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蒋介石从“三二○”到“四一二”的心路历程(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杨奎松 参加讨论

鲍罗廷这时心态十分复杂。就在“三二○”事件发生前一个月,他刚刚在北京信誓旦旦地向以布勃诺夫为首的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使团保证说,蒋介石是国民党中最可靠的“极左派”将领[31](p116,140)。而一个月之后,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使团一到广州,就发生了“三二○”事件。这不能不让鲍罗廷倍感沮丧。尽管他并没有因此受到责难,甚至布勃诺夫在听取了蒋介石的抱怨之后,还相信只有他回来才能消除误解,修复与蒋介石的关系。但鲍罗廷回到广州后,清楚地发现他根本无法完成使命,甚至还必须曲意迎合,否则连自己都无法取得蒋之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不会坚持反对通过整理党务案,也不会赞成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的做法。他告诫说:“3月20日以后,来自左派和共产党人的任何明确的和激烈的反蒋立场都会意味着‘三二○事件’在更大范围内的重演。”明明莫斯科反对马上北伐,他却三缄其口,正是为此。他说得明白:“我不能让蒋介石觉得我是北伐的反对者,因为这会意味着我和所有俄国人都站在汪精卫一边。”不仅如此,为了让蒋不会怀疑他暗中站在汪精卫一边,他还要处处表现出支持蒋、推重蒋的样子,好让蒋放心。他的计划是,与其贸然出击,自成破裂之局,不如等着看国民党自身内部必然的分化,再如此这般地稍加运用,重演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策略。因为他相信,只要蒋进入湖南,他与湖南将领唐生智之间就会爆发矛盾。蒋如果要去占据武汉,他就会遭到其他将军们的嫉妒和反对。蒋如果看出这种危险,转进江西,左派和共产党人就有理由发起迎汪运动并批评蒋介石退缩。而注意到这后一种可能,他已经与汪精卫取得了密切的联系,以便当武汉被占领后好召开国民党代表会议,提出广泛的社会政治要求纲领。那个时候,只要打出汪精卫的名义,就足以把蒋介石所有的对手都联合起来。一旦通过新的纲领,就意味着蒋的失败和必然下台,就可以全面“恢复3月20日以前的局面,使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联盟重新执政”[32][33](p369-372)。
    实际上,鲍罗廷与陈独秀对蒋政治上的定性并无二致,都是坚持只能把蒋视为不久将来的敌人,他们都反对马上提出推翻蒋介石的口号。但如同整理党务案的通过等于蒋向国民党人宣示共产党“非我族类”一样,点明蒋为一年或三年后的敌人,同样等于向所有共产党员宣示蒋介石是共产党最危险的对手。何况,当蒋介石取得了个人独裁的地位,同时通过北伐对各地军民财政各机关取得节制之权后,共产党人除非照蒋的旨意中规中矩,不越雷池半步,否则,就是想要不与蒋介石等人发生冲突也没有可能。鲍罗廷这时曾经与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团有过一次争论,所涉及的正是这样的问题。维经斯基等一方面批评中国共产党人对蒋的态度太过激进,说这样很可能会使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孤立起来,并把蒋逼到右派一边去;但另一方面,他们却相信完全可以不刺激蒋介石来同反革命展开斗争。鲍罗廷明确地告诉维经斯基等人说:中国的问题在于,这里的任何一个领袖都是和自己的学生、弟子及其各色各样的拥护者相互依存的。任何领袖都要对自己的下属负责,反过来,下属的任何言行都自认是拥护或代表其领袖的。因此,哪怕只是针对个别下属言行的做法,也都难免会被人看成是意在反对其领袖。具体到蒋介石,从“三二○”事件开始,这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在他指使下进行的。你们除非说些不关痛痒、丝毫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的话,否则,只要你们谈论到革命和反革命的问题,就注定“将被理解为是反对蒋介石的言论”。而“这是很严重的政治难题[34](p394-397,406)。
    为了避免嫌疑,共产党人应当退出国民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甚至应当谨言慎行,但是莫斯科所规定的,也是共产党人自信必须肩负的引导国民革命的责任如何来实行呢?俄国人几乎一致认为,可以借助于国民党左派来贯彻共产党人的意志。远东局的拉菲斯就提议说:“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找一些这样的学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国民党左派,他们还相信蒋介石但开始对他表示失望,让他们给蒋介石写一封大致如下内容的公开信。第一部分:我们知道并列数蒋介石以往的各种革命功劳,相信他有最好的动机。第二部分:我们看到,我们爱戴的领袖蒋介石在犯错误,被内部反革命利用。第三部分:我们希望蒋介石纠正所有这些错误,并考虑到前线的胜利,恢复国内的革命秩序。”[1](p369)鲍罗廷其实也是这样做的,只是,他所从事的是暗中支持少数不满蒋独裁做法的所谓国民党左派发起迎汪运动。
