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0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纪要(2)
刘庆柱所长首先就论坛调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而对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同时还对国家文物局、全国务大专院校和全国各兄弟单位对考古所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谈到在众多考古大发现中,专家们从不同的学术领域考虑,筛选出了学术意义相对较为重要的6项新发现。有些发现虽然重要,而且影响也很大,但由于考古工作的阶段性等客观原因而未被选入。另外,根据考古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将自然科学手段应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因此在去年的论坛中增加了动物考古学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今年又安排了植物考古学新发现和新进展的报告。 在论坛上,学术报告和讨论以考古发现的时代早晚为序进行。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段宏振研究员首先报告了河北易县北福地史前遗址的发掘情况。该遗址的文化内涵比较复杂,其中占主体的是新石器时代遗存。新石器时代第一期遗存中发现有灰坑、房址和祭祀场等遗迹,应属一处史前村落。此期遗存的年代较早,与周边地区的兴隆洼文化、磁山文化等存在较多联系,是研究这一时期太行山东麓到燕山南北地带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环节,也是研究中原与北方古代文化关系的重要资料。所发现的房址、祭祀场和陶刻面具等对探索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始社会考古研究室主任吴耀利研究员在评述中指出,遗址的文化内涵丰富,可从三个方面概述。一是第一期遗存资料全面,内容丰富,陶器、石器与裴李岗文化有很大区别,因而归入磁山文化范畴,对研究公元前5000~6000年的文化遗存有重要意义。二是在第一、二期遗存发现的陶器中,平底、圜底罐的发现,从地层上说明了平底罐早、圜底罐晚,建立了文化序列。三是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各种面具、大型石器是前所未见的,面具与以往发现的风格虽然相同,但制作技术却不同,属祭祀性宗教遗物。大型石器作为祭祀的对象,对研究当时的农业耕种、意识形态和宗教有重要意义。随后的讨论涉及遗址中房址的分布规律、祭祀场的出土情况和位置,以及房址与祭祀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另外,还对遗址中出土的陶“之”字形罐、玉玦、玉璧,以及各种陶刻面具和大型石器的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徐新民副研究员报告的内容是浙江平湖市庄桥坟良渚文化遗址及墓地的发掘收获。该遗址中共发现3座良渚文化时期的人工土台,以及沟、祭祀坑、灰坑等遗迹。清理的良渚文化中、晚期墓葬,是目前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最大的墓地。墓葬可分为四大片埋葬区域,各自的特点不同,墓葬分布密集,存在众多叠压打破关系,年代又相对集中,是有关良渚文化的重大发现。整个遗址存在比较合理的功能分区,有居住区、墓地以及农业生产区等。这些发现对认识良渚文化时期的聚落形态、规模和社会组织结构等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另外,在H70中发现一件目前所知最早的带木质犁底的组合式分体石犁,反映了良渚文化时期犁耕农业的发达程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赵辉教授对此进行了评述。他说整个遗址面积近10万平方米,目前只发掘了2000多平方米,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尚无法把握遗址的全部内涵,希望今后做一些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调查与钻探工作,并期待取得一些更为重要的发现和信息。讨论主要集中在墓葬与土台的关系、同区内墓葬间有无组合关系、较密集的墓葬间有无血缘关系以及大型石犁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等问题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副主任许宏研究员报告了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近年发掘的重要突破。通过近年的考古钻探和发掘,在该遗址发现了宫城城墙,基本搞清了宫城城墙及道路的范围、结构和年代。此外,还发现了车辙、大型夯土基址、夯土墙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等重要遗存。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以确认的最早的规划明确、布局严谨的大型都邑,它与后世都城的营建规制一脉相承,其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之先河。在宫殿区发现的车辙遗迹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上推至二里头文化早期,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四期的大型夯土工程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则表明该遗址在这一时期尚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宫殿区内一座二里头文化早期贵族墓随葬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教授对二里头遗址发掘的重要学术价值进行了评述。他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国内外学者都非常关注的遗址,从开始发现至今,已不断有新的发现和突破。他指出在中国古代王国的都城、宫城内发现有中轴线的建筑,对认识早期国家有重要意义,离开了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很难认清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标志,以及古代文明的标志,因此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对探讨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有重要意义。他说,在我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新问题并提供了思考空间,比如夏商周更替的情况、绿松石龙形器的含义,以及二里头遗址与新砦遗址是否有传承关系,这些问题都有待于继续探索和发现。与会学者们就宫城城墙上是否发现城门、第三期以后宫殿废弃的原因、宫城内建筑群中轴线发现的意义,以及出土绿松石龙形器墓葬的等级和规格,绿松石龙形器的用途、成分和产地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主任田亚歧副研究员报告了陕西凤翔县长青西汉汧河码头仓储建筑遗址的发掘情况。该遗址整体呈长方形,总面积达7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等分为三个单元,遗迹有墙垣、通风道、门、柱础石等。该建筑基址属西汉时期,可能是当时的“百万石仓”,推测应具有仓储转运、存储和军需守备等多重作用。其结构保存完整,为研究当时关中西部的政治、经济、军事环境,以及汧河乃至全国漕运与河岸码头仓库存储情况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建筑的规模大,构筑工艺复杂,尤其是密集分布柱础石的建筑特征,也为研究西汉时期的建筑艺术提供了实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研究员在评述中充分肯定了这一仓储遗址发现的重要价值,并指出库的用途一般分四种,有军事性仓库、粮食仓库、仓储转运和祭祀性仓库,各种仓库在建筑上的要求和条件不同,因此一定要把握好判断其性质和功能的必要依据等。另外,这一仓储遗址的发现对研究陕西、河南春秋战国至西汉中期的古代仓储建筑有重要意义。学者们就确定为仓储建筑遗址的依据、遗址的地层堆积情况、周围是否发现城墙和环壕等防御设施、仓储遗址的性质和功能,以及是否发现有谷物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