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一部倾向统一的正史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暨南学报(哲社版)》 高国抗 参加讨论

《南史》80卷,记事起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尽南朝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年),述南朝宋、齐、梁、陈四个封建政权的兴亡,共170年的历史。《北史》100卷,起北朝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尽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记述北朝魏(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及隋四个封建政权的兴亡,共233年的历史。二史虽为二书,但二书之间相互照应,具有内在联系,将整个南北朝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记述,并且兼及隋朝。《旧唐书·李延寿传》称:“延寿又尝删补《宋》、《齐》、《梁》、《陈》及《魏》、《齐》、《周》、《隋》等八代史,谓之《南北史》,凡一百八十卷。”将《南》、《北》二史看成是一部著作,称之为《南北史》,这是很恰当的。
    
    早在李延寿撰成《南北史》之前,南朝齐的沈约奉诏撰成《宋书》100卷,主要记述南朝宋一代60年(420—479)间的史事;南朝梁的萧子显奉敕撰成《南齐书》60卷,主要记述南朝齐一代24年(479—502)间的史事;而北齐的魏收,则奉诏撰成《魏书》130卷,主要记述北魏及东魏共165年(386—550)间的史事。到了唐代贞观三年(629年),“太宗以梁、陈及齐、周、隋氏并未有书,乃命学士分修”①。至贞观十年,官修成《梁书》56卷,主要记述南朝梁一代56年(502—557)间的史事;《陈书》36卷,主要记南朝陈一代33年(557—589)间的史事;《北齐书》50卷,主要记北齐一代28年(550—577)间的史事;《周书》50卷,主要记述西魏、北周共47年(535—581)间的史事;《隋书》85卷,主要记隋朝一代38年(581—618)间的史事。总之,在李延寿私撰成《南北史》之前,关于南北朝的每一个朝代以及隋朝,都已有带权威性的正史分别记述它们的历史了。那么,李延寿为什么还要另外编撰一部同是记述南北朝史事的《南北史》呢?
    李延寿在他的《北史·序传》中,通过记述他父亲李大师的志向和史学思想,回答了这个问题:
    “大师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
    李大师(570—628),生于北齐,仕于隋,卒于唐贞观二年,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史学家。他好学,于书无所不窥,备知前代故事。又亲眼看到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亲身经历了唐初的统一。在这历史转折的关头,他摸到了时代的脉搏,敏锐地看出了南北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势。他倾向统一。这就使他对当时流传的《宋书》、《南齐书》和《魏书》等记述南北朝史事的著作,感到强烈不满,认为大有改正的必要。
    《宋》、《南齐》、《魏》三书编于南北朝当时,又都是“奉敕”编撰。其作者站在本朝立场之上,受本朝政治要求的影响,因而各为本朝立传,书本朝史事周悉详备,记同时并存的政权则简略阙漏。他们在空间上,不以记述包括南北的整个中国的历史为己任;在时间上,又都是只记一代,而不贯通南朝各代或北朝各代。三书都以本朝为正统,本朝即“中国”,实际上却只记述了处于分裂状态下的中国一部分地区的一段历史,并没有将整个中国和整个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记述。更为突出的是,各书对本朝都竞相褒扬隐恶,对并立政权则贬抑歪曲,记事往往失实,甚至于互相诬蔑谩骂,攻击斥责。如《宋书》、《南齐书》斥北魏为“虏”,将书中记北魏史事的篇章称为《索虏传》、《魏虏传》,并与《蛮夷传》排列在一起,视之为四夷、外国。而《魏书》则斥南朝宋、齐、梁为“岛夷”,在书中作《岛夷刘裕传》、《岛夷萧道成传》、《岛夷萧衍传》,不为南朝诸帝立“本纪”而贬之为“列传”,且排在《匈奴刘聪》、《羯胡石勒》等传之后,亦视之为四夷、外国。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贵族建立的政权,南朝宋、齐、梁是汉族地主建立的政权。这样互斥为“虏”,为“岛夷”,不但加深了南北政权的分隔,也激化了民族之间的矛盾。这种坚持南北分裂,不利于民族交往融合,不利于全国统一的观点,理所当然地为倾向统一的李大师所不满。所以他要另编一部南北朝史著,总揽南北,贯通各朝,改正原有史书的缺点,以体现全国走向统一的大势,适应隋唐全国统一的时代要求。
    但李大师一生并不顺利。仕隋,累任州郡僚佐;唐初,因参加窦建德政权而被流放西会州(治所在今甘肃靖远)。直到他52岁时,才有机会“恣意披览”,专心从事南北朝史的编撰。当时,唐朝官修的《梁》、《陈》、《北齐》、《周》、《隋》等五书尚未修撰;有关南北朝的史著,成书流传的只有《宋书》、《南齐书》和《魏书》。李大师又非住在首都长安,更没担任过史馆史官。受所处时、地条件的限制,他所能找到的南北朝史料也就有限。他的计划是凭一人之力,著一部“编年以备南北”的巨著,而资料欠缺太多,搜集整理起来,工程太大了。所以他还没有将自己的著作写成就死了,时年59岁,“以为没齿之恨焉”②。
    但李大师的遗憾终于得到了补偿。他的儿子李延寿“追终先志”,完成了他未能完成的事业,实现了他的遗愿。
    李延寿的生卒年月,史书失载。他大致是初唐高祖、太宗、高宗时人。继隋朝结束南北分裂之后,这时全国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执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政策③,民族关系空前良好,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身处统一的时代,使李延寿对统一的意义的认识更加深刻,他继承并发展了其父亲倾向统一的史学思想。他也反对《魏书》斥南为“岛夷”,并将记南朝诸帝的篇章贬为“列传”,有云:“晋、宋、齐、梁,虽曰偏据,年渐三百,鼎命相承。《魏书》命曰‘岛夷’,列之于传,亦所不取。”④同样道理,对《宋书》、《南齐书》斥北为“虏”,称《索虏传》、《魏虏传》,当然也是李延寿所不取的。李延寿还指出,《魏书》将五胡十六国政权中的匈奴刘渊、羯胡石勒等等“编之四夷”,是“有欺耳目,无益缃累”的⑤。他赞成《晋书》的做法,将十六国历史列为“载记”。他自己的《北史》,就将为北魏所吞并的十六国政权的历史,列为《僭伪附庸传》。称“僭伪附庸”,义与“载记”同,为“立乎中朝以叙述列国之名”⑥,专记地方割据、非正统政权的历史,表明这种政权虽属偏方僭伪,但仍在中国的范围之内,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四夷”,更不是外国。李延寿上述反对南、北互斥对方为“虏”为“岛夷”,也反对将十六国政权列为“四夷”的观点,表明他认识到了南朝的历史,北朝的历史,还有少数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的历史,都是中国的历史,共同组成为一个整体。在中国处于分裂的情况下,不能以某一政权的历史为中国的历史;中国历史的范围应包括并存的各个政权,也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就是李延寿的统一观。这种观点,符合汉族和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中国历史的客观事实,也利于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必须予以充分肯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