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野牛的灭绝与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命运(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周钢 参加讨论

二印第安人的悲惨结局
    印第安人是大平原地区的最早居民。在欧洲殖民者抵达北美大陆前,大平原就是一些 印第安人部落的家园。落基山以东的印第安人以捕捉野牛和其他野生动物为生。在西班 牙殖民者到达时,大平原的印第安人是猎人和游牧民。狗是他们惟一的驮兽。印第安人 在迁移时,由一群狗拉着帐篷等什物。印第安人靠徒步来追击和猎杀野牛,往往费力大 ,凶险多,收获少。自从17世纪初西班牙人把马带到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新建殖民地后 ,马不久扩散到大平原地区。马改变了大平原上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由徒步捕捉 的游牧者变成了马背上的骑士。印第安人大都剽悍强壮,善于骑射。英国人威廉·布莱 克莫尔对夏延族印第安人观察了八年后得出结论:“他们是世界上最熟练和最勇敢的骑 手。”[6](p20)印第安人不仅男子经常骑马在草原上奔驰追捕野牛,而且妇女也大都是 能用套索捕捉羚羊和射杀野牛的勇敢骑士和猎手。对印第安人来说,野牛是他们赖以为 生的物质基础。狩猎野牛是印第安人日常生活的中心活动,也是他们举行宗教祈祷的主 要内容。
    美国独立以后,联邦政府承袭英国等殖民者在殖民地时期曾实行过的对印第安人的剥 夺、驱逐和杀戮政策,其核心是霸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到19世纪30-40年代,东部的印 第安人被迫迁移到密西西比河以西,散居在大平原地区。到1860年,散居在大平原和山 麓地区的印第安人约有25万人。[9](p277)这些印第安人属于很多不同的部落。几乎都 以捕捉野牛为生。同年,已有17.5万白人移民散居在大平原各地,[10](p66)其人数已 相当于大平原印第安人的7/10。这些白人大多数也和印第安人一样,过着不断迁徙的生 活。
    流动性和狩猎是大平原印第安人文化的核心,这使得他们能在严酷的生活环境中生存 下来。生存环境使他们形成了与白人颇不相同的生活方式。然而,对与他们和睦相处的 外来陌生人予以礼貌的款待几乎是所有印第安人部落的严格规定。1810-1812年曾在大 平原旅行过的约翰·布拉德伯里在日记中对此作了详细记述。他在走进印第安人的帐篷 时,总受到主人的迎接。男主人先与他握手,接着立即去寻找烟斗。在点燃烟斗前,男 主人把一张熊皮或野牛皮铺在地上,让他坐在上面。印第安人却坐在什么也不铺的地上 。男主人点着烟斗抽几下后交到他手中,随后再继续传到帐篷内所有人的手里。主人的 妻子则准备好一些吃的东西放在布拉德伯里面前。然后,她在离有一些距离的地方检查 来客的衣服和鹿皮鞋。如果有需要修补的地方,她就取出一个小皮革口袋,取出锥子和 野牛筋把它缝补好。如果临近夜晚,好客的印第安人就会留来访者在帐篷内安睡。布拉 德伯里不禁写道:“地球上再没有谁比印第安人那样以好意履行招待人的责任了。”[6 ](p22)
    大平原上的印第安人和北美大陆其他地方的印第安人一样,曾真诚地帮助过那些他们 认为虚弱可怜的初来的白人。但是,美国人一出现在西部,白人文明的弊端就使印第安 人遭殃。在19世纪40年代,向俄勒冈和盐湖城去的移民把霍乱和天花带到大平原地区, 夺走了上千名印第安人的生命。1849年,前往加利福尼亚的“淘金者”带着货车进入大 平原时,杀死猎物,砍倒稀有的树木,毁坏和烧掉草地,污染水源,破坏印第安人的家 园。然而,直到19世纪60年代初,侵入的白人对大平原的破坏相对来说还是较小的。数 不清的数百万头野牛仍然漫游在大平原上。印第安人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没有被断掉 。内战以后,联邦政府虽然对大平原印第安人实行了一些强制性的限制,但在辽阔的大 平原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已划归印第安人作为永久居留地。内战以后,这片在战前还被 西去商旅绕道避开的“荒漠”却被发现有丰富的矿藏和牧草。落基山麓地区蕴藏着大量 的金、银和铜等金属。由得克萨斯向北延伸的大草原可以成为牛、羊的最好牧场。大平 原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土地吸引着资本家和开拓者从四面八方涌向这一地区。在开发大 平原的过程中,随着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和采矿业、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不仅被白人 移居者视为障碍的野牛群遭到了毁灭性的大屠杀,而且白印之间的种族冲突日益加剧。 为了扫除白人移居者西进运动的“障碍”,联邦政府背信弃义,置1834年法令于不顾, 继续采取驱赶和屠杀印第安人的野蛮政策。这一种族灭绝政策,给他们带来了深重的苦 难。
