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浅析英国干涉苏俄中亚的经过(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 朱新光 参加讨论

三、英国在经济上关注中亚的战略资源--棉花,企图通过对中亚棉花的专控,扰乱 苏俄国内经济。另外,以经济援助为诱饵,谋取在中亚更大的经济实惠
    英国对中亚的棉花早已垂涎三尺,俄国十月革命后,英国凭借其临近中亚的优势和丰 富的殖民统治经验,极力控制苏俄的棉花产地。为此,英国千方百计地寻找独占中亚棉 花的途径。截至1919年,英国经多方努力,已全盘掌握了中亚棉花的生产、储备等详细 情报。在此基础上,英政府拟定了一个夺取中亚棉花的行动方案。其内容为:首先,英 国武装占领中亚的重要产棉区。其次,英国出资220万英磅,组成75万峰骆驼的运棉驼 队,将中亚棉花输往新疆的喀什。再次,经新疆喀什中转,最终运抵印度。(注:《英 国外交事务机密文件》[M],A集,卷2,第245~269页。)英国政府设想,一旦该计划能 顺利实施,不仅能缓解英国对棉花的需求,而且还能导致苏俄国内轻纺工业的彻底瘫痪 。
    英国的上述计划并非荒唐之举。原因有三:一是英国在十月革命后对中亚进行的大规 模武装干涉,已对中亚苏维埃政权的存在构成严重威胁;二是苏俄的轻纺工业多集中在 莫斯科、伊万诺夫--沃申斯克等地。在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采取经济封锁政策后 ,美国停止向苏俄出口棉花,中亚成了苏俄棉花来源的唯一供应地。一旦英国占领中亚 ,输往俄罗斯的棉花通道即被阻断,其结果势必造成苏俄国内轻纺工业因缺棉而被迫停 产的被动局面;三是中国新疆政局的稳定,客观上有助于英国该计划的顺利实现。后因 英国在中亚的节节败北,该方案未等运作就作废了。
    在夺取中亚的棉花计划失败后,英国改变对中亚的经济政策。1921年3月,英国考虑到 本国的经济利益,开始与苏俄进行贸易谈判。随后,英苏两国达成双边贸易协定,并在 该协定中指出,双方不仅放弃互相的敌对行动,同意不建立和不支持封锁,而且采取措 施消除在恢复贸易道路上的一切障碍。(注:《苏联对外政策文件集》[M],第2辑,莫 斯科:1944年,第71~72页。)英国此举的意图,一是想借助贸易手段阻止苏俄向阿富 汗、波斯、印度等地“输出革命”;二是利用英阿的特殊关系,以阿富汗为跳板,向中 亚进行经济渗透,破坏苏俄的经济建设。由此可见,英国并非仅仅想通过与苏俄的贸易 ,来扩大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控制中亚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利用这种影响来最终实现 扼杀苏俄革命的目的。英国这种幻想是徒劳的,随着苏俄经济的恢复,英国试图在经济 上控制中亚,破坏苏俄革命的把戏是难以得逞的。
    四、英国在宗教上,以伊斯兰教的盟友自居,鼓吹泛伊斯兰教思想,并通过建立“泛 伊斯兰同盟”,企图将中亚据为己有
    19世纪中叶后,随着英国的殖民领地向印度周边地区扩展,英国与这些地区的民族和 宗教矛盾加剧。英国曾一度采取高压政策,孰料不但没有压服,反而斗争愈加激烈。如 何协调英国与穆斯林地区的民族和宗教关系,以适应新时期殖民地发展的需要,成为英 国政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经过反复磋商,提出了“泛伊斯兰同盟 ”的构想。英国认为,英属印度西北部地区同阿富汗、波斯、中亚同为伊斯兰教世界,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作为一种世界观,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不仅在信徒们 的灵魂中,而且在生活实践中也仍然保持着几乎是原封不动的状态。”(注:[波兰]扬 ·杜比茨基:《土库曼斯坦的不忠分子》[M],纽约:1954年,第16~17页。)宗教的认 同感是该地区的穆斯林间存在精神上的联系,英国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建立“泛伊斯兰 同盟”,将穆斯林置于英国的麾下,使“伊斯兰更直接地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注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675页。) 服务于英国。
    对英国倡导的“泛伊斯兰同盟”,穆斯林世界反应不一。十月革命后,英国为配合其 军事干涉的顺利实现,加快向中亚进行“泛伊斯兰”思想的渗透,妄图从意识形态领域 对抗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弱化中亚人民的共产主义信念,让他们的精神世界陷 入茫然的迷途状态。英国认为,苏俄的共产主义与伊斯兰教水火不容,虽然当前布尔什 维克在中亚夺取了政权,但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不可能长久统治中亚。因此,英国主张 在中亚建立“泛伊斯兰同盟”不能操之过急,应谨慎而有序地进行,并通过“分离、调 和、控制”三步实现之。(注:《英国外交事务机密文件》[M],A集,卷2,第19页。) 首先,对中亚伊斯兰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道理很简单,“因为英国不想看到中亚 穆斯林结成一个整体。”(注:《英国外交事务机密文件》[M],A集,卷2,第19页。) 其次,尽力扶持伊斯兰教派中的亲英势力,化解其内部纠纷。最后,通过建立“泛伊斯 兰同盟”,控制中亚伊斯兰教,驱逐苏俄势力。
    英国的上述行动在中亚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为抵制英国的泛伊斯兰教思潮,苏俄政府 在大力倡导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提高中亚人民明辨是非能力的同时,也采取具 体措施,取信于民。鉴于中亚穆斯林人口众多,1917年中亚穆斯林人口为1150万人,( 注:[英]威勒:《苏维埃穆斯林亚洲的种族关系》[J],中亚社会杂志,1960年,第2期 。)伊斯兰教势力强大的特点,1917~1920年,苏俄“对伊斯兰教一直采取较为容忍的 态度”,(注:[美]迈克尔·刘金:《俄国在中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 )在广大穆斯林群众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如苏俄联邦人民委员会将沙皇军队于1868年 从撒马尔罕夺走的《奥斯曼古兰经》(这是一部十分珍贵的早期的《古兰经》抄本)转交 给了穆斯林组织。1920年,苏俄政府为保护伊斯兰教的古建筑,拨款5000万卢布用于修 复撒马尔罕教遗迹等。(注:张振国:《中亚伊斯兰教的历史与现状》[M],北京:北大 亚非所,1996年10月,内部出版,第53页。)由此,苏俄在中亚开展了大规模的反英宣 传运动,“一个轰轰烈烈的反英宣传运动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遍及中亚。”(注:《 英国外交事务机密文件》[M],A集,卷2,第378页。)经过苏俄布尔什维克和中亚人民 的共同努力,英国的“泛伊斯兰同盟”最后以失败告终。
    综上所述,苏俄时期英国对中亚采取的军事上武装占领,经济上专控战略资源,外交 上借出使之名窃取情报和勾结反苏维埃势力,宗教上鼓吹“泛伊斯兰同盟”等,归根结 蒂,都是英国干涉政策的一部分。通过对英国干涉政策的剖析,不但我们对英国干涉苏 俄革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且也让我们看到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扼杀苏俄革命的真面目 。换言之,英国对中亚的干涉政策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干涉的一个缩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