煤炭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与燃料有关的所有问题。在煤炭研究所里,立了这样一块纪念碑,上面铭刻着:“埃米尔·费歇尔(1852~1919),先知地认识到煤中的巨大希望。他是煤炭研究所的精神之父”。 1918年10月,在布雷斯劳(Breslau)又成立了威廉皇帝西里西亚煤炭研究所,其任务是研究煤及其蒸馏产物的化学,改进现有的纯化煤的方法,寻找从煤中提取有价值原料的新方法。费歇尔还规划、创建了许多其它研究所。如钢铁研究所,生物学研究所,细胞生理学研究所(由费歇尔的弟子Otto Warburg任所长),实验疗法研究所,金属研究所和制革研究所(费歇尔的弟子MaxBergmann任所长)等。1920年6月,费歇尔去世不满一年,成立了埃米尔·费歇尔化学研究促进会,以支持威廉学会的化学研究。 二战以后,威廉皇帝学会被重建为马克斯·普朗克学会,首任主席是威廉学会的最后一任主席哈恩。它是德国大学之外最大的学术机构,在促进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Farber,E.,Great Chemists,1961,New York,981~995. [2]Gillispie,C.C.,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1972,New York,Vol5,1~6 [3]Kallfman,G.B.,J.Chem.Educ.1989,Vl66,394~398. [4]Ihde,A.J.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emistry,1964,NewYok,345~360. [5]袁翰青、应礼文,化学重要史实,198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303~30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