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帕麦斯顿与自由主义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 李义中 参加讨论

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自由主义政治舞台上群星闪耀,J.S.密尔、R.科布登、J.布莱特 以及晚出的W.E.格拉斯顿,成为这一时期自由主义理论与实践领域中无可争议的象征。相形 之下,帕麦斯顿子爵H.J.坦普尔(Henry John Temple,1784-1865),这位现代意义上的英 国 自由党的第一任党魁,不但与自由主义的当然象征无缘,反而以自由主义改革的制动刹而闻 名,其显著的保守特征使得人们似乎难以将他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帕麦斯顿时代(1855-1 865年)与自由主义联系在一起,帕麦斯顿在维多利亚中期的英国自由主义政治实践中的地位 与影响,也由于其政治立场的模糊难辨,而成为不易澄清的话题。多半是基于这一原因,长 期以来,国内史学界对这一问题少有问津。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作初步探讨,以期有益于 对帕麦斯顿的保守性及其与自由主义之间的关系,进而对19世纪中期的英国自由主义政治实 践作进一步认识。
    
    帕麦斯顿的政治生涯漫长且富于戏剧色彩。与格拉斯顿一样,帕麦斯顿在19世纪30年代初 年成为温和的辉格党人之前,也有过二十余年的托利党经历时[1](P124)。19世纪50年代之 前,帕麦斯顿的声名一直是与历届辉格党政府的外交、对外战争和武力威胁相联系的。进入 50年代之后,帕麦斯顿最终证实自己在国内事务方面同样卓有潜力,在阿伯丁联合政府倒台 后,1855年2月4日,女王在尝试各种组阁努力失败后,不情愿地诏见帕麦斯顿。两年后,已 年逾古稀的帕麦斯顿正式就任首相。“这个老骗子终于达到了他长期以来不择手段追求的最 大目标”[1](P126),持激进反战立场的J.布莱特的评语不免有些尖刻,而迪斯雷利也没有 放过显示其文学特长的机会,在他那里,帕麦斯顿被描绘成一位“上了年纪还化装上台表演 的戏剧丑角,既聋又瞎,还带着假牙”[1](P126)。帕麦斯顿的年迈体衰使同时代的政治家 们很容易轻视、低估他的政治潜能。不过,出乎当时几乎所有人的意料,从1855年至1865年 ,其间除了1858-1859年德比内阁短暂的16个月的间断,帕麦斯顿主宰英国政治生活近十年 ,这一时期在英国政治史上被不无贬抑地称为“帕麦斯顿时代”[2](P88)。
    帕麦斯顿政治生命的最后十余年,其强烈反对改革,尤其是对议会改革的深闭固拒,使他 成为这一时期自由派阵营中最具保守色彩的前台政治家,按后来的保守党首相、第三代索尔 兹伯里侯爵、当时的罗伯特·塞西尔爵士(Lord Robert Cecil)的话说:每一位保守党人都 应当感激帕麦斯顿,“因为他成功地做了每一届议会最难以做到同时也是最有益的事情-- 那就是什么也不做。”[3](P49)而当时任保守党领袖的德比伯爵也认为:“在帕麦斯顿及其 追随者的阵营中,拥有与我们保守党内一样多的坚强的保守派。”[3](P65)德比、迪斯雷利 与其他一些保守党人一度曾希望帕麦斯顿能重返保守党[4](P134)。帕麦斯顿在自由派与保 守党之间不偏不倚的“中庸”政策(Centrism)使得一些学者不难断言,帕麦斯顿是保守党人 的同盟者,“因为他们并不存在分歧的基础”,他“在对内政策方面是保守的”[3](P65)。
    不过,如果据此就遽然认定帕麦斯顿是一位彻头彻尾、一以贯之的顽固守旧分子,则对帕 麦斯顿来说,未免失之公允。事实上,帕麦斯顿并非一向反对改革、冥顽不化的守旧派,其 早年的经历可以让人略见一斑。早在20年代,他就是坎宁等“自由派托利党人”的追随者。 1828年,为抗议威宁顿政府拖延解决天主教徒的解放问题,帕麦斯顿竟愤然辞去陆军大臣之 职。帕麦斯顿当时说的一段话值得在此加以引用,他说:“在这个开明的时代和文明的国度 ,人们竟然还要争论将四、五百万人化敌为友是否明智以及给爱尔兰以和平是否安全这样的 问 题,简直令人奇怪。”[4](P131)在随后的议会改革问题上,帕麦斯顿同样表示了支持。其 后的20年,帕麦斯顿的主要兴趣在外交方面,其间,帕麦斯顿曾在1844年投票赞成有关工人 工时的“十小时工作法案”[4](P132)。
    事情还远不止如此。进入50年代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当他有机会接触内政事务时, 帕麦斯顿立即显示出他本人简直就是改革的化身。在1852-1855年的内政大臣任内,帕麦斯 顿通过1853年的“工厂法”,将女工和童工的工时限制在早六点至晚六点,其间还留出一个 半小时作为用餐时间。1853年他还推出了最早的环保举措“减少烟雾法案”。该法案意在控 制城区的环境污染,减少烟雾排放。同时,帕麦斯顿也表现出对公共卫生和健康问题的关注 ,他支持强制接种疫苗的个人提案,立法禁止在教堂内随意埋葬尸体,扩建伦敦的下水系统 。最后,他还进行了司法方面的改革,将单独监禁从最多18个月减至9个月,通过1853年的 法案取消流放,采用了对表现良好的狱犯实施缓刑的早期形式,1854年的“感化院法”大大 改善了少年犯的处境[4](PP132-133)。对此,帕麦斯顿同时代的人道主义改革家沙夫茨伯里 爵士(Lord Shaftesbury)赞赏备至,他说,帕麦斯顿所完成的工作“超过了他的十位前任者 的总和”,他接着说:“在乐于从事每一项友善、人道和社会公益的工作方面,尤其是对 儿童和工人阶级,我不知道有哪一位内政大臣堪与帕麦斯顿相提并论。”[4](P132)一些学 者如P.格达拉(P.Guedalla)据此认为,帕麦斯顿是“最具改革意向的内政大臣之一”,另一 位学者朱迪(Judd)也说:“总之,对于一位年近七旬缺少内政管理经验的老人来说,帕麦斯 顿在其内政大臣任期内所表现出的进步性令人称奇。”[4](P132)