    严格地说,蒋介石这时的地位和权力并不稳固。二届二中全会后共产党人虽然退出了中央党部,蒋依然无法掌握整个党务,因为他手下几乎没有几个可用的党务干部,除了组织部等个别部门以外,中央党中的其他各部门,包括宣传、劳工和农民等部,都因为设有得力干部好选,所用之人多非可信任者。在蒋看来,有的与蒋若即若离,有的干脆就与共产党人打得火热(注:蒋在二届二中全会后在关键岗位选用干部的标准基本上都是找知根知底的江浙同乡,如张静江、邵元冲、陈果夫、叶楚伧等。其他如顾孟余、甘乃光、何香凝等非江浙系干部,虽得任用,却多与蒋不合。)。结果是,“国民党中央表面上要比过去更加集权,但实际上各派都自行其事”,几乎失去了原有的工作热情和效能[35](p454)。党务如此,军事也好不到哪去。蒋介石的总司令头衔其实也是名不副实。除了自己的第一军以外,要想指挥其他各路将领,远不那么容易。大家名义上都是国民革命军,相互关系仍是旧军阀那一套,多半要靠加官封地、许愿收买等种种私相授受的办法来维系。稍不如意,便会生出许多猜忌。在这种情况下,党内和军内自然多不愿意看到蒋一派独大和大权独揽,对汪回乐观其成。迎汪运动所以在各地迅速形成滚雪球的效应,直至影响到黄埔军校内部,与此不无关系。一些人甚至力主“说明本党现状及三月二十日事变真象”,根本就是想要取消蒋的政治资本,恢复汪精卫时期的路线,“与CP谅解合作”,“恢复党权”[36](P321)。
    8月21日,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学生公开通过了一项迎汪的决议[37],而一直对此不动声色的汪精卫这回出人意外地做出了反应,表示愿意解除他过去的一切职务,专任党务。在一段时间里,蒋对偶尔出现的迎汪言论并不十分介意。一来他相信“三二○”大局已定,汪精卫不敢贸然回来;二来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了整理党务案,自己又取得了党政军最高权力,汪更是不便回来。这也是为什么二届二中全会闭幕式上及会后,他明明不想汪回,却仍旧公开声明赞成请汪复职的一个原因(注:这份经过中央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的信函,还是由林伯渠签署发出的。见《(林祖涵签署)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致汪精卫先生函》(1926年6月3日),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会藏档,汉3036。)[30](p591)。如今的情况则明显有所不同。一是党内竟然出现如此高涨的迎汪声浪,甚至黄埔学生也卷入其中,这显示汪已有足够的回国资本;二是他已不如整理党务案通过后那样充满自信,眼看党内异己力量再度崛起,万一汪真的看准时机乘势回国,几个月的努力难免会前功尽弃。鉴于此,蒋不得不设法阻止汪精卫回国。而要阻断迎汪运动,他深知非找共产党帮忙不可(注:8月20日蒋已得知“后方共党有迎汪之谋”。)[30](p655)。刚听说黄埔军校学生联名迎汪时,他就断定“从中必有人操纵”,在日记中对“他党在内捣乱”恨得“切齿”[38](p126-127)。但得知汪确有回国可能后,他还是不得不去向共产党进行疏通。他秘密地托胡公冕赴上海去见陈独秀,同时也去电邀请在广州的共产国际远东局负责人维经斯基前来汉口见面,声称请其“指导党务政治”。其意图简单明了:“请CP勿赞成汪回”,因为“汪回后将为小军阀所利用和他捣乱,分散了国民革命的势力”。他甚至要胡转告陈独秀说:“汪回则彼决不能留”[39](p325);[40]。
    蒋介石求上门来,中共中央却不能给蒋这个台阶,因为它无法接受蒋以不许妨碍北伐为由压制工农运动的态度。而根据共产党人的报告,自整理党务案之后,因大批孙文主义学会的分子取代了共产党人和部分左派国民党员的位置,广东许多地方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都得以扬眉吐气,故中共中央明确认为:“我们要不反对中派政权,只有停止发展民众运动。”(注:共产党人认为“三二○”事件的最突出后果就是:“(1)地主豪绅在地方当局的参预和军队的纵容下向农民组织和农民发起攻势;(2)地方政权机构转到与豪绅相勾结的卖身求荣的官吏手中;(3)企图取消工人组织的自由和反对进行阶级斗争的自由”,等。《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使团关于广州政治关系和党派关系调查结果的报告》。)更何况蒋握有对地方党政官员的委任大权,如不打破此种局面,把党政权力从蒋手中夺回来,随着北伐军的推进,全国各地的党政权力多半也会落到那些敌视共产党的势力手中,那样,要想顺利开展民众运动,以确立革命的基础,几乎没有可能。因此,中共中央决定,虽然不赞成分散革命势力,但也不赞成权力集中于蒋一人手中,因为这“更有右倾的危险”。他们提出了一个“汪蒋合作”的方针。其目的在于要使左派在广东重新“取得政治上的指导”,同时“打破总司令的委任制度”,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进革命运动。据此,9月21日晚,经过与维经斯基磋商,双方一致决定,以保证“维持蒋之中央军事领袖地位”为条件,换取蒋同意汪回和交出党权[41](p315,325-326,339)。(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