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其三,这是俄国革命中的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他1887年生于沈阳,后流落到俄国。 革命开始后,他在符拉迪高加索(即后来的奥尔忠尼启则市)组建了一个“中国国际支队 ”,又称“中国营”,基洛夫曾亲自为这个中国营授旗。包其三率领这支队伍转战高加 索、库班、阿斯特拉罕和撒马尔罕各地,在当地的档案中,他被称为“工农政权的英勇 捍卫者”,是“巴斯马赤战线上的第一位英雄”。 任辅臣,革命前他曾在彼尔姆主持过华工事务,他是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东方战线第三 集团军第29阻击师的“中国团”团长。他领导的队伍被称为“中国英雄军”、“铁团” ,当时的报纸说他领导的团是“我们战线上的最坚强最可靠的队伍”。任辅臣和他领导 的这支队伍在国内战争最艰苦的1918年11月维亚车站的战斗中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历史没有忘记他们。历史学家有责任把这段历史写出来告诉国人。1988年,我的《旅 俄华工与十月革命》一书出版,我在前言中这样写道:“本书将作为对那些曾经为苏联 人民的革命事业浴血奋战的中国国际主义战士们的永恒的怀念奉献给读者。” 当然,俄罗斯人民也同样没有忘记他们。1988年,苏中友协正式邀请任辅臣的儿子任 栋梁夫妇访问苏联,他们作为最尊贵的客人在当年任辅臣战斗过的地方进行了参观访问 ,向任辅臣的墓地献了花圈,还带回了墓地上的一包土作为纪念。在苏中友协为他举行 的欢迎会上,会长齐赫文斯基致辞:“苏联人民念念不忘您的父亲、勇敢无畏的指挥员 任辅臣,以及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为苏维埃政权英勇战斗的其他许多中国国际主义战士 。”1988年,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的共青团组织开展了“公社社员”活动,一项最重要 的内容就是收集曾经在当地为创立和保卫苏维埃政权而献身的中国先烈的姓名,并把他 们镌刻在纪念碑上。为此他们发出了专门的通知,并通过苏联国际广播电台向中国听众 广播。1989年,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他代表苏联政府授予任辅臣同志一枚红 旗勋章,以表彰他在苏联国内战争中的卓越功勋。1993年,经有关部门批准,在任辅臣 同志的故乡辽宁省铁岭市龙首山烈士陵园内为这位献身于俄国革命事业的杰出的国际主 义战士建造了纪念碑和塑像。 包其三,这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1924年后就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关于他的下落至 今没有人知道。有的说他在30年代受苏联政治运动迫害而死,也有的说他回到中国在抗 日战争的战场上牺牲。1988年底,我突然收到了一封俄国朋友的来信,和一本他本人用 中文撰写的关于旅俄华工革命活动的著作。信中他还告诉我说,包其三的后人至今还在 怀念着包其三,并注意收集有关他的消息,特别希望中国同志提供有关线索,以便同他 们联系。这位苏联朋友还寄来了包其三的外孙铁木尔的照片,看过照片我简直惊呆了, 外孙的相貌竟然和外祖父惊人的相似。包其三和他的“中国营”战斗过的地方的人民同 样也在怀念着这位英雄,1960年4月,苏联政府在奥尔忠尼启则市的卡兹别克山脚下建 造了一座高25米的纪念碑,纪念碑所在的广场被命名为“中国广场”。纪念碑的碑文写 道:“献给国内战争年代为北奥塞梯苏维埃政权献身的中国同志们!”落款是“北奥塞 梯苏维埃共和国的劳动人民”。1989年5月16日塔斯社专门发了一则电讯稿,题目是“ 奥塞梯的怀念”,文章追述了包其三的可歌可泣的战斗经历后写道:在中苏关系阴云密 布的年代,纪念碑上的“中国同志们”的字样被涂掉了,但是现在,“这段历史终于有 了一个良好的结局,近来纪念碑纪念中国国际主义战士的碑文终于又恢复了原貌”。我 还多次收到过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市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来信,他还给我寄来了刊登 在当地的《列宁之路》、《共青团真理报》上关于纪念包其三等中国国际主义战士的文 章。最令我感动之极的是他还亲自组织了一个由当地的不同民族的少年儿童组成的“先 烈事迹搜寻小组”,专门收集和整理有关中国国际主义战士的文物、资料和照片,并给 我寄来了这些自带行囊来到他们战斗过的地方举行活动的孩子们的照片。他们也同样特 别关注包其三,希望了解关于他的下落,并希望在这方面得到我的帮助。他还告诉我, 在撒马尔罕市有许多条街道是以中国革命者的名字命名的,他特别强调“就是在我们两 国关系最黑暗的时期,这些街道也没有改过名字。我们的人民牢记着我们的中国朋友” 。 这是一种经受了历史考验的、由无数烈士的鲜血凝成的崇高的情谊,有了它,人们就 可以息息相通。这是一种可以超越历史,超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永恒的东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