    如此看来,在进步与保守之间,帕麦斯顿并非截然排斥进步。至于他1855年之后趋于保守 ,他本身的保守倾向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不用说托利党的影响,单是几十年的辉格党经历 已 使他不可避免地染上该派传统的贵族精英政治的气息,对民主的恐惧即是典型一例。然而, 除此之外,不容忽视的是,帕麦斯顿的保守性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总体精神气质,否则就无 法理解一个完全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龙钟老人,能够长时间地支配政治生活而不致被淘汰 。事实上,倘若帕麦斯顿不是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而卒于首相任内,可以想象,他仍将作为 自由党的领袖而稳居政坛之首,这一点,1865年的大选结果足以作为佐证[5](P105)。
    维多利亚中期英国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保守心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早在50年代初,科布登 就不无伤感地对布莱特说:“我一直在找寻预示着政治未来的迹象和征兆,不过我不能说我 看到了一丝改革之风。”[6](P33)事实是,从40年代末就开始的经济大繁荣,消蚀了人们对 现存体制的不满与怨愤,人们更多地关注眼下的社会与经济实惠;同时,自1846年保守党分 裂 以来,英国政坛上长期存在的政治混乱、政党组织的不健全,也阻碍了议会的改革冲动。而 同一时期对外部事务日益增长的关注也转移、分散了人们对国内事务注意力。对改革的冷漠 ,使得《泰晤士报》对布莱特1858-1859年的新一轮议会改革鼓动作出这样的评论:“布莱 特先生对改革谈得越多,国民的改革愿望却似乎越来越少。”[6](P35)而对整个50年代充满 悲观的科布登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民“缺乏对军备、殖民地、税收等等方面信息的了解 与认识,有一大堆偏见与无知驱使人们撇开这些话题,只要这些偏见与无知依然存在,你可 能会争取到对议会的改革,但你不会得到一个改革了的政策。”[3](P61)
    进入60年代,一向以议会改革倡导者自居的罗素,在1860年提出一项议会改革动议却又不 得不因未有反响而主动撤出后,这样说道:“事情很清楚,唯一可能被通过的改革措施将会 是非常温和的,……但谁希罕这样一种改革呢?”罗素接着说:“整个国家对改革之淡漠已 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这不是一时的情绪,而似乎更是一种肯定的心理习惯。在过去的一些年 里,有四个改革法案被提交议会,而其中没有一个人们对它表现出哪怕是最小的一点热情。 ”[6](PP36-37)在随后的1862年和1863年,议会内的自由党激进派分别提出过扩大选择权范 围与实行秘密投票的有关改革提案,均未引起反响,于是,甚至连激进派也从此在国内改革 问题上暂时沉寂下来,将目光转向国外。这就难怪帕麦斯顿能够宣称:“我坚信……英国国 民在总体上,包括自由派的绝大部分在内,不想也不期盼我们的选举体制有任何大的变动。 ”[4](P134)看来,帕麦斯顿并未创造一个时代。面对一个激流涌动的改革时代,单独一个 人无法也不可能抗拒整个时代;如果置身于一个保守气息弥漫的时代,即便保守如帕麦斯顿 亦无可指摘,因为他只不过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典型。19世纪英国的政治作家 特洛罗普(A.Trollope)的一番评价或许是较为中肯的,他指出:帕麦斯顿是“一位关注现时 的国务活动家。所有不为时下所需的,所有对时下而言非实用的,他一概拒不考虑。”[2]( P89)
    值得一提的是,帕麦斯顿在改革问题上的保守态度也还有其它方面的考虑。就在1865年大 选之后不久,帕麦斯顿曾经对人说过:“在改革问题上引起骚动,不是我们要做的事,关于 这个问题,存在诸多不同意见,甚至在那些除此以外在其他问题上行动一致的人当中也是如 此。”[5](P105)这里,帕麦斯顿流露出对因改革问题而可能导致的自由党内尤其是辉格派 和激进派的严重分歧的担忧,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在一定程度上,以罗伯特·洛为代表的“ 阿德拉姆集团”,在后帕麦斯顿时期对1866年格拉斯顿的议会改革案的坚决抵制,充分证实 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2](P236-23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