    白人移民与大平原印第安人之间种族冲突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对大平原印第安人 土地的掠夺是以民间和官方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进行的。就牧场主来说,他们是以强行闯 入和蚕食的方式夺占印第安人部落的土地。随着牧牛王国的兴起和疆域的不断扩展,牧 场主们在把牧区从得克萨斯推及内布拉斯加、堪萨斯、科罗拉多、南北达科他、怀俄明 、蒙大拿、新墨西哥和俄克拉何马等所有的草原地区。这些地区曾是印第安人各个部落 的保留区,是他们的狩猎场,但不断遭到白人牧场主的蚕食和抢占。牧场主掠夺印第安 人的土地有时是个人占有,有时是团体擅夺。牧场主们把牛羊长途驱赶到牛镇售往东部 和北部市场的同时,也在大平原开辟当地的市场。铁路修到什么地方、哪里建成采矿营 地,他们就赶牛群尾随而去,在那里建起牧场。根据“和平委员会”与苏族领袖红云在 1866年达成的协议,苏族人同意集中到密苏里河以西达科他领地内的永久保留区,美国 政府承认大霍恩角以东的地区是印第安人不能割让的领地。但这一协议最终也化为一纸 空文。1874年,在达科他西部布莱克山区发现金矿的消息广泛传开后,在西部边疆掀起
    最后一次淘金热。在大批探矿者迅速涌入这个荒芜的丘陵地区时,牛群也跟随采矿者而 去。因为怀俄明的牧场主们发现,戴德伍德对牛肉的需求量比他们本领地内大。蒙大拿 的牧场主也发现布莱克山是个好市场。联邦军队为保护这伙入侵者,与苏族人发生武装 冲突。虽然狂马和坐牛率领的苏族战士全歼了由G.卡斯特上尉率领的政府“讨伐军”, 但到1878年以后,所谓的印第安人“威胁”对白人入侵者已不复存在。1879年以后,怀 俄明和蒙大拿的一些牧场主都涌入达科他的布莱克山保留区,抢占草地,放牧牛群。[1 1](p79-80)美国政府掠夺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土地时,沿袭了在东部通行已久的与酋长 签订“条约”、“购买”、武力胁迫甚至“讨伐”战争等手段。如1866年春,联邦事务 官强迫俄克拉何马的五个文明部落酋长放弃了该保留区西部的大部分土地。政府以每英 亩30美分的价格购买了克里克族的一半土地。塞米诺尔族人以每英亩获得15美分的代价 上交了地产,但他们必须以每英亩50美分的价格购买一块更小的保留地。[8](p571)白 人移民和美国政府对土地的掠夺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严重地破坏了他们生存 环境,极大地减少了他们狩猎场所,使其谋生能力不断丧失。
    为了不断剥夺印第安人的土地,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发动了连续不断的“讨伐”战争 。这种血腥的“讨伐”从19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到1890年。其中J.M.齐温顿上校率千余 民兵对夏延族和阿拉帕霍族进行的屠杀是惨绝人寰的。因为在科罗拉多北部派支峰地区 发现了金矿,1859年就有10万采矿者进入两个部落在该地区所有的北普拉特河与阿肯色 河间的山麓地区(注:该保留地区是1851年管理普拉特河前哨基地的事务官托马斯·菲 茨帕里克把大平原主要部落的酋长召集到拉勒米堡划定的集中保留区。参见雷·A.比林 顿的《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第565页。),并要求军队把印第安人逐出家园。 1861年2月18日,美国政府官员把两个部落的酋长召集到莱昂堡开会,强迫他们放弃在 拉勒米堡许给他们的保留区,集中到科罗拉多东部位于阿肯色河与桑德河之间的更小的 保留区去。结果双方发生冲突。从1861-1864年,美军与两个部落进行了三年之久的战 争。1864年8月,两族印第安人被迫放弃原有的土地,到被指定的小保留区去。迁移中 黑壶酋长轻信上当,率700名印第安人前往桑德河畔的一个营地。11月28日拂晓,齐温 顿率部包围了那个营地,对毫无戒备而熟睡的印第安人进行了野蛮的屠杀。后来,一位 目击的商人证实印第安人“被剥掉头皮,脑子被敲了出来”;军人“用刀子把妇女开膛 ,用棍棒殴打幼儿,用枪敲进他们的头颅,把脑子打出来,支裂他们的身躯”。除了黑 壶和少数青年武士得以逃脱外,齐温顿及其部下数小时的血腥暴行使450具被打烂的印 第安人尸体遍布荒野。[8](p568)牧场主们从派克峰发现金矿后就追随采矿者而去。186 6年后,有大量母牛被从得克萨斯赶出,经“古德奈特-拉洛文小道”,到科罗拉多的 牧场放牧。到1869年,在该领地放牧的长角牛已有百万头之多。[12](p50)美军用战争 胁迫印第安人让出的家园迅速变成了牧场主的天地。在长达30余年的“讨伐”战争中, 美国军队对印第安人进行的战斗多达千次左右,屠杀了数千印第安人。美国政府用最残 暴的战争手段迫使大平原上所有的印第安人部落放弃家园,迁往指定的保留区去。白人 牧场主占据大平原大部分地区,把它建成疆域辽阔的“牧牛王国”和“牧羊帝国”。白 人农场主也同时侵入大平原。联邦政府把大平原地区扩建为10个新州。[13](p56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