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再次把战争引向阿富汗。其实大多数人知道这个国家,是因为战争。80 年代那些描写阿富汗战争的电影,如《坦克追杀令》(The Beast)、《第一滴血续集》 等,曾经风靡一时,这些影片呈现给我们的阿富汗充满了冒险、迷幻和神秘色彩。而真 实的阿富汗,人们不知道也没有兴趣知道,如果不是冷战和票房的需要,好莱坞又岂能 把镜头摇向这里。然而,对于阿富汗人来说,这里不是神秘向往之地,不是冒险家的乐 园,而是经年累月不得脱身的战争炼狱。或许是因为民族渊缘关系,新近崛起的伊朗电 影对阿富汗民族的命运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表现出对战乱中受难个体的终极关怀。穆森 ·马克马巴夫(Moshen Makhmalbaf)的影片《荒凉之地》(Kandahar)、马基·麦吉迪(Ma jid Majidi)深入战地拍摄的纪录片《希望的色彩》(The Color of Hope)反映了饱受战 争蹂躏的阿富汗人的苦难生活;加法尔·帕纳黑(Jafar Panahi)的《白气球》(WhiteBa lloon)、萨米拉的《黑板》(TakhteSiah)和麦吉迪的《巴兰》(Baran),在展现生活中 温馨一面的同时,也反映出阿富汗难民流离失所、寄人篱下的尴尬和无奈。事实上,阿 富汗战争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中古。战乱和动荡几乎成为这个民族生活中的一部分。 阿富汗虽是一个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的内陆国,但从地缘战略和军事地理的角度看,其 地处南亚、中亚和西亚的交通要冲,自古就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从公元329年起,先 后受到过马其顿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成吉思汗、贴木尔王朝、伊朗萨法维王朝和印 度莫卧尔王朝的入侵和统治,人民饱受战乱和奴役。1747年,阿赫马德·沙·阿布达里 率领阿富汗人民赶走波斯侵略者,在废墟上建立阿富汗王国,并一度成为仅次于奥斯曼 帝国的穆斯林帝国。19世纪后国力日衰,逐渐沦为资本全球扩张棋局中的一个棋子和大 国角逐的战场。 第一次英阿战争 19世纪30年代,沙俄和英国的殖民利益在中亚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沙俄为南下夺取暖 洋出海口,加强了对阿富汗的渗透,并使之倒向了自己。英国为保护其从北非到印度的 势力范围,决心以“俄国威胁”为由,武力推翻阿富汗亲俄政府,阻止沙俄势力南下。 1839年3月,英军3万多人侵入阿富汗。7月,英军在加兹尼击溃阿富汗1.5万人的主力 部队,兵临喀布尔城下,阿富汗国王逃走,英国随即在喀布尔建立傀儡政权。为抗击英 国侵略者,阿富汗人民揭竿而起,依托有利地形,展开抗英游击战。1841年11月2日, 喀布尔市民爆发起义。当晚即占领喀布尔全城,第2天又向城外的英军据点发起猛攻, 英军惊呼“阿富汗全国居民都拿起武器反对我们了”。起义军很快收复了北方的大部分 失地,并击毙英国公使麦克诺顿。英军被迫于1842年1月1日与起义军签订了撤军条约。 英军残部向其南部据点贾拉拉巴德撤退时沿途遭到当地武装的猛烈攻击,几乎全军覆灭 。马克思在著述中描写了英军的惨状:“1842年1月13日,贾拉拉巴德城墙上的哨兵们 眺望到一个穿英国军服的人,褴褛不堪,骑在一匹瘦马上,马和骑者都受了重伤,这人 就是布莱顿医生,是三星期以前从喀布尔退出的一万五千人中唯一的幸存者。他因饥饿 而濒于死亡。”此后,抗英武装又包围了贾拉拉巴德和坎大哈,英傀儡政权彻底垮台。 英殖民者不甘心失败,增调援军从东、南两个方向大举进攻喀布尔。1842年9月,阿军 经浴血奋战,终因力量悬殊,主动撤离了喀布尔。英军重占喀布尔后进行了疯狂报复, 但阿人民的抗英斗争更加高涨。英军唯恐再生意外,救出人质后,慌忙于10月12日撤回 印度。第一次英阿战争历时三年半,英国耗资1.5亿英镑,伤亡3万余人,不得不从阿富 汗撤军,承认阿富汗